
【文采】回乡(散文) ——回家乡蔡甸的感受
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与家人一起,回到了蔡甸(原汉阳县),祭祖扫墓。我的老家在原汉阳县柏林区张家垱,在我的记忆中,是在50多年前,我11岁(1963年),与祖母一起回过老家,当时的村庄很古朴,泥瓦房,道路泥泞。我们在堂叔父家住了一晚,当时是夏天,虽说炎热,但农村的房屋宽敞,屋顶蛮高,挂上蚊帐,倒也凉爽。堂叔父煮了一大碗罗卜汤,两盘野菜,炒了两个鸡蛋,(当时的生活蛮困难),我们吃得很开心。我的父辈们,很小的时候就到汉口去当学徒了(约十几岁),家中原有一间老屋,后来给堂叔他们住了。我在村里玩了几天,见到田里的庄稼长得蛮好,麦收以后,稻子正在挂穗,听堂叔说:今年的收成也很不错,终于熬过了三年困难时期,今秋可望有个好收成。
在1965年夏天,我又与父亲回了一趟老家,这次是到新庙堂姑家去玩了,她家在汉江边,坡地上种满了棉花,远远望去,一茎茎棉枝上,挂满棉桃。我记得一次下雨,雷鸣电闪,我正在田垅上游玩,一路小跑回到了堂姑家,淋得透湿,但心中仿佛蛮舒畅,农村的情景,确实充满了乡土气息。
在上世纪80年代,我陆续回家乡玩了几次,正值农村改革,农村实行了联产责任制,农民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开展了多种经营,农、副业齐上,家乡的土地上,既种粮食,也种油菜和蔬菜。并在村头,挖了几口塘,眼见那水中的鱼儿游动,泛起阵阵涟漪。晚上睡觉时,不时听到蛙鸣。中午见大树上有鸟窝,鸟儿飞翔在枝叶间,偶尔听见蝉儿吱呀的叫声。眼见得家乡慢慢发生了变化。泥泞路变成了水泥路,家家都做起了二层的砖瓦房,房前屋后种满了树木,小菜园里果蔬满园,集镇上建起了市场。春天来临,田里的油菜花金黄一片,附近果树林飘来阵阵花香,天空云飘飘,空气格外清爽。
近几年,我经常与亲友们回乡去玩,每次去都有不同的感受。记得小时候去原汉阳县蔡甸,要坐汉江的轮船,早晨在四官殿码头上的船,需5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现在公交车仅一个小时就到了。小集镇变成了远城区,蔡甸巨变,花木繁茂,楼房耸立。不少城区人都在那里买了房,道路宽敞,草绿天蓝,适宜游玩。蔡甸区同时开辟了几处游乐的景区,如九真风景区,消泗油菜花区,大集的梨花园林区,更加吸引游客的是知音故里(俞伯牙与钟子期),历史与现代结合,人文景观值得观赏。我曾经去后官湖玩过,那绿水青山,花团锦簇,小桥流水,林木葱郁,景色十分美丽。据说再过几年,将在后官湖湿地公园处,会新建一座中法友谊城,到时美景名扬八方。我爱家乡,也盼着与朋友们共同游玩,享受人生之舒畅,快乐每一天,拥抱夕阳。
我会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