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春之梦”征文】春意(散文)
曾经相遇过一片桃林,就在故乡的一个山弯。
蓝天下烟霞笼着连绵不断的青山,远远望去,青山线条柔美而光滑、匀称而曲折,它们高高低低交错着。这一处山峰与那处山腰相连着,这一座山顶与那一处山坡相对着。山坡上绿植葱绿,就像碧翠的屏障。
山坡下是一弯弯的沟壑,沟壑里也是苍翠一片。田野里青绿的麦苗,微风吹过,麦浪滚滚,其间夹杂着的满是油菜,那一片片金黄,像是平铺了金色的地毯,使整个山坡一下子变得富丽堂皇了。有一片红瓦白墙的村落,隐于山坡的青柏之间,远远地看见了缕缕炊烟而起,听见了鸡犬相闻的乡音。
我走进那片桃林中,看桃花盛开着朵朵粉红,粉红中带着晶莹的水珠,正如王维的诗中一样:“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一阵山风吹来,一片花瓣从眼前不经意地飞落,飘向了远处的泥土上。桃花飞落,是离人的相思。“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因为一见钟情的刻骨相思,铸就了这样的一段流传千古的桃花情缘。
春暖花开的时节里,与花相遇是美好,与人相遇是缘分。一个风度翩翩的少年走累了渴了,去村姑家讨口水喝,村姑立于一旁,见少年渴饮,她袖掩双唇,面若桃花。两人相视而笑,两颗春心刹那间便凝结成了萌动的情思,没有言语,没有任何暗示,心里便自然就有了对方。
我没有深入地去了解最后的结局,或许正如诗中所言“桃花依旧,人面不知何处。”据说这诗写于清明,是诗人外出游玩时偶遇村姑的故事。
我原以为清明只是一种祭祀的文化,抒发一种追思怀远的情感,原来清明也有这样的浪漫情思。
后来我在《梦粱录》里读到清明的盛况:“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车马往来繁盛,填塞都门。宴于郊者,则就名园芳圃,奇花异木之处;宴于湖者,则彩舟画舫,款款撑驾,随处行乐。此时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殢酒贪欢,不觉日晚。红霞映水,月挂柳梢,歌韵清圆,乐声嘹亮,此时尚犹未绝。男跨雕鞍,女乘花轿,次第入城……”
原来古人比我们更懂得浪漫,更懂得欣赏春天。
我突然想起一些事来,就在这个清明,我背了渔具,沿着乡村的小路前行,踩过那些满附露水的小草,嗅着清晨乡野里一阵清新的味道,看流水带走了片片的落红。那小河边的树,无论是垂柳还是麻柳,沐浴着春风春雨与春阳,越发绿意盎然,它们把绿色倒映在水中,那水色也是一片暗绿了。
我立于小河的石桥上,看春水盈盈地漫过河堤,把暗绿的水“哗哗”地撒向下游,泛起白花花的水泡;一层层的水草静躺于河底,像碧绿的毯子,从河堤一直蔓延到河中间。
微风过去,吹皱了那一河春水,我在微波处抛下鱼竿,等待着春天里的第一次偶遇。
一条金黄的小鱼翻腾着从水面跃了起来,我把它握在手心,看它舒展着鱼鳍,那一身金黄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像极了五彩的霞衣。
我曾经做了一个梦,就在这个春天,像诗人一样遇见自己一见钟情的人。现在我明白了,那位情人莫非就是这小河的精灵?它穿着五彩霞衣而来,款款深情又充满活力,然而我却不能把它占为已有,它属于这一河春水。
立于小河边,感怀这个春天,对着这河春水默默地念道:“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