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那年丁香】三原龙桥散记(散文)
我对三原龙桥的最初印象可以追溯到三十年前,是从小学三年级班主任老师口里得知的。
我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尚老师,是一个从事教育工作不久的年轻女老师,她告诉我们,她是从三原师范学校毕业的。那个时候,一所小学里的十来个老师中大多都是民办教师,公办教师几乎没有,对于像尚老师这样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教师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她向我们说起她的师范生活,说起三原城隍庙,说起三原小吃蓼花糖,尤其是三原龙桥的传说,将我们一颗颗幼小的、好奇的心灵带到那遥远的、从未谋面的三原县......
传说明朝万历三十一年(1603)的时候,陕西省三原县城小清河上的龙桥即将竣工,时任三原县令焦县令前往工地视察。
焦县令还没有走到龙桥桥头,远远就听龙桥上“咯哇、咯哇”的似有成千上万青蛙在大声鸣叫。他来到桥头一看,尚未竣工的龙桥桥面上果然密密麻麻地爬满了青蛙,别说经过,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焦县令让衙役们将青蛙赶走,可青蛙实在太多,你前脚将它赶走,它后脚又来了,根本就没法赶。焦县令觉得奇怪,下轿来仔细看了看桥面上的青蛙,发现它们个个昂首含泪,“咯哇、咯哇”的叫声好像在大声喊道:“冤枉、冤枉!”听起来格外悲伤凄惨。饱读诗书的焦县令心想,关于动物告状的故事古书上多有记载,莫非这些青蛙今天也是拦轿告状的?想到这里,他面对青蛙大声问道:“你们为什么要挡住我的去路?难道你们有冤屈要禀报本县?如果真是这样,就请你们连点三下头。”焦县令话音未落,成群的青蛙立即停止鸣叫,齐刷刷地点了三下头。焦县令更加惊奇,他想了想,又问道:“你们有什么冤屈尽管告诉本县,本县一定给你们做主。”青蛙闻言,“扑通扑通” 地纷纷跳进小清河里,一眨眼的工夫,桥面上连一只青蛙也没有了。
“难道这小清河里真有冤屈?”焦县令命令衙役们分头下到小清河里去寻找,果然在小清河的深水潭里打捞出了一具男子的尸体!尸体被牢牢地捆绑在一个上半扇的石磨盘上,除非有人专门下水打捞,否则尸体永远也不会浮出水面。
人命关天!焦县令立即命人在全县城张贴启示,寻找能够认识尸体的人。可一晃十多天过去了,没有人来认领这具无名男尸。这可如何是好?焦县令食不甘味、夜不能寐,苦苦思考着破解这个疑案的良方妙计。
这天上午,三原县城的大街小巷又到处张贴着县衙重金求购石磨盘的告示,很快,这个消息就像一阵风一样迅速地在当地百姓中传开了。听说石磨盘能卖大价钱,三原县城及周围方圆百里的老百姓有的用驴拉,有的用车推,全都将自己家里的石磨盘运到县衙里来卖。
县衙每收购一个下半截石磨盘,焦县令都悄悄地命人将它和捆绑男尸的那个上半截石磨盘扣在一起,看看他们是不是上下合缝。哪知一个多月过去了,收购的下半扇石磨盘已经多达二百多个,但却没有一个能和那个捆绑男尸的上半扇石磨盘合在一起。
就在焦县令焦急万分感到毫无希望的时候,龙桥桥头一家私人旅店的老板娘送来了一个下半扇石磨盘。老板娘走后,衙役们将这块石磨盘与那个捆绑男尸的石磨盘扣在一起,只见这两个石磨盘严丝合缝,分毫不差。焦县令心头一喜,立即下令将那家旅店的杜老板带到县衙大堂上审讯,杜老板在铁的事实面前如实交代了他的犯罪经过。
一天,旅店里来了一位三十多岁的南方客商,他见杜老板正在宰杀青蛙,就劝告杜老板说:“青蛙是益虫,庄稼人需要它,你这样大量地捕杀青蛙是要造孽的。”说罢,客商掏出十两纹银递给杜老板,劝他用这些钱做本钱,另外做个生意,不要再捕杀青蛙了。杜老板接过银子,满脸堆笑地连声说道:“客官大恩大德,杜某来日定当厚报。”然而客商走后,杜老板依然我行我素,继续捕杀青蛙。
两年后,那位客商再次来到杜老板的小旅店里。杜老板怕客商责怪他没有另外做生意,向他索要十两银子,一见面就假惺惺地哭穷,说他本想改行,无奈本钱不够,只好继续开这个小店维持生计。好心的客商听罢,又掏出五十两银子送给杜老板。黑心的杜老板见这位客商出手大方,知道他腰包里必定还有更多的银子,心中顿生恶意。他假装感谢客商,热情地为客商备酒、做饭,偷偷在客商的饭碗里下了大量的“蒙汗药”。毫无防备的客商吃过晚饭后,很快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杜老板先用绳子将昏睡中的客商活活勒死,然后悄悄地将尸体沉在小清河的深水潭里。为了防止尸体浮出水面被人察觉,他将尸体捆绑在自家磨豆腐的石磨盘上。杜老板干这事连老婆也没告诉,原以为神不知鬼不觉,这起杀人案就可以永远消失了。焦县令重金收购磨盘时,杜老板怕罪行暴露,告诫老婆不要把磨盘送到县衙里去,但他又说不出原因。他老婆见人家都领了重金, 终究抵不住金钱的诱惑,背着丈夫将磨盘送到了县衙。
处决杜老板这一天,小清河两岸的蛙声一片,成千上万的青蛙在小清河岸边“呱呱呱”地欢叫着、跳跃着,闹腾了三天三夜方才罢休。
杀人案告破了,可为破案而收购的几百个磨盘怎么处理呢?这一天,焦县令再次来到已经竣工的龙桥上,他发现龙桥造的非常漂亮,但是连接着龙桥两边的路依然还是土路,坑坑洼洼,极不平整。于是,焦县令命人将石磨盘全都铺在龙桥两边的土路上,以方便路人行走。时到今日,龙桥两边依然铺着厚薄不同、大小不等、磨眼各异的石磨盘,似乎向人们叙说着当年那起青蛙拦轿告状、焦县令妙计破疑案的动人故事。
这个善恶有报,旨在教人为善的传说深深地吸引着我,当时心里就在想:什么时候能到三原县,一睹龙桥风采呢?前年清明和一群文友去富平县瞻仰习仲勋故居,路过三原县,但没有机会去龙桥一游,终究未了却心中的夙愿。
2019年3月30日,因为去三原出差,我终于见到了心仪已久的三原龙桥。
踏上青石铺就的人行道,一种久违了的感觉油然而生。街道两边是整齐的两层仿古建筑,商铺林立,各种货物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显示出这座关中古城的繁荣与发达。抬头向前望去,一座斜拉式现代化大桥映入眼帘,这就是旧龙桥之上的新龙桥。
走近桥头,新龙桥口立有限行桩,禁止机动车辆通行,桥上行人南来北往,络绎不绝,听不到让人心烦的鸣笛声。清水河横贯东西,将三原县城一分为二,经过常年累月的冲刷,在渭北平原上划出了一道深深的沟槽。倚着栏杆向下望去,几十米深的河槽里,旧龙桥安然在卧,略带绿意的河水潺潺流淌,缓缓穿孔而过。初春时分,陡峭的清水河两岸的黄土上已经染上了斑斑点点的绿意,在建的清水河公园正在紧张的施工中,两条沿河步行道蜿蜒而行,步行道边是刚刚栽种的白皮松。
沿着“之”字形土坡走下河道,来到旧龙桥跟前,零距离一睹她的芳姿。旧龙桥已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旧龙桥,人们在其上新建了一座斜拉式钢桥,就是新龙桥。因为被新龙桥代替了交通的功能,旧龙桥已经显得清闲了许多,除了我们一行四人,及两三个垂钓者之外,再无他人。旧龙桥又名“尚书桥”,系明代工部尚书、三原人温纯支持,知县高进孝倡导集资修建,《三原县志》有“水从碧玉环中过,人从苍龙背上行”的赞美诗句。旧龙桥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破土兴建,历时十二年竣工。桥身长一百一十米,宽十一米,高二十六米,采用三孔拱桥形式,中间孔大两边孔小。大孔采用尖形拱顶,建筑全部用石钩铁钳,青石砌筑,石缝用糯米和石灰汁粘合。桥身两边各有三个石雕龙头,用以排水。雨天时,桥面雨水汇集,从六个龙嘴流出,六条细流如泉而涌,蔚为壮观。桥的石栏杆上雕刻有二十四孝图,以及建桥捐资人籍贯姓名等,虽然历经四百多年风雨侵蚀,浮雕已斑驳不堪,好多文字也无法辨认,但是做工之精细,技艺之精湛,刀法之纯熟,令人惊叹不已。旧龙桥宏伟壮观,坚固异常,历史上清水河多次发洪水,旧龙桥久经劫难,却仍然巍然屹立,南北通衢,交通往来。
因为年代久远,风吹日晒,桥面及桥身两侧的石缝里,已经长出了郁郁葱葱的杂草,间或蓬勃生长的小树,让人愈感悲凉与沧桑。摸着粗糙的石栏杆,在惊叹先辈精湛技艺的同时,我的眼前不禁浮现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甩着鞭子,嘴里吆喝着赶牛车运输石块的小工;左手握凿,右手握锤,一丝不苟雕刻花纹的工匠;手拿图纸,指指点点,指挥人们砌筑的工头;身穿便服,左瞧瞧,西看看,面露微笑的高县令;还有端茶递水,送饭送菜的妇女儿童……
在当时纯粹人工的时代,一座耗时十二年之久的石拱桥,对于一个小县来说,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其耗费的财力、人力、物力可想而知。从北山买石运石,从四方聘请能工巧匠,从国库拨付钱粮,从民间征集捐助,一项项,一条条都是难上加难。但是,正因为它勾通南北,通衢九州,方便人们往来,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大事,所以才会受到广大老百姓的支持,捐资、捐物、捐劳,使这项巨大的工程得以持续,最终建成而惊艳世人。
三原龙桥,虽然没有像河北的赵州桥、北京的卢沟桥那样名闻天下,但是她依然是三原人民,乃至三秦大地的一颗明珠,她像一条娇健的巨龙横卧在清水河上,日日夜夜守护着两岸的百姓,造福着周边的人民。
三原龙桥,是石头的艺术,也是一部石头的历史,她见证了人间四百多年的沧桑巨变,由明入清,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自生产力落后到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可谓看尽世间百态,阅尽世态炎凉。
三原龙桥,陕西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