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浅说微诗的个性和共性(随笔)
微诗就是短诗,也可以说是微信时代的短诗。微诗以其句式的精短,成为当下诗歌主流之一。
微诗的个性是诗人写作的个人特征,它是诗人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的体现,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但始终和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例如,大学教授多从社会人生的角度体现诗意,草根诗人多关注身处底层的黎民百姓,女性诗歌写作感性细腻而唯美。无论是哪一种写作,都是个性偶于共性之中,以小我融入大我,成就了微诗百花园的群芳争艳。
共性的定义,是指不同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普遍性质,作为微诗的普遍性质,应当是具有传统文化的传承特性和西方诗歌的艺术性,更具有时代的现实性和人民性。
一、古代微诗
微诗必须植根于生活,反映社会现实,并为大众服务,才会有现实意义。我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根源,例如人类的诞生来自人猿的直立行走,黄河的源头发源自青藏高原,粤语、潮州话、客家话的母语来自古代中原。同样,微诗也是有其传承方式,它的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抒发情感;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创造了古老微诗《诗经》的艺术形象,很好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例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琅琅上口,百姓咏唱于田间地头、溪旁井畔,既是劳动的号子,更是古代青年男女表达爱情心声的语言,如同现代的客家山歌、咸水歌。
微诗发展到后来,近体诗中的五言、七言绝句,甚至五律、七律也可纳入微诗之列。唐宋以来近体诗和部分短小的词一直流传了千百年,成为上乃至帝皇士大夫下至百姓雅俗共赏的诗歌体裁。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谁能说这不是成功的微诗呢!在农耕文化仍占主流的封建时代,一首诗的传唱除了通过有限的纸张(书信)传播,更多的途径是通过乐坊歌手传唱,或被写在驿站凉亭酒家的墙壁上,得到广泛流传。直到宋明清时代,被编成刻本,才以成书的方式出现,可见古代微诗的保留非常不容易。
二、现代微诗
现代微诗应包括现当代近体诗和白话微诗。
现代近体诗指现当代诗人作者作品。从民国诗人到今天的诗人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最出色的代表就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革命家。当中佼佼者要数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戴望舒、齐白石等等。诗作浩如星海,但真正像唐宋那样流传开来的并不多,当代诗人聂绀弩以其“牛棚诗”独树一帜。每一个诗人都有其个性化的作品,并打上时代独特的特征,达到个性和共性的和谐统一。
白话微诗的出现和发展,与西方诗歌和五四以来诗歌的发展史密不可分。微诗的共性就是吸收了西方诗歌和五四以来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
众所周知,西方现代诗歌始于象征主义,主张摒弃客观性,偏重主观性,反对对客观的直接再现,主张对现实的多方面的综合,目的是通过多义的强有力的象征来暗示多种思想。象征主义把宗教神秘主义和反正常和色情的兴趣结合起来,把对原始性的兴趣和复杂微妙的颓废主义结合起来。接着是意象主义是20世纪初期英美诗歌届掀起的一场运动,这场运动提倡诗歌应遵循意象的准确性,使用清晰精准的语言,然后是超现实主义诗歌,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诗歌“深意象运动”。诗评界一般称他们为“新超现实主义”,或者叫“深度意象”。超现实主义诗人的共同特点是对探索潜意识感兴趣,甚至认为只有潜意识才能认识真理。西方后现代主义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是深远的。西方诗歌作品十行以内的,我们不妨把它区分开来,称之为“微诗”。
我国的新诗一直处于不断的创新之中,五四时期诗人刘半农、林徽音、徐志摩、戴望舒。诗人席慕容、汪国真是八十年代青年崇拜的偶像。早期朦胧诗人食指、顾城、海子。他们的诗歌个性一直在变化、创新之中。早年出现的“梨花体”、口语诗、下半身、羊羔体,成为通俗化的诗歌。台湾诗人余光中、洛夫、郑愁予、痖弦、商禽,他们创作超现实主义诗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诗坛。大家来看下顾城的微诗: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小巷》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这三首微诗,好像是诗人漫不经心的叙说,其实是匠心独运,亦真亦幻,余味无穷。
三、微诗发展的寄望
随着智能手机的到来,诗人们都习惯了在手机上创作,微信大潮可谓席卷了诗坛。国际华文微诗群的出现,无疑是促进微诗发展的超前平台。群主熊国华教授提出的“四行微诗”概念,深受海内外诗人的认同。在群里的同题组织下,诗人们争相发表微诗作品,不仅是诗人的自娱自乐,更从艺术性和现实性的高度体现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意义。我认为,无论是“四行诗”、“十行诗”都是艺术形式,好像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一样,要以主题内容决定形式才能让微诗的路走得更远更广阔。
写好微诗,关键在于诗人对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把握、情感的丰满,而知识的积累少不了学习和传承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诗词赋曲,学习西方诗学的思想性、哲学性和艺术性。至于微诗写作的技巧,通常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比喻象征、借古讽今、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托物寓意等。作为诗人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情,无情不成诗,这个情不仅仅是指个人的感情,更是家国情怀、济世情怀,才能完成从小我到大我的过渡,创造出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上乘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