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杞人忧天(随笔)
一
事情未必像你想的这样糟糕,不要杞人忧天。对于这样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估计早已经掌控局面,粮食储备一定不会短缺的。
美国人粮食多,它为什么总是在对中贸易谈判中强调美国的粮食出口,就是它的粮食产能过剩,需要大量出口它的粮食,才能维系它的农业稳定。我们对此需要保持警惕,但我们也可以顺势而为,利用美国粮食产能,改良我们的高成本农业,就像对待落后工业产能一样,甩掉落后农业产能这个包袱和负担。
从免除农业税那一天算起,国家还需要农业什么?需要中国粮食?美国小麦运到中国海关时,每公斤便宜0.30元。所以,你可以大胆放心去从事其它产业,放心从农村转移出来,寻找自己的更大空间,为工业化,建设工业化国家这样一个终极目标去有更大的作为。
农民减少,他们到城市能不能就业落户。
各地纷纷出台抢人政策,抢谁?抢什么样的人?
最初没有抢人这个说法,靠的是城市的规模和品牌,越是大城市,越有吸引力。尤其是北京,除了直辖市和全国最大城市的地位,还有任何城市不具备的首都政治中心的特殊光环,因此,各地来北京发展的精英人才络绎不绝,这些人有一个很通俗也很具时代特征的名字叫“北漂”,含义是来北京了,还没有固定下来。
他们都怀揣着梦想,身怀技艺来北京奋斗打拼,求得成功。演艺,科技,创业,文学,艺术,体育等各界精英都有。他们当中最容易扎下根来,拥有一个稳定工作或者拥有一份非常有前途的事业的,是一些各大著名院校的博士、海归等,也有硕士、本科生。
北京因此不再缺人,北京因此患上了大城市病,于是,北京开始建立城市副中心,卫星城,新区等疏散北京人口缓解交通压力,平息房价持续拔高。
除了北京,还有上海。也有改革前沿阵地的深圳,和沿海开放城市广州等。
就在北京人满为患,成为一座堵城的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各地都注意到人才对城市的重要性,也都纷纷加入到引进人才的队列中来,其中以重庆,成都,武汉,杭州,南京,天津等各省省会,它们大多是在本省和周边具有一定优势的城市。
改革到了新世纪,尤其是一零年后,一些二线城市的政府和企业发现,吸引人才,由于不具备与京上广深竞争人才的实力,只靠吸引的老套路只能模仿不能超越。于是,纷纷出台了城市户籍落户的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广州,深圳,武汉,长沙,成都,重庆等二线城市纷纷发起进攻,抢人大战全线爆发。
随着抢人大战越演越烈,落户条件也不断降低。理由是,城市发展,除了需要高学历科技人才,也需要制造业发展的工匠,除了需要经营管理的精英,也因用工慌的出现,需要更多的普通劳动者。
同时,城市管理者还发现,人员流入保持了城市的繁荣,拉动了消费和内需。于是,各地落户门槛逐渐降低。
昨天,杭州刚刚宣布落户学历降到专科。西安从2017年开始,落户只看学生证,身份证,因此两年来西安新增落户人口110万。去年天津落户条件是本科生,不管有没有工作经历,都可落户天津。今年石家庄落户降到了0条件。
什么是0条件?就是无条件,不限学历,不限年龄,不限职业,也就是说,农民也可以。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人口可以拉动消费。这些农村人口如果到了城市,即使没有学历,也能拉动消费,也能创造出来比在农村更大更多的财富,这样才能体现中国人口红利。
建工厂,植树造林,搞特色农业,建养殖业,搞房地产,甚至包括新农村城镇化建设,无不与农村竞争土地,土地越少,农民出来发展的需求越大。城市化,工业化程度越高,农民出来谋生就业的机会也越多。这是国家城市化战略设计的需要,想必大家都明白了这些。
搞新农村建设也是为的就地解决农村城镇化问题。工业化为主导,先进产能为主导。取消落后产能,关停污染企业,取消落后农业,转移到工业化建设上来,转移到城市化发展上来。有撂荒土地,给你补贴种成树,植树造林,也没再要求你继续种粮食。宁可给你钱,不让你种小麦,把节省下来的水用于城市化,用于工业化。其实,给钱不让再继续种小麦的政策已经好几年了。
最终,农民从农村转移出来,就可以缓解用工荒,就可以降低工业制造业用工成本,就可以提高竞争力,继续扩大出口,就可以实现工业化。
二
恢复高考不久考入高校,那时候农村土地还归集体所有。高考后需要迁移户口,不然学校不能配备粮食定额。农村改革,分地时他们没有了农村户口,也因此就没有分到土地。
大概在1982年,全国各地农村分地到户。
除了1977—1982年之间的入学学生外,以后再升学的学生就没再影响分地,也不必要求迁出户口。
1982年之前的这种情况,按照农村土地政策,有什么说法?家里的老宅确权怎么办?父母的土地和宅基地确权后,因为孩子户口不在农村,继承权如何办?同样是高考,后来就可以不迁移户口,即使迁移户口,也不再影响土地问题,而农村改革前考生就需要迁移户口。我感觉,分地前的考生因为没有分到土地,责任和损失应该由高校承担。如果这批学生因为就业失业问题,企业下岗倒闭问题,已经失地多年,国家是不是在他们的退休人员工资上,尤其是企业退休人员工资低的情况,对此应该有所体现?他们可以不可以借助法律维护权利?企业退休后没有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怎么解决?
其实,作为恢复高考初期的1977—1982年这几届大学生,不可能为此去和农民回家抢地,也不可能去向培养过自己的母校要求负担责任。
那么,本文提出来的诉求又有何意义?
一是提醒我们的政策决策者们制定政策时,需要决策严谨,避免出现政策不覆盖的群体。人民的事儿没小事儿。只有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更好的避免出现这样或类似这样的问题。一旦发现问题,立刻解决问题。
二是这几届大学生毕业后都包分配,基本安置了工作,问题是,是不是说,分配了工作,就该取消土地?我们的大学生,在他们毕业后学校为他们做过什么事情?基本上都是推到社会后就一了百了。
更为甚者,后来的大学不再包分配。
不包分配已经三十年过去了,社会对此无可奈何。
那么,大学到底应该不应该包分配?我认为,大学负责对它的毕业生负责分配是应该的和必须的。
假如我们开了工厂,出了产品,就不需要再负责销售,那么,你的产品卖不出去,你的产品还能继续出下去吗?可是,我们的大学,不管毕业生能不能就业,就业率有多低,明年继续接着招生。导致大批学生毕业就是失业。假如不是给他们历尽沧桑,自主创业,寻找到与大学专业不相关的各种谋生手段,要不是给他们还保留着土地,那么,这些人还真的没了生存出路。
这样说来,我们的大学还有什么作用?有人说,大学已经教给了你知识。就像工厂,每个产品,必定具备一种性能一样,关键是产品的性能需要有人使用才能发挥出来。
你难道不知道,我们的大学已经不是免费的吗?你知道有多少学生因为家庭困难,交不上学费,让他们的大学梦破灭?
你知道有多少学生家长因为凑够交学费,四处借账,外出打工,风餐露宿,积劳成疾,甚至因此在工地的事故中失去生命,家庭破碎,孩子因上大学,心理留下终生的痛!
这些学子毕业后就指望着找一份工作,抚慰为此奔波劳累一生,家徒四壁的父母。
然而,毕业就失业,有的从此沦为无业人员,不得不再次接受培训,寻找生路。或者重复父亲的老路,打工去了工地。或者艰辛创业,开了一家洗衣店,五金店,或者摆个地摊儿练摊儿。
大学没有对他们没有讲责任,又怎么要求他们具有责任感?
用人单位看得是学校学历,不是看学生本人。就像购买一把暖瓶,看的是品牌和厂家,至于具体到这把暖瓶保不保暖,不用是不知道的。
就是用户用后发现是次品,我们的大学有没有责任?有没有大学对学生质量负责,进行召回?从未见过听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