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川南 川南(散文)
我的父亲是自贡人,祖籍荣县。爷爷是当地的乡绅,父亲从小读私塾到考上成都平原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天的成都电子科大),一共读了二十一年书。父亲实乃一介书生,斯文绉绉,面浅皮薄,腼腆绅士,手无缚鸡之力。记得我家都是母亲宰鸡炖汤,父亲呢,有他的特长,他曾是大学文艺宣传队的小提琴手,还拉的一手不错的二胡,记得吹笛子也是他的拿手好戏。父亲皮肤白皙,身材修长,可以说是有玉树临风的风范。我的父亲就是五十年代末期从川南走出来的大学生,学的是无线电电阻电容,典型的理工男却有一身的文艺细胞。父亲晚年经常回忆说当时他挑着担子徒步从老家出发到达成都,走了几天几夜,父亲也有这样的人生长征啊!
我的老家就位于川南荣县的一个名叫赖河坝的地方,目前离成都仅136公里,大部分高速路,有十多公里省道,路况都很好。这里地势平缓,多为丘陵地貌,山峦叠翠,田园阡陌,鸡鸣犬吠,小河蜿蜒流淌,一派世外桃源风光。这里盛产页岩天然气、井盐,茶叶、油菜、稻米等,物产丰饶,人民安居乐业。在国家振兴乡村、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下,现在村村通公路,车子可以开到自家的院子里,早些年家家就通自来水、天然气,如今还有国家拨款给家家户户安置了净水器,自家花园鲜花盛开,不同季节果树硕果累累。家家住起小洋楼、四合院,日子比城里人还安逸。
对于自贡老家,说来我是有些疏离的。父亲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成都715厂工作,后来成家,又调动工作到母亲的单位。那时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爷爷婆婆在父亲读大学时就相继离世,我母亲都不曾见过,所以几十年都很少回老家,也没有带我回去过,所以老家于我一直是陌生的。记得还是我有儿子后才随父亲第一次回老家。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老家还不富裕,也是百废待兴的局面,但是川南还是比川东好得多。川东地区山高谷深,穷山恶水,自然条件比起川南恶劣许多。当然交通、经济也是逊色一些了。我母亲是重庆人,我从小在重庆玩的时候多,跟重庆的感情深一些。第一次回老家后来又陆陆续续回过几次,之前姑姑在,后来姑姑去世了就鲜少回去了。今年清明回老家祭祖,也是有四年了。这次得知从成都到宜宾正在新修一条高速路就要路过我的老家,今后全程高速只有110公里车程,就更近便了。我的老家地处川南腹地,它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极具川南特色,最能代表川南地域风采。
每一次祭祖都要走过弯弯曲曲的田埂和青翠的茶山、竹林,我爷爷的坟就在一座秀美丘陵的半山腰上,山脚一汪河流蜿蜒流淌。据说这里是风水宝地,大哥说爷爷坟“发外”,意思就是我是女人,已嫁人外家,保佑着我。婆婆的坟则在离山不远,另一边的田边,一条平坦蜿蜒的水泥路直通天边的感觉,走了不到半小时就到了。路的右侧走过几块油菜田,一棵高大的树下便是。我曾经想把婆婆的坟迁到爷爷那边一起,结果老家亲戚说坟各在一边,各管不同风水更利子孙后代。就权当如是吧。
人到了一定年纪,血缘亲情就更浓厚了一些,这次回到老家更是感到亲情融融,老家对我的热情和包容让我对于老家的情感就更加深了许多。川南美食以盐帮菜著称,麻辣鲜香,重口味,这跟川南气候息息相关吧,当然也有著名的小吃叶儿粑、肉粽,自制胆水豆花,真是让人大快朵颐,关键这些都是大哥大嫂亲自做的原生态美食啊!短短清明假期,我的体重就蹭蹭上涨了几斤。
我的老家有一座牛峰山,形似牛背,海拔八百米左右,山中有几处历史悠久的山寨。山中流淌着甘泉,用泉水烧煮当地产茶叶,沁人心脾。这里还有四万多亩茶叶基地,据历史记载当地茶叶在唐代就兴盛起来了。时间有限,这次没有去牛峰山,但我们去了黑松林,在山顶看到水源地金银桥水库,森林郁郁苍苍,山中间或见茶树一拢拢,满眼翠绿,徒步一个半小时就轻轻松松下山了。
我的老家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物产丰饶。云淡风轻时,河边垂钓爱好者静静地守候等着鱼儿上钩。想着想着,心里雀跃起来,以后我回老家的次数应该会多起来了。我爱我的家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