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人赏江山文】清芬久远润心田(淡雅晓荷) ——赏析何叶社长散文《那年花事》
《那年花事》是江山文学网淡雅晓荷社团社长何叶的散文。
何叶自2014年注册江山文学网至今,发表了222篇文学作品,以散文、电影剧本、小说为主,有120多篇被推荐为江山文学网的精品文章,尤其散文写得最为朴实精彩。在这些精品散文中有好多篇幅写的都是母亲。作者在读大二的时候,母亲突然离世,给何叶造成了无比的伤痛。为此,何叶的文章多是以怀念回忆去表达对母亲的想念之情,母亲成为作者文章中的主角,成为文章的主题。一件红毛衣,一件往事都会引起作者对母亲的怀念。《那年花事》是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散文。其构思、立意、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堪称一流。
《那年花事》发表于2018年9月,仅有4550字。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在一个夏日的清晨,“我”同母亲骑着家里那辆破旧的三轮车进城去卖茉莉花,只为给奶奶买一件66岁生日的礼物,也是奶奶最期盼得到的物件——老花镜。母亲还说,如果有余钱,给“我”买一块夹肉的煎饼。可是,卖花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本文以清香的茉莉花开始,写了“我”同母亲去城里卖花的过程。又以茉莉花馥郁清芬,清香久远的意境结尾。作者通过对细微情节的描述,塑造了母亲如茉莉花般素净、高洁的形象。
这篇散文,构思巧妙、立意高远、结构严谨、文笔朴实,寓意深刻。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好文章。
构思巧妙。作者以母亲要卖掉十二盆清香茉莉开头,并交代了卖了这些花给奶奶买老花镜,余钱给“我”买夹肉煎饼。然后带上奶奶给她们准备的猪油菜饼子,去城里卖花。在这里一语双关让读者看到作者家的清贫,为后面事情发展作出铺垫,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卖花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可是作者却巧妙地设置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情节。这里有两个亮点;一是没想到一上午一盆花也没卖出去,酷暑之下,花开始打蔫了,可是带来浇花的水瓶子有半路掉落了,母亲只好去到住户家里讨水,却受人白眼;二是,在好心人的帮助指点下,花终于卖出去了,却发现多收了5元钱,母亲还钱的过程中又被人误解。天黑了,担心买不到老花镜,好心人又告诉她们附近就有晚上10点关门的眼镜店,这样奶奶的老花镜也买到了。通过卖花遇到的人与事,既有遭人白眼的冷酷,也有老人暖心帮助,折射出人间百态,读着让人心里感触颇多。
立意高远。茉莉花的寓意素洁、浓郁、清芬、久远。而作者母亲的名字就叫茉莉。以茉莉花暗喻母亲的淳朴,善良。卖花过程是艰辛的,终于卖掉花,换来了钱,却发现多出5元钱。这时候,“我”正庆幸自己可以吃到夹肉煎饼的时候,母亲却断然决定寻找多付钱的买花人。在寻找过程中,竟然遭到扛沙子人的误解甚至摔伤,而母亲却坚持一家一户的查找,最终把5元钱还给了买主。“我”虽然没有吃到夹肉的煎饼,心里却是那么的敞亮、知足,帮着母亲推着三轮车走在回家的路上。茉莉花的清香依然在晚风中飘荡,那么馥郁清芬。作者通过卖花的细节塑造了母亲可亲可敬的高大形象。因为,中国父母最大的美德就在于:不管自己的生活多么艰辛,不管自己遭遇了多少的挫折,也不管自己内心多么的委屈,但他们都会把最美好的品德教给孩子,把最美好的未来寄托在孩子身上。南非前总编曼德拉讲过一个故事。他说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拿出一块白布,上面一个小黑点,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全班同学都说:“我们看到了一个小黑点。”但是老师说:“错了,这是一块白布,白布上有一个小黑点。”曼德拉说,这个故事让他一辈子受益,何叶用她惯长的质朴中带着浓浓情感的白描手法,详略恰当地实录了母亲的高尚,同时也告诉人们,清贫,更要懂得做人的准则,不贪嗔,不占小便宜。虽然家境贫寒,但是母亲做人做事的那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就像茉莉花一样醇香。可以说,读何叶社长的散文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洗礼。
结构严谨。这篇散文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母亲叫醒“我”去城里卖花。来到城里一条繁华的街上开始叫卖。紧接着写母亲卖不出去花的焦虑,然后写母亲去讨水,却吃了闭门羹。终于遇到了好心人指点,来到了新开发的楼区,不到两个时辰,花就全部卖出去了。这时候,母亲发现多出5元钱。作者又用精炼的文字写了还钱的过程,环环紧扣,字字入心,一气呵成。
文笔朴实。作者使用朴素简洁的文字,叙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没有空洞的议论和过分的夸张,而是字斟句酌,朴实自然,文笔流畅,在读者面前展开一个生动的画面。以“我”一个孩子的眼光,亲自目睹了母亲卖花的艰辛。比如,描写夏日中午的酷热,母亲在街上叫卖,陪着笑脸把价格降到最低,在烈日下她不时地用袖子擦擦脸上流下的汗水,不住地吆喝着。虽然有人过来问问花香,却没有买花的意思。母亲不得已高声地叫卖着。母亲焦急地叨咕着,怎么没人买花呢?在一位好心的老大爷地建议下,换了地界,花一盆一盆卖了出去。
注重细节。作者对于细节的描写堪称一绝。比如:母亲去讨水:“有人吗?”母亲站在一家半敞着门外,迟疑地冲着院子里喊。”又如“母亲碰了一鼻子灰,呆呆地站在院门前,稍稍迟疑了一下,又挪动了步子走向第二家。这次,母亲显得格外小心,走到门前先是犹豫了一下,然后抬起手来轻轻拍打门栓。”形象地刻画出乡下人进城的不易和心酸。读到这里,母亲讨水时急切心情和对素不相识的人能否给予帮助的疑虑跃然纸上,让人心里酸酸的。
铺垫与照应。文章开头作者交代了“菜饼子”和“夹肉煎饼”。这也是贯穿文章始终的亮点。农村用野菜猪油做的菜饼子与城里有营养的、多种面粉做成的“夹肉煎饼”形成鲜明的比照。最终“我”没有吃到城里的“夹肉煎饼”,映衬出母亲宁可女儿吃不到城里的美味,也要将多收的钱还给买主的那种纯朴、善良的情怀,烘托了母亲做人的优良品格。
同时,文中多次提到老花镜,母亲不管如何艰辛,也要给奶奶买到老花镜,宁可第二天再到城里来一次。这也是文章的一个突出亮点。老花镜是奶奶最期盼的物件,也是母亲最大心愿。她宁可自己千辛万苦,宁可舍弃对女儿的承诺,也要让奶奶开心地戴上老花镜。老花镜烘托出母亲孝敬老人的美德。
寓意深刻。茉莉花,是贯穿文章始终的一条脉络。那十二盆清香的茉莉花是母亲亲手培育的,是母亲最喜欢的花。“我”目睹了母亲卖花的全过程,只吃到了不夹肉的煎饼。可是“我”却忽然长大了,懂事了。在回家的路上,“我”刻意不去坐三轮车。却在后面卖力地推着。听着那台破旧的三轮车在坑坑洼洼的路上“吱吱呀呀”地声响,却仿佛听到了一首朴素静美的歌,闻到了茉莉花的清香。
《那年花事》以巧妙的构思、流畅的文字,细腻的手法,接地气的故事,歌颂了如茉莉花般的母亲素洁、纯美、淡雅、高洁的形象。母亲不仅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美丽的容貌,还有一颗美丽的心灵。这篇文章是对母亲伟大品格的颂扬、缅怀和传承。达到了以花喻人,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这就是何叶写作的基本方式。这种对自我人生经历回顾、咀嚼和品味,发源于何叶内心的感动,而何叶母亲的真诚与质朴,则能使读者感动于她的感动,唤起心底的共鸣感,触发出一种追忆的情愫。
《那年花事》这篇精美的散文一如人人喜爱的茉莉花般清芬久远,润人心田。让人读后久久回味,难以忘怀。
文章链接:【晓荷·家国天下】那年花事(散文)http://www.vsread.com/article-863643.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