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回望故乡(散文)
偶然的机会,在《齐鲁晚报》随笔栏目看到一篇文章,标题是《留门》,作者是张金刚。只读了一句,我的心弦就被它拨动了:“上苍山,蓝底白字的村口路标忽地映入眼帘,那颗被俗事挤兑得皱皱巴巴的游子心,瞬间熨帖舒展开来。是呀,对于群山环抱的小村而言,这路标便是故乡的门,且永远敞着,随时为离开、归来的村人留门。”上苍山,是我故乡的村名,几十年来,这个名字就在我心里面最敏感的部位藏着,看到“故乡”两个字我都会为此流泪。何况今天看到的是我们村的大名。而作者又是姓张的,张,曾经是我们村唯一的姓氏,后来搬进一些其他姓氏。而在《齐鲁晚报》随笔栏目发稿的,一般只是知名作家,难道我们村出了知名作家,我竟然没听说?
我把这篇随笔下载了,复制在我们家乡的兄弟姊妹群里。一会儿看一看有没有反应。那天是周末,兄弟姊妹都忙着,没顾上看微信,夜里11点,我妹妹回我一句:“这个张金刚是咱们村的,张久达的儿子,目前在阜平县文联工作,是本省的作家,你从哪里得到他的文章?”看到这句话,我赶紧问:“有他的联系方式吗?”
得到的答复是“有,微信,不过这么晚了……”我回答:“把他的名片推荐给我,作家都是夜猫子,睡得晚,我想马上联系他。”
不一会儿,妹妹发来了一张阜平文联张金刚的名片,我添加成朋友一看,网名叫“太行飞鸟”。呵呵,我是太行飞剑,他是太行飞鸟,他父亲和我父亲都是“达”字辈儿的,那么我们两个应该是一辈儿的。
我打个招呼,直接说:“我是阜平上苍山的张凤英,笔名太行飞剑”。他回答:“听说过你的大名,今天得到了你的小说散文集《月亮湾》,你妹妹将这本书捐赠给毛主席曾经居住过的城南庄八一中学和县里的城厢小学了,你知道吗?”
我说:“谢谢故乡人的支持和厚爱”。他说:“故乡为你而骄傲。希望你支持咱们故乡的文学刊物《枣花》季刊,有关于乡愁的散文或者小说给我发过来。”
我说:“还真有两篇小散文,合计4000字,一篇是《房顶上的童年》;另一篇是《故乡门前的小河》。”
他回复:“发给我看看,就这个界面。”我立即发过去了。没一会儿,他回复:“不错,安排在第四期,希望发一个简短的个人简介。”我把早已经准备好的简介发过去。他说:“不行,没有故乡元素!”我重新写道:“张凤英,女,河北阜平上苍山村人,笔名太行飞剑……”他满意了。我说:“这么晚了,打搅你,不会怪我吧,实在是你那篇《留门》打动了我的乡愁”。他说:“我也看见过你在《燕赵都市报》上的小说《石佛堂的传说》,咱们这里历史悠久,传说太多了,我们已经不喜欢发表传说了,专门喜欢乡愁的文章,你这两篇正合适。”
紧接着他发给我许多故乡的照片,其中故乡那条通往山外的路口很叫我怀旧,他几乎没什么变化,还是那个山口,还是村口的大槐树,还是那个刻着村名的大石头……我翻阅着那些照片,感慨万千,好似照在山口朝村里回望……久久地回望……
最后,我心里默默地朗诵张金刚的散文:“上苍山”是烙在我心尖上的三个字,这里是来处,更是归处。关上家门,走出村口,回望,觉得格外心安,在心头默念:“上苍山,我永远的家。”溪水哗啦,树叶沙沙,似乎在说:“随时回来,给你留门。”


百亩池塘小阁东,芙蓉凌水绿丛中。
莫道月季妖娆艳,勿论牡丹富贵红。
身出淤泥离秽色,名从节操伴清风。
遥思莲赋千年唱,诗绪沾香意不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