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人赏江山文】《山花依旧》的创作意识观和审美观(八一) ——读赵兴华《山花依旧》
一
《山花依旧》,是江山网站成立后,首篇获绝的佳作,也是我注册江山前,读的第一篇江山人写的小说。当时读它,动机不是很纯,因为我有个不好习惯,无论在网站还是纸媒投稿,首先都会先去了解它们的游戏规则,尽量弄明白什么稿可以投,什么稿投了没意义。而《山花依旧》作者正是网站的掌门人,他的文风,创作思想,还有世界观,多少代表着江山的宗旨和主流方向。
今天把它翻出来作为赏析的文本,是因为《山花依旧》中的创作手法和对历史处理的态度,的确值得我再次重温。就情节设计而言,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作者以倒叙为开端,其间还应用了直叙、平叙、插叙等手法,使一篇三万多字的小说,显得浑然一体,天衣无缝;作者人物塑造方面,更是出神入化,不仅形象饱满,各有千秋,还折射出人格的多重性,虚构中不失真实;而那细腻的环境描写,所产生的氛围,却毫无商量地把读者带入特定时空,让人犹如身临其境。关于小说中人物与历史相撞所产生的矛盾,以及他们真实的精神境界,作者的世界观是成熟的,在揭示中把住了时代的病症,揭示灰暗是为了头顶的光明,呐喊而不是竭斯底里。
所以说,一篇优秀作品,首先它必须具备有典型人物塑造的形象生动性,情节安排的巧妙合理性,环境框架的真实性,历史真实的客观性。而不是几个人叫好,几篇评论的肯定,就可以定性的。它还要得到广大读者认同,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江山成立快十一年,《山花依旧》也发表了十多年,无论是创作思想、写作技巧和语言艺术,至今依旧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
一趟由北京开往太行山山区的火车上,坐着一名叫峰的现役军人,“此时是七九年的春天,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他心里有些激动,嫌火车太慢了。因为他急着前往山旮旯的一个小站点,那里有他苦恋三年,令他魂牵梦萦的姑娘。随着作者对一幅幅动感画面的细腻描写,火车穿过一座座山洞,跨过一栋栋桥梁,把列车两旁简陋的米黄色小站点,缓缓刷过,也缓缓地把读者送到了那个远离我们将近四十年的历史。
峰的思绪,还在继续,这趟老火车,又缓缓地把我们带入一九七九年的前三年。那年也是春天,这是他第一次来这个地方,作者像添花边新闻似的这样描写:“那年的春天原本是很灰暗的:十里长街哭送一代名相,广场上如山的花圈一夜之间被席卷而去……”当时峰的初恋情人洁,因为忍受不了恋人在军营给她带来的孤独和寂寞,提出与他分手。首长为了让他尽快把心情平静下来,特意安排他到远离北京太行山中的军需仓库执行公务。因此,峰这趟旅程,也是灰暗的,此刻峰的心情是:“政治上的溟蒙和情感的失落,让峰憎恶和诅咒那个春天……”
这两段描写,虽然都是春天,却形成明显的反差,季节还是那个季节,但心情和时代都不同了,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没用冗长的文字,去交代两个不同状态的历史,而是通过主人公峰的心理活动,不仅让我们明白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不同的背景,在轻描淡写之中,也把小说主人公峰的精神面貌展现出来。
作者不会无缘无故地把峰在感情上的挫折,和七六年春那场政治风波联系起来。插入这段历史事件,作者是在书写苦难过去的同时,也预示暑光已经出现。这场“文化大革命”后期,让许多人在盲目的狂热中冷静下来,也在迷茫中开始反思。一群有识之士,怀着?腔热血,走上天安门广场,以独特的方式,要求结束这场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性的运动,中国大地,响起了春雷。
三
让我们随着峰,踏入那个处在太行山几乎与世隔绝的小站,认识那里生活着的一小群普通而平凡的人。在作者的笔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每个人物的思想形成和命运历程中,读者体验到的不仅是当时极端的政治,还有那里恶劣的生存环境。一包动物饼干是奢侈品,吃上几块肉就像过大年,想买一盒火柴点烟都难。其实这些描写,也是对当时整个社会大气候的灰暗,生活中贫困的归纳和集结。
峰是名部队基层军官,作者在他身上着墨最多,写得非常到位和成功,有血有肉有情感。在那段特定历史条件下,峰是一名有思想、有思考的年青人,位卑未敢忘忧国,那一代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他不仅思考着人生,也时刻关心着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但他是个军人,军人一切以服从军命为天职,不可能参予和过问政治,也不可以更多地去设计自己的人生轨迹,因为“军人是个特殊的称谓,也就要经常付出许多特殊的牺牲,包括许多情理之中的事情”。
作者在小说中还如泼墨似地渲染了峰与两个女子的情感演绎。
和洁的恋爱?故,皆缘于他是个军人。洁性格柔弱、依赖心极强。她原本以为峰短暂的兵役期过后,就可以与他长相厮守。却没想到,峰因为表现突?,被提了干,这意味着峰在部队还要呆个十年、八年时光。她忍受不了长期与爱人分离的寂寞情感,让峰在军队和她之间作最后的抉择。峰是爱洁的,在一番痛苦思想斗争后,他忍痛与她分手。这倒不是因为升了官,而是峰舍不得身上穿的那套绿军装。作者便没有以卫道士的面目居高临下地去评判洁在人格上的是与非,而是以人性为?发点,客观地描写她的个性决定了她世界观,符合人物的性格发展,也让小说中的每个人物更加形象化。
正是这次失恋之旅,峰在山里小火车站逗留十天,阴差阳错地认识了如山花般美丽的上海姑娘曼。
曼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身为高干子女,却没有恃宠。文革期间,她响应党的号召,自愿到父辈战斗过的地方上山下乡,因表现突出,得到了保送上大学的名额。
曼的父亲是抗战入伍的老军人,日本投降后,编入林彪指挥的部队,转战南北。解放后,为了缅怀历史,写了一篇回忆录,其中含有对林彪的歌颂之词。林彪事件发生,虽然父亲与林彪集团根本搭不上边,但他的文章却是白纸黑字,证据确凿,所以受到牵连。
在那政治挂帅,阶级第一的年代,曼不仅大学上不成,上海也回不成。从此,曼的人生开始逆转,只好在小火车站候车室当了一名服务员。峰认识曼时,她已经兢兢业业在这在岗位上呆了好几个年头。
小说再次通过峰的心理描写,还有作者本人站在第三人物角度去叙述,以及曼内心活动和其他人物眼中看到的、心里想到的,把曼的人物形象,跃然字墨间,她首先是个美丽的女孩,还是一个善解人意的温柔女孩。
虽然曼和峰只有短暂的十天相处,却因为志趣相投,情同意合,彼此间相互吸引,爱情的萌生,也就顺理成章,不会让读者感到唐突。但又因为峰的个性和军人的身份所至,两人分别时,他却不敢向曼大胆表白爱情,恪守着“两情若是久相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理念,以至在曼的心里,留下了不确定因素。作者巧妙地设下她们之间爱情悬念的同时,也为悲剧的诞生,埋下伏笔。
峰完成任务回到部队后,莫名其妙地被某高干选上了附马。但他还是舍弃了提干到机关上军校大好前程的诱惑,依然深深地爱着曼。而因为组织的干涉,部队纪律约束,通信不便,唐山大地震救灾任务的拖延,等等因素,一直没有机会向曼求爱,三年的苦恋之中,受尽了折磨。等到社会发生了变化,高干子弟都可以娶资本家的女儿,峰以为终于水到渠成,才再次毅然踏上进山的小火车。
所以,作者塑造的峰,内心世界是非常矛盾的,他的命运,一直在自我人生观和当时社会价值观中冲突便纠结着。
但三年之间,曼也发生了很多变故,首先是父亲的命运再次恶性循环,又因为一次自然灾难,曼在坚守岗位中,身体留下了残疾。这一切不幸的产生,让她在心理上,与峰渐渐地拉开了距离。不是因为她不爱他,而是她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她是个理想主义者,追求的是爱情的完美。所以,因为家庭的变故和身上的残疾,她放弃了对峰的爱,从激情到迷惘到沉淀。最后,曼选择了因为自卑,而又从来没有放弃对曼的爱的小站通信员,完成了人生婚姻的组合,也体现出她温柔、善良、善解人意的人格,虽然带着残缺的美。
峰到达小站这一天,正是她和通信员举办婚礼。峰在痛苦中,本着军人的本色,为了不让另一个悲剧诞生,他抑制着自己的感情,再一次吞下爱情的苦果,毅然选择了默默离开。正是这些矛盾冲突,作者也让峰从本我渴求,到自我欲念与道德的斗争,再到超我的飞跃,逐步完善了他的军人人格和魅力。
对信号员的刻画,作者笔下,又是另一个层面典型人物的体现。信号员没文化,只是接了父亲的班,吃上了皇粮。曼的到来,他甚至埋怨曼夺去了他妹妹的铁饭碗。后来一次胃出血,曼献血救了他,他对曼也由怨恨变成了好感,最后抱着感恩之心,发展到因自卑而不敢对曼表达的爱。峰的出现,给他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冲撞。他想方设法让峰离曼远些,便不是纯粹把峰当作情敌,而是怕峰是个不负责任的人,坏了曼的名声,伤害了曼。因为他喜欢曼,在心里一直把她当作一幅神圣的画,不可沾污。因此,一切又不敢违背曼的意愿,只能暗自与峰较劲。作者塑造出的这个人物是可爱的,他身上不仅体现出典型的小农意识,还有中国农村人那种朴质、憨厚、诚实的本色。
小说中另外一个人物老站长,他也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军人,按他的资历,当个师长团长也不为过,但他却保持着革命的传统,就像一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放在哪都是闪亮的。从他身上,体现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种不计较个人得失,忍辱负重,包容理解的典型人物形象。
还有打更老工人、胖嫂,甚至那个带着娃娃到部队探亲的农村军嫂,在作者笔下,虽然着墨不多,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和自己的精神面貌,塑造出了小说中的众生相。而且,作者笔下,每个人在逆境面前,没有怨天怨地,而是抱着一?感恩之心,按照各自的轨迹,本份便且乐观地生活着。
四
是的,有生命力的作品,无论是人物的塑造,还是情节的编排,或者是环境的描写,无非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通过各种创作手段和艺术加工,真实去反映历史,或历史中的某个片断,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但也不能忘记了文学的功能和文学的社会性,文学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也渗透入作者本人的社会审美意识。
有不少写文革题材的小说,很多作者在立意前,就把作品定性为伤痕文学、暴露文学、抨击文学,一篇篇淌着血,一页页洒满泪,还有一幅幅恐怖的画面和喋喋不休的咒语,不仅让人心惊肉颤,甚至是绝望,看不到明天。
《山花依旧》的作者没有这么做,小说看去写的是主人公与两个女孩的爱情悲剧,但通篇隐藏着一条暗流,那里沉浸着悲怆的历史,即“文化大革命”中的十年浩劫,左右着小说人物坎坷的命运和曲折的人生。可是我们在作品中,便没有看到作者在口诛笔伐,而是冷静地在叙述故事,轻描淡写似把背景捎带出来,留给读者去回顾和评议那段历史。
因此,小说中作者的审美意识是成熟和负责任的,他没忘记一名作家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作者在审“美”中,也审了“丑”,更多地审视了在那段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而形成的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包括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观,还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没有挟持偏见的观点,和满怀偏激的情绪,所写的文字,都是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而服务。
这点,我们可以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找到答案。在《狂人日记》里,他写吃人的社会,是渴望一个新的社会诞生,不再有人吃人的事件发生。在《阿Q正传》中,他塑造阿Q这个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物,是为了唤醒更多麻木不仁的人,对黑暗世界说个“不”字。同样的,读完《山花依旧》,我们也感受到作者用心良苦,小说不仅演绎了人生,也演绎了历史。无论是庐山会议,林彪事件,四五运动和那场十年悲剧,作者便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渲染给人心灵带来的创伤,而是在反思中如实地反映了小说中人物坎坷的命运。而且,面对逆境,他们也没失去对生命的渴望和追求,依旧存在着人性的正义和真善美。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三月初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讲话时,经典地指出:“……要解释现实的社会问题,开什么处方治什么病,首先要把是什么病搞清楚。要把好脉,中国身体怎么样,如果有病是什么病,用什么药来治,对这心里要透亮透亮的。号脉都号不清楚,那治什么病?”
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理解,《山花依旧》作者在创作中,无论是写历史还是写现实中的阴暗面,不是让人颓废,悲观失望,而是推动社会的发展。因为,每个民族,都有非凡的时刻和苦难的一面,作者反映历史的阴暗面,不是让人们惊怵,恐怖,在心中压上一块沉重的石头,而是让人不忘过去,以史为鉴。
文学该如何去书写历史,又该如何去铸造我们伟大民族的灵魂呢?这正是作者带给读者的最大启示。
【军警·小说】山花依旧http://www.vsread.com/article-81.html
赏析条理清晰,枝蔓丰满。我会第一闲暇时间去读这篇作品的。o(* ̄︶ ̄*)o
祝您生活愉快!佳作不断!o(* ̄︶ ̄*)o
向您致敬!对江珊的这份情怀,让我钦佩!o(* ̄︶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