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家园】闲话“偏方治大病”(随笔)

编辑推荐 【家园】闲话“偏方治大病”(随笔)


作者:散木 白丁,12.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309发表时间:2019-04-18 21:10:26
摘要:闲话“俗语”,传播文化传统,传递正能量

偏方,是指那些组方简单、药味不多、易于就地取材、对某些疾病具有特殊疗效的方剂,也叫土方、便方、验方等。虽然,这类偏方一般无从查考它的来源,也不见历代的药学典籍记载,只是在民间流传。可实际使用起来,却是用药简单,取材方便,花费不多,疗效独特,常常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于是,在民间就有了“偏方治大病”的说法,老舍先生在《正红旗下》就引用过这句俗语,生活中也有的说成“偏方神奇,气死名医”。
   虽然历代专业医药典籍中缺少对这类偏方的规范记载,名不见经传,身不在殿堂,但在历代文献中还是有不少相关记录和描述的。《汉书》中就记述过一个“石头人”的故事。说的是一位田姓老太在集市上买了饼回家,路遇一石头人,老太便靠在石头人上歇息。起身要走的时候,没留神儿将一张饼掉到了石人前边。后人打此路过,看到石人面前的饼,心生揣测:“想必这是个会治病的神石,不然咋会有人拿饼供奉它?”消息不胫而走,也越传越神乎,这石人竟然可以包治百病了。有谁肚子疼,就去摸摸它的肚子;有腰疼的,去摸摸它的腰就不疼了……渐渐地,四里八乡前来求神石治病的络绎不绝,居然还排起了长队,人人都说石人有奇效,一摸治百病,后人尊称它为“石贤士”。
   乖乖,这是哪跟哪儿啊,就像现在好些地方和寺庙里,摸摸石龟头、摸摸石龟腚啥的,大概都是一种期盼、寄托,是心理因素在起作用吧。
   《本草拾遗》中说,马嵬坡盛产一种贵妃粉,说这儿的土壤有美肤功效。当地百姓每每先做祭祀,然后开挖,挖到三尺开外就可以得到贵妃粉了。俗话说,事出蹊跷,必定有妖。马嵬坡,就在陕西咸阳兴平市区西边不远,这可是当年安史之乱中六军驻马哗变,杀死奸相杨国忠、逼玄宗赐死爱妃杨玉环的地方。这里,有个旅游景点,就是杨贵妃的衣冠冢,传说这里经年累月香魂不散。我曾经到过那个地方,也围着贵妃的衣冠冢绕了几圈,似乎是隐隐的还真有那么几缕香气在萦绕。哈哈,您可嫑当真儿,即便真有,我估摸着,要么是游区管理为增强游人的体验感,往地上洒的清香剂;要么就是触景伤情,心里碎碎念着“华清水暖洗凝脂”,而被《长恨歌》引导出来的“意念”吧?!既然说不清,也就没必要搞那么清,稀里糊涂跟着感觉走吧。
   在明代文献里也出现过宫中使用的偏方,为皇子选奶妈,得选生女孩的,为公主就得选生男孩的。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清代,大户人家头一胎的孩子都要找花花胎的做奶妈,也就是生育过不同性别的孩子的人。
   清代文献记载,有一位擅长书法的军人叫赵继,在他战死沙场后,人们纷纷争相收集他的墨宝,说是只要将他的墨宝烧成灰,和水服下就可以治疗疟疾。乖乖,喝纸灰水怎么可以治病?这事忒不靠谱!再者,喝字儿能治病,不得分清楚是啥字儿啊?真草篆隶?何况这哥们儿的书法也没见多大名号啊,咋就偏偏烧他的字喝呢?你就是喝了《兰亭集序》的纸灰水它也治不了病啊!没准儿还更添一层心病。文献里没有说,咱也甭细究,这分明是以讹传讹的戏说。
   偏方能不能治“大”病,咱不是业内人士,也没亲眼见过,没有发言权。但是,小小偏方,简单易行能治病,这确是有深切体会的。花椒止牙痛,红糖水止腹泻,压耳根止鼻血等等的。许多少数民族也形成了许多独树一帜的宝贵的医药文化,如苗医苗药、藏医藏药。
   不能因为它未入正史、名册,咱就盲目加以否定。往根儿上刨,遥想当年神农尝百草,李时珍踏勘深山老林遍寻奇花异草写就《本草纲目》,哪个又不是经历了不被认可的“偏方”阶段,才走进药学圣殿的呢?一代医圣张仲景就极力主张“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也正是经历了几十年艰苦的理论结合实践的探索,才成就了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这是一部世界医药学史上的经典巨作,难怪清代医家张志聪这么评价:“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杂症论》)者不可以为医。”
   屠呦呦的青蒿素在获得诺奖之前,又有多少国人了解它,又有多少正宗“权威”认可它呢?她不是至今还被挡在国家科学院的大门之外吗?!难怪西方人对中国“人才大国”的状况惊讶不已。2015年,原本该是国人值得自豪的一个年头,应该是载入史册的一个年头。在这一年,一个土生土长的老太太,荣膺了世界科学的最高奖励,代表中国科学界在举世公认的诺奖账簿上记录下浓重的一笔。只可惜,在“网红”漫天群舞、娘炮大行其道的今天,在伪博士、假文凭生生逼出来一个“查重”新词汇的教育、科学界,在中国科学院,科学界最高权威机构里,惶惶700多个院士席位,居然容不下一个为中国科学界实现诺奖零突破的老太太!
   医药科学,跟其它科学的科研征程都是一样的,一是揭示,二是创造。医药学,与生命直接相关,必须更加的慎之又慎,更突出的一个必须的过程,就是要不断的、反复的“试错”。偏方,直接来源于民间,提炼于百姓的切身体验和积累,才得以口口相传,是经历了时间考验才流传下来的精华。偏方要慎用,但绝不能简单地把偏方当做迷信。
   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类的知识从哪里来?只能从未知世界那里得来!这就要靠实践,由未知,开始探索、研究,从而获得一知半解,在不断摒弃错知错觉、不断校订谬误、不断修正认知的过程中,逐渐获得客观物质的全息影像,并进而找到克服与我们自身需求相冲突的方法和措施,找到我们的助手和辅助手段。
   科学始终面对着未知,即便医学发展到今天,也还存在许多有待探索、开发的领域,对有些疑难杂症也是莫之奈何,这就给偏方提供了存在、传播和发挥的空间。在科学日新月异、思想认知能力普遍提高的今天,最起码也应当对这类偏方给予足够的、应有的重视,况且,既然它能够在民间这么广泛的流传,既然它有这般强大的生命力,就一定是有其合理的成分,有其存在并不断发展的理由。
    当然,偏方可以治病,但它绝对不是包治百病。中医讲究“辨症施治”,需要根据医生判断,区别病症,斟酌使用,特别是那些重症、急症患者,必须及时就医,谨遵医嘱。盲目轻信不可取,随便乱用更可能延误病情甚至危及生命。更何况,还有许多以假乱真、滥竽充数的假郎中、野游医。我们不妨看看身边的现实,越是那些疑难杂症,越是犯病率比较高的病症,大街上、网络上的偏方就越多,神医的道行也越神。
   曾几何时,牛皮癣成就了多少“狗皮膏药”,脚臭养活了多少“脚气灵”,大街上到处是围场子抠鸡眼的,摆摊儿拔肉刺、去痦子的;这些年,人们有钱啦,各种治肾虚补阳气的药就都来了;坐办公室、开车的多了,于是,按摩、推拿、贴膏药,治脊椎病的就像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要我看,这些个所谓的“偏方”、圣手,多数属于江湖骗子以讹传讹的玩意儿,多半是利用了“有病乱投医”、“死马当活马医”的撞大运的侥幸心理。当然,也有怕花钱、担心过度治疗、不敢进大医院的,这个问题,与那些正规医院中存在的不正常现象是脱不了干系的。
   对这类伪科学的东西,单纯靠老百姓自辨真伪,自主防范,既不大现实也不大牢靠。谣言止于真相,谬种绝迹于科学。科学界特别是医学界,更应当及早站出来,对它们进行正面剖析、专业证伪,最大限度、最大范围的避免百姓偏信偏听。所幸,建国以来,这类偏方陆续见诸于各类医学药学报刊,近些年,更是引起了医学界或者说民俗文化学者的重视,对这类偏方进行了更加系统的收集和整理。
   2004年1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临床各科效方荟萃:偏方治大病》,对建国以来发表于医药杂志、书籍文献中的中医治病偏方进行了广泛搜集、精心筛选,以病统方。2008年,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了范晓清的《小偏方治大病》,对流传于民间的大量行之有效的经验方(偏方)进行了去粗取精的系统整理,并用现代医学观点进行了科学分析,阐述了治疗和养生的道理。以这些书籍相继正式出版为标志,表明当今社会主流医学界对偏方的认可,已经开始得到正视,开始给予它们更多的重视,还给它一个原本应有的地位,同时也起到了纠偏差、正视听的作用。
   这才是科学的态度,这才是科学的精神。做为至诚热爱中华文明的我们,本就应该可以大张旗鼓的而且是毫不夸张的说,这些偏方,原本就是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和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珍重。

共 328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闲话“偏方治大病”这篇随笔,揭示了科学发展的规律,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作者视野开阔,论证充分,说理有据,给读者以人生的启迪。好文章,推荐加精!【编辑:田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冲        2019-04-18 21:12:04
  这是一篇很好的随笔,从偏方说开去,深刻的揭示了人生的许多道理!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散文集《春暖花开》诗集《守望家园》。西安市新城区作协主席
回复1 楼        文友:散木        2019-04-18 21:21:40
  O(∩_∩)O谢谢老师鼓励
2 楼        文友:恕怀        2019-04-20 10:10:24
  话题选的好,写的更好。拜读。
回复2 楼        文友:散木        2019-04-22 17:45:51
  谢谢鼓励
3 楼        文友:铁禾        2019-04-21 21:35:23
  偏方在民间。
铁禾
回复3 楼        文友:散木        2019-04-22 17:46:33
  偏方在民间,文化的根基在民间。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