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山海关古城(散文)
无论是我本人,还是陪同亲朋好友,前来山海关旅游少说不下20次,但我从来没有走进山海关古城。因为来秦皇岛旅游一般住宿在北戴河或南戴河,到山海关往往是游玩“天下第一关”、“老龙头”和“孟姜女”庙。这些景点足够一天时间,然后匆匆原路返回。
2018年7月初,陪同战友夫妇前来秦皇岛旅游,承蒙好友安排,住宿于山海关古城内。于是,我有大量的时间来观赏这座历史悠久的名城,这才有了“识得庐山真面目”之机缘。
山海关古城大体为长方形,东西长880M,南北长1300M,四周均由坚固的城墙环绕。城内基本以钟鼓楼为中心,楼下方四孔穿心,十字相交,通达四门。东边为“天下第一关”,南边为“望洋楼”,西边为“迎恩楼”,北边为“威远门”,东南角为“靖边楼”。车辆、行人,进出皆要通过这五道城门。我们到来时,正值旅游旺季,城门均有交警守卫,除城内居民和住宿于此的人员外,其余车辆不得擅入。
我们住宿的山海关画家村位于东三条,在南北轴线上,门前便是明清商业一条街。这里,距钟鼓楼几步之遥,与王家大院隔街相对,去任何一座城门步行不足30分钟路程,离天下第一关1000米。
作为个人的喜好,我素来钟情于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景点,还有那悠长的神秘的街巷。这里,不单单具备了这两点,而且,还位于天下闻名的山海关古城内。于是,在短暂的三天时间里,我每天晚上特别是清晨,分别游览了几条主要大街、几处重要景点和所有城楼。欣赏了古老的明清风情,领略了雄浑的边关遗韵,聆听了“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历史典故,感受了平津战役的烽火硝烟。
山海关是连接华北与东北的咽喉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1381年,明开国元勋徐达在此建关设卫,留下了这座长城军事重镇。600多年过去了,今天,当游人穿行于大街小巷时不难发现:这里“军营与民宅相交汇,历史与现实相融合”。
这里,除了闻名遐迩的古城楼、古城墙之外,其建筑风格多为仿明清式样,以一层为主,二层为辅。材质、色调大体分为两类:一为木质结构,通体以大红为底色,绘上绿、蓝、黄色的彩画,分外艳丽明快;另为青砖墙、灰瓦顶,门窗以红绿黑为主色调。许多宅院积淀了百年历史,房顶上的脊兽、墙体上的浮雕和门窗上的图案无不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印迹,那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都在述说着遥远的故事;还有那象征着权利和地位的石门、石鼓、石狮,均在倾诉着昨日的辉煌。
清晨,我们从钟鼓楼沿着西大街朝总兵府走去,大街两旁塑模官兵林立,着戎装、穿铠甲、挎腰刀,威风凛凛,再现了当年守卫城池的情形。来到府前广场,由于时间尚早,院门上铁将军把关,我们只能隔栏朝里观望。但见静静的军营里,衙署大门紧锁,执勤官兵肃立,战旗猎猎招展。
朝西走,无意中撞上了“辽西省山海关市政府旧址”,黑门,青砖,石门墩,门楣上石雕图像清晰可见,只是墙壁上印迹斑驳,外表陈旧。我是第一次得知“辽西省”的大名,据说1949年撤销辽宁、辽北2省,由东北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辽西省,下设山海关市。这真是一段不可多得的历史,也是一座珍贵的历史建筑。
继续朝西走,在靠近城楼处,有乾隆巡幸的雕像,一旁是驻守山海关的大员前来躬身接驾。乾隆喜好巡游,几乎年年到盛京(今沈阳市)必经山海关。北京在山海关以西,乾隆到此须由西楼进入,因而,山海关西边的城楼取名为“迎恩楼”,表示对圣上的恭敬和感恩。
我们居住的宾馆对面,便是古城内最有名的王家大院,号称“万里长城第一家”,只因它坐落于雄伟的“天下第一关”西侧。这是一个典型的明清四合庭院,有诗曰:“清砖铺地叠瓦房,花格窗户映回廊,翠竹摇曳青草绿,燕语蝶舞花凝香。”据传,一代佳人陈圆圆曾在这个大院里小住过,由此引出了一段故事。吴三桂在镇守山海关期间,恰逢李自成率兵进攻京城之时,吴三桂得令进京驰援,在路上得知明朝已经灭亡,山海关也被占领。原本,他打算向李自成投降,但当听说陈圆圆被李自成的部下刘宗敏占有后,就怒向满清投降,引清兵入了山海关。这就有了“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传闻。
这里还有一处旧址,山海关四野临时指挥部,它坐落于穆家胡同2号,这是一座在百年古宅的基础上改建的纪念馆。1948年11月,东北人民解放军挥师入关解放平津时,在这里设立临时指挥部,林彪,罗荣桓等将领曾在这里小住,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很遗憾,古城内没有“山海关四野临时指挥部”的标识,许多游人不知有这一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