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光】母亲的灯火(散文)
母亲整天劳累,从上山打柴,烧火煮饭,洗涤衣衫,养儿育女,一直到犁耙耕地,播种插秧,春耕秋收,砻谷踏碓(把谷碾成白米),哪一样家事农务都难不住她。
当年在生产队母亲是拿十个工分的全劳力,妇女一般八个工分。母亲是插秧高手,母亲插秧,她从不使用“画行器”。不仅要插得直、插得快,还要插得深浅适中、秧苗不倒,一横六株或八株,从田头到田尾,三下五除二就到头了。一眨眼功夫,一桶秧苗就插完了。
清明前后,放农忙假或暑假时,我便跟着母亲下田学插秧。母亲说:“犁田和插秧是最基本的农活,学好了,将来才能种好田,过上好日子。”母亲耐心地教我插秧的动作,左手拿着秧苗,右手把分好的秧苗往农田插,先让我左两株、右两株地插。刚开始,要领没掌握好,不是分株不均匀,就是插得不深,秧苗全漂浮起来。母亲告诉我,早稻秧苗必须插得深一点,整株秧苗才不会随着水面浮起来;而晚稻只要身根稍挨着泥,就能生长。遇到脚踩过的地方,要从旁边拨一些泥填平,秧苗才能插住。我插秧插不直,母亲教我,脚要立稳,腰要端直,手要灵活,眼睛“向前看”,保持竖行平衡;再向左右瞧,保持横行平衡。母亲手把手地教会我,我一点一点慢慢地学。边学边插,大半天功夫,就学会了插秧的农活。
往事难忘,想起那时插秧的情景,我的脑海里不禁记起了一首憨山大师的偈语:
“手把清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更有意思的一件事:一生种田的母亲,总是从土地生长出来的植物里发现人生的哲理,她寓田间劳动教育我,农耕时代,有时剩下秧苗在平行四边形的中央插上一株成为“乞丐米”,收成后可供救济乞丐“用餐”,潜移默化从小培养扶贫济困的“仁爱”之心,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不断成长。
我五六岁的时候,依稀记得去农村上山放牛,因接触“漆树”,全身皮肤起疙瘩如蛤蟆皮且搔痒极了,母亲用民间处方韭菜捣汁给我全身擦洗,洗用两三天皮肤就好了,那时我还小,站在大厅堂上被妈妈涂得全身像个“绿人”。母亲一边涂,一边在嘴巴中念念有词:(闽南语)即“漆哆漆,漆哆漆,阿公阿嬷我也懂(认识),一砍刀做三节,没刀用手折(砍的意识)。”鉴于这样,绕过或碰过漆树,就不会被漆树导致皮肤过敏。母亲叙说的故事,不知是真是假,但谁都相信这是真的,且是灵验的。
高中毕业,因家穷,兄弟多,我排行老五,穿新衣是儿时过年的企盼,只有到了过春节才能穿上新衣服、新裤。记得高中毕业那年,我穿着大哥留给我的草绿色军裤,因营养不良,身子长不高,草绿色军裤太长,裤管翻卷五圈才能穿得上,如今几十年过去,那些难忘的情景依然在脑翻海中萦绕。
母亲白天忙农活,家里的事也安排得井然有序,过年的有些事儿,那样情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中:洗洗涮涮是逢年过节前必做的事情。家中大小家人的内衣、外衣、床被单和床罩等都得全部洗一遍,这些活儿都由母亲操劳,白天赚工分,只能利用晚上时间,只见她半宿半夜地坐在土楼的那口井边地上的小板凳上,弓着腰背,身体附在洗衣盆上,起起伏伏搓着洗衣板上的衣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那年,夏收夏种,连续“双抢”(抢收、抢种”),在接连干了一个多月的农活之后,她已经疲惫得走路都有些摇晃了,就在洗衣服时,不经意间,腿一软,“哎哟”一声,就面朝我家地面的“青石板”摔下去,一个“尖石角”插入她的额头,稍有偏差就是脑震荡或死亡。她根本不把这种事放在心里,简单包扎后,第二天,还是照样干农活。
在儿子面前,母亲为养家糊口那么顽强,为我们兄弟姐妹成长而不辞操劳一辈子。
去年,老家翻修砖木结构的老房子,那是我们兄弟姐妹的“胞衣迹”,在老房子的房前房后,留下了我多少孩提时代的泪水喜悦和同龄的伙伴玩起“捉迷藏”、“小猫钓鱼”的情景;从点“煤油灯”到“电灯”历史,它见证了我们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的成长过程。现在,回想起来母亲的身影,还是那么清晰地浮现在泪眼之前……
老妈在,家就在,老房子的灯火旺而不灭,让我们看清脚下的道路,去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
母亲91岁那年,驾鹤西去,至今已整整12年,每当回想起这点点滴滴母爱之恩,让我们充满了不尽的思念,母亲留下的良好家风,薪火相传,万代兴隆,它鞭策着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做人、做事。
曾获得若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讲道,好的家庭教育浓缩为六句话,记得其中一句是:好的孩子都是教出来的,有些人可能说有那么多的父母大学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诚如慈母,父爱如山,母爱如海。
母亲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家庭妇女,她给了我血肉之躯,还赋予我丰沛的心智。虽然她没有文化,不能用知识来教育培养我,无法引领我们兄弟姐姐六人走进知识的海洋,但她从小她就用(闽南话)告诉我们:“知识不会误人,只要好好学,考上学,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你们上学。”她用这样质朴的语言故事教育我们成长,随着渐渐长大的我,执意“我要读书,出人头地”。唯有读书,才是我人生的导师,是书的知识通向智慧之路的航标灯。尔后,我又考入厦门大学、中共福建省委党校,两次大学理论班的深造,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迈上工作的大门,走上人生奋斗的旅程,去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做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