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世界读书日随想(随笔)
谷雨后的第一天,周末,又随妻徒步平凉南山。
一场春雨后的平凉南山公园,一派深春景色,新搭建的十几处读书台更加热闹非凡。瞧,楼台亭榭隐在翠绿的松柏青青杨柳柳之中,一树又一树金银花,灿如黄金,更多的是紫丁香,让空气中弥漫着异常的芳香。仔细看,紫丁香花瓣小,花蕊突出,一簇簇,长在褐色的没有树叶的枝条上,更显得清丽率真。紫藤、牡丹、芍药、樱花,诸花亦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先怒放,各露芬芳。桃花、杏花、梨花不知已花落谁家了。
临时搭建的十几处的读书台,位于文化广场左右,前来这里读书朗诵者,有耄耋之年的老人,有文质彬彬的中年人,而更多的是中小学学生、幼儿园的儿童,他们有的着汉服唐装,有的西装革履,而更多的是普通劳动者。他们有的习地而坐,有的整齐地诵读着《三字经》、唐诗宋词。舞台之下,人山人海,无知的我方知今天是第24个“世界读书日”,全国各地都在以各种形式庆祝这个节日,真没想到小城平凉的“世界读书日”能让这么多人参与。
著名作家高尔基有一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上学起,书就伴随着我。第一次读的是语文课本,学的词语是上中下,大小多少,马牛羊,鸡鸭鹅,房前屋后,种瓜种豆。后来上了初中在那个峥嵘岁月里,初中的我已经开始读《林海雪原》、《星火燎原》、《青春之歌》、《红岩》《钢铁是怎么炼成的》《艳阳天》还看过《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些书,似懂非懂。到高中后,我有个表姐,在县图书馆做管理员,给我办了一张借书卡,凭卡借阅,又不收钱,开始涉及更多的书了。
我觉得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更有好多乐趣,读书好比是在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必然会是其乐融融。
记得,我第一次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候,就深深记住了这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并且感动,立志做一名军人,报效祖国,1977年体捡时因视力原因未能如愿,后来只能参加高考,做了一名医生。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应该是对我影响最大,最为深刻的书了。
我知道,这段曾为无数父辈、祖辈所崇信的话,在今日意义仍在,它可以激励人们珍惜光阴,重新感悟一遍人生的真谛和价值,在走每一步前拥有坚实的基础。
我更知道,这本小说是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亲身经历。保尔·柯察金是书中的男主角。保尔经历了工作、生活、家庭、爱情、朋友种种考验,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变成了一名优秀的红军战士,最后在残酷的战争中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开朗、无私无畏、为革命事业奋不顾身的态度,他的精神是可佳的,永不被后世所遗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通过烈火炼成。
后来上了大学,从事了医疗工作,每天在查房、会诊、讨论、手术中度日,工作的要求,必须读专业书籍,订阅专业杂志,专业外书籍读得少了许多,但我永远没有放弃读书。在长期的临床经历中,我从一个小小的中专生,干到了骨科主任医师,有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厅级科枝进步一等奖,十二项二等奖,十几篇专业论文发表在国家级专业期刊。数年前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学习创作散文随笔,诗词古韵,也曾参加了《江山文学》夜校,《龙风诗院》的学习,先后有近二百篇文章发表于《江山文学》、《望月文学》、《昆仑文学》及《人人平凉》、《亮声平凉》、《泾川生活网》、《美文微刊》。后来,也曾在《江山文学网》的星月词话社团做过近两年的编辑,应该说,读书让我的业余生活更加充实而有味,读写也让我悟出好多人生哲理。我虽非中医,通过多读多想,不仅掌握了中医的主法方药,更知道了中医阴阳五行,辩证施治之理与治国做人相通之理,尤其是“天人合一”的理念让我认识了人与自然和顺为上。
也许是受家风的影响,小孙女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读书活动。孩子大部分是看一些童话故事,前年国庆节,我上北京,当我给小孙女读《白雪公主》时,小孙女还真会为皇后的恶毒而生气,为公主的不幸而悲伤,为七个小矮人的善良而感动……看来读书让她最初尝到了读书的滋味。
现在,快退休了,临床工作大多是指导指导低年资医生工作,相对有了充足的时间。多年的习惯,每当夜幕降临,我便坐在书桌前,扭亮台灯,打开书本,翻动书页,好像是叩响我心里最清纯的弦,弹奏出委婉动听的音乐。我与书中的主人公同悲同喜,同欢同乐。笑可悲之辈,骂可鄙之人,感受与主人公同样的人生旅程。这时,我一天的紧张和劳累忘却了,独自神游于字里行间——春华秋实,风雪飘飞,艺术的美妙,人生的感叹都展现在眼前。读到会心处,或击掌而笑,或扼腕而泣,或临窗而立,看星月移动,看树影婆娑,更是乐在其中。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种粟。”在书海中遨游,吸取知识的精华,既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又丰富了自己的头脑,既淘冶了情操,又充实了身心。我看到书架上那一册册,一排排散发着馨香的书,真是感到很幸福。明代的王心斋写过一首《乐学歌》:“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
读书的滋味真爽。读书,是中华文化给炎黄子孙在心灵深处烙下印记;读书,是让莘莘学子在吟诵中扩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读书,是中学生渐悟“风烟俱净”“任意东西”的洒脱;读书,是让学生从小陶熏出“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情怀;读书,是让学生添增“断肠人在天涯”的人生体验……不论年长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