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丁香.那年丁香】改革开放40周年有感两篇(随笔)

编辑推荐 【丁香.那年丁香】改革开放40周年有感两篇(随笔)


作者:温暖如春 布衣,17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045发表时间:2019-05-02 20:59:43
摘要:感恩的人,定会发现生活之美。

【丁香.那年丁香】改革开放40周年有感两篇(随笔) 房子变奏曲
   题记:一座房子,就是一部家史。它见证着一个家庭的艰辛与成长,也承载着一个国家的荣辱与兴衰。
   冬日的阳光透过玻璃,如一片金纱倾泻在阳台上,温暖又舒适。阳台上的各种花儿枝繁叶茂,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金波,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灼灼其华,一派生机盎然。母亲躺在阳台的藤椅上,眯着眼睛,哼着歌儿晒太阳。父亲戴着老花镜,在母亲旁边看报纸。房间里温暖如春,若不是外面寒风凛冽,谁能想到是寒冬季节呢?
   如今看到父母能在这样宽敞明亮的房子里惬意地晒太阳,我们做儿女的心里自然是欣慰的。我想,此情此景,若在几十年前,家人们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吧?
   说起我家的房史,可谓血泪斑斑。
   父亲兄妹众多,1970年和母亲结婚后,就一直居住在奶奶家的一间东厢房里,一住就是五年。 直到我们姐弟出生,那间狭小的房间再也无法容纳,家里才四处借钱,买了村里孙姓人家的三间草房,搬离了奶奶家。
   那时,为了尽快还清所有债务,一家人勒紧裤腰带,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以母亲的话说,当时的情形是“餐桌上不见腥,衣服上满补丁”。三年后,好不容易还清了借款 ,刚想喘口气,一场无情的大雨又摧毁了我们刚刚编织的梦。三间原本就破旧的草房再也经不起摧残,在风雨中挣扎飘摇。看到四处漏雨的房子,父母来不及多想,又借钱匆匆将草房更换成了瓦房。
   不论哪个年代,房子永远是咱们老百姓一生停靠和避风的港湾,它不仅仅是挡风遮雨,甚至还昭示着一个家庭的荣辱兴衰。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农村最先实行分田到户。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干劲十足,几年后,日子逐渐好转。手里有了余钱,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改善住房。虽然父亲在外地工作,一向要强的母亲自然不甘落后,跟着别人家的样子,也在院子周围建起几间漂亮的偏房。
   时代的列车滚滚前行,不以任何借口而停留。改革开放后,人们不再墨守成规,眼光敏锐的人顺应天时,思想及时转换,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在改革的大潮中各显其能,大展身手。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各行各业如春天般蓬勃发展,国民经济快速提高,生活日新月异。感触最深的就是我们身边的变化之大、之快简直令人瞠目。春去秋来,岁月更迭,还没过两年功夫,村子里时尚坚固,美观大方的砖房又如雨后春笋,仿佛在一夜之间拔地而起,村里的土坯房眨眼之间就被无情的岁月丢弃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这时,父母的心又动了,于是,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进行旧房翻新。
   建房的过程是繁重而艰辛的,有时不仅仅是流汗那么简单,甚至于流血。记得家里盖偏房时,母亲为了节约开支,前期的准备工作全部由自家人来完成。从拖土坯到运送回家,再一块块码起来存放到天井里,从头到尾没请一个人帮忙。父亲工作忙,一个月回来一次,所有的重担几乎全部落到母亲一个人肩上,每天像台机器,不知疲倦地高速运转着,坚强地支撑着这个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全部土坯即将准备就绪的时候,一天傍晚,天将大雨,母亲为了保护土坯,匆忙中抓起防雨布就爬到上面去遮盖。由于太过着急,不慎跌落下来,小腿被踩踏下来的土坯重重地砸伤。那时候我和弟弟年龄尚小,见此情形,吓得只知道在雨中抱着母亲哭,多亏姐姐及时喊来邻居,帮着把母亲抬上排子车,送去医院救治。
   总之,在我的记忆深处,父母那些年几乎年年都在为房子操劳奔波。 小时候我总在想,大人到底是为了什么,常常为房子所累。随着渐渐长大,终于明白,原来这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亘古不变。家即是房子,房子即是家,每一个有家国情怀人的人,心目中房子永远是排第一位的 。我也终于理解了父母为什么那么执着,不辞劳苦地一次次去修建房屋了。
   九十年代初,铁人一样的母亲终于被累倒了。心脏病频繁发作,一向好强的她再也不能胜任繁重的体力劳动。父亲单位的领导在了解了我家的情况后,很快安排人将我们迁离了农村,搬至父亲的工作单位生活。也就是我现在的工作单位——鲁中矿业有限公司。
   当时,矿上住房紧张,家里也不具备买大房子的条件,就临时买了一所狭小破旧的楼房居住着。由于房子低矮密集,又是一楼,所以光线特别不好,即便在大白天,也要始终开着灯。夏天潮湿,冬天寒冷。
   到矿上后,母亲一直怀念和记挂着老家的房子。我们知道,那里凝聚着她的汗水和心血。2000年,村里实行旧村改造,村干部亲自到我家做工作,要求无偿拆除老房子。(因为村里穷,拿不出赔偿。)父亲思考良久后表示,自己是老党员,愿意为村里建设,为改善父老乡亲们的生活做出贡献和牺牲。父亲又好不容易说服了母亲,母亲含泪答应了,就这样老房子被无偿拆除了。我们能想到,母亲答应父亲时心里该有多么的痛苦和不舍。
   人说,老房子是根,是连着故土的根,不管你走到哪里,只要有老房子在,你就没有真正地离开故乡。对于母亲来说,我家的老房子不仅仅是根,更是她的命根子。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清楚,与其说一个人舍不得老房子,莫如说是舍不得故乡。舍不得那里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一片天,一块地,甚至一只羊,一头牛,……。其实我们都知道,所有的不舍最终都会化作深深的回忆和相思。那段曾经的旧时光和旧时光里的人和事怎么能够忘记呢?永远也不能忘,也不会忘!
   几年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姐弟也都相继结婚,而且还买了新房。父母很为我们高兴,说我们赶上了好时候。但让我们不落忍的是父母却依旧住在老房子里忍热挨冻。于是,我们便商量着给二老换房子,可他们却说,年龄大了腰腿疼痛,还是住在一楼方便,不同意换。我们知道,二老是怕给我们添负担。
   正当我们左右为难的时候, 令人欣喜的消息如春风般吹来了。2012年,在中央惠民政策的支持下,公司领导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决定对矿区内狭小破旧的房子进行棚户区改造。父母的老房子恰好被列入规划,当全家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异常欢喜,父母的新房梦终于可以实现了。
   我们都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从未把咱们老百姓遗忘,他们深知,安居乐业是我们对幸福最直接的感知,所以对提升老百姓居住环境的努力从未停止过。
   老百姓的事无小事,公司相关部门经过一年半左右的积极筹建,新楼房终于在两年后,顺利交付。父母在拿到新房钥匙的那天,开心地像个孩子,在新房里高兴地这儿摸摸,那儿看看,和我们商量着如何进行装修,布置。
   2015年春节是我们全家在新房里度过的第一个新年,全家团圆。 三十晚上,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餐桌前开怀畅饮。父亲高兴地说:“咱们一家能有今天的好日子,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啊。要不,我和你妈做梦也住不上这样的房子。孩子们,空话大话咱不要说,做人要有感恩的心,我和你妈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作为普通老百姓,也只有这样才是咱们报答国家的最好方式。你们说对不对,孩子们?来!让我们共同端杯,来迎接新年,祝福祖国!\\\'\\\' 酒杯举起来,笑脸扬起来,伴着璀璨的万家灯火,伴着春晚的劲歌热舞,我们共同干杯,祝福祖国永远繁荣昌盛。“咔嚓”一声,弟弟举起手机,及时地将这幸福团圆的温馨画面,永远地进行了定格。
   搬新居、住新房,对老百姓而言,就是一生最大的幸福。从旧房子搬出来,不单是换了个地方,更是换了个活法。母亲搬进新家后,我们又给她做了膝关节置换手术,恢复期间,坐着电梯,上下楼极其方便。
   去年,母亲身体大好,腿不疼了,每天都坚持下楼陪父亲在小区里走走转转,整洁漂亮的社区环境让二老心旷神怡,每天都开开心心的。一切都是新的,自然心情错不了,“人逢喜事精神爽”啊,人也感觉年轻精神了许多。
   母亲身体好了,父亲便有了自己的时间,于是,报了“老年大学”的音乐专业,学起了自己一生最爱的唱歌,回来也教给母亲唱。每次回家,听到二老快乐的歌声,我总会情不自禁地随着他们一起哼唱,“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 。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赶上了盛世,咱们享太平……” 歌声在新房子里久久回荡着。
   这就是我家“房子变奏曲”的故事。它不仅见证着一个家庭的进步与成长,也见证着我们祖国从贫穷走向繁荣的艰辛历程。通过房子变奏曲,也让我更加深切真实地体会到了“有国才有家,国富民才强”的真正含义。
  
   电视情缘
  
   “时空“的列车“隆隆”地倒退开去,当驶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时候,列车在泰山站缓缓地停了下来。
   十一二岁的我快步走下“时空“列车,迫不及待地拐进一个小山村。村庄座落在泰山脚下,环境清幽,风景秀丽。清晨的小山村,像一位老人静谧而安详。几声犬吠鸡鸣,唤醒沉寂了一冬的村庄;几缕蓝色炊烟,升腾起浓浓的人间烟火味。一进入腊月,村子里便热闹起来,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喜气洋洋的忙碌身影。好不容易盼着放了假的小孩子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放鞭炮,“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使村庄的年味变得更加浓重,更加热烈。
   为了迎接新年,条件好一点的人家开始置办起家电,听!欢快的流行音乐如一只只快乐的鸽子从几户人家里飞出来。父亲来信说也给家里添置了录音机,等过年的时候带回来。看完信,一家人开心极了。为了表示祝贺,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起来包饺子了。我和弟弟早就醒了,贪恋被窝的温暖,赖在床上挤在一处玩“公鸡楼”。母亲听见动静,开始一遍遍地催我们起床,去打醋。
   刚一出门,阵阵寒风呼啸而来,就像顽皮孩子伸出的冰冷小手,直往人脖子里探,我只好把脖子缩进棉衣里。这时,从胡同口传来嘈杂的人声,好奇心驱使我加快了脚步。
   “你们听说了吗?咱村‘能人’王圣仁家昨天又买电视了。”一出胡同,就见村里的“小喇叭”翠姑又在进行“晨间播报”。“人家王圣仁可是托了国家政策的福,不然,他哪有机会承包咱村的果园?更别提过上这样的红火日子了。他家今年夏天可是刚买了拖拉机,这才几天功夫,又搬回来这么个稀罕物。乖乖,真是让人羡慕啊!”说完又扭头向站在一旁看热闹的二流子“哈达门”和“四两醉”说道:“你们也向人家学着点,别一天到晚只知道喝酒抽烟的。“
   “他俩要是知道学,能有今天?”村里八十多岁的孙传银老爷爷看了一眼“哈达门”和“四两醉”后,撇嘴说道。那两位“哈子”听了脸上未见愧色,只是露出满嘴黄牙讪讪地笑起来。
   翠姑接着说道:“昨晚不知道你们去看电视了没有?乖乖,那东西真是神奇,别看方方正正的不大,像个匣子。可电门一插,里面就出人,并且那人还能动能说话。真是让人开了眼。”
   “是哩,是哩,昨晚我也去看了,大开眼界。就连里面的狗尾草都比咱村田里的好看,别看只有黑白两色。”醉醺醺的酒鬼“四两醉“听到这儿,顿时来了精神。
   “还有那里面的女人,更好看。天仙长啥模样咱没见过,我想也不过如此。看了,直撩得人心里痒痒。” 村里的老光棍“哈达门“抢过‘四两醉’的话说道。
   “老哈,看来昨晚你一晚上都没睡好啊!是不是?”不知道谁在一边插科打诨地问道。
   “你咋知道的那么清楚哩?” “哈达门”说完,猛吸了一口烟,“嘿嘿”地憨笑起来。烟雾从嘴里冒出来,袅袅地在空中弥漫开来。
   傍晚时分,村里人经过“小喇叭”的广播后,几乎人人都知道王圣仁家有了电视。人们带着十二分的好奇心,蜂拥而至。我和弟弟吃过饭赶到“能人“家的时候,他家院子里早已被围得是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风雨不透。“能人”怕人多手杂丢了东西,所以干脆把电视搬到了院子里。随着人越来越多,院子里实难容下,有的人被迫爬到了墙角的鸡窝上,吓得鸡窝里的鸡扑棱着翅膀“咯咯“直叫;有的人索性爬到“能人”家的墙头上,弄得瓦片“稀里哗啦”直往下掉。“能人”两口子见了,急得直跳脚骂娘,但无一人理会,无济于事。一些老头,老太太更是好奇地围着电视机挤来挤去,恨不能钻进去一看究竟。奇怪,里面的人到底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乖乖隆滴咚,自打从娘胎出来,还是头一遭瞧见这稀罕物,这么个东东咋就能出人还带声呢?不禁“啧啧”感慨,今后这人,看来真的是要能到天上去了啊!
   短短几天的功夫,王圣仁家的大门框就被众人扒了下来,院墙上的瓦也被踩得所剩无几了。乡里乡亲的,赔着电钱,搭着时间也就算了,这糟践东西谁能受得了啊?这下两口子可真急眼了,总要想个办法,否则何日是个头啊?这几天,人都散场后,两口子钻进被窝里开始想办法。
   别说,“能人”就是能人,名字可不是白得的。 正月十五刚过,去王圣仁家看电视的人就骂骂咧咧地回来了。嘴里不干不净地骂着什么“为富不仁,忘恩负义,只认钱不认人“之类的话。原来为了控制看电视的人数,“能人”想出了城里人的法子,卖起了票。其实用今天的思维衡量,王圣仁一家的做法完全可以理解,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天经地义,但在那个固步自封的年代却行不通,大多数人认为这种思想就是为富不仁,唯利是图,是难以接受的。

共 686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温暖如春老师的两篇随笔《房子变奏曲》与《电视情缘》叙述了农村变迁的过程,歌颂了党的富民政策。充满正能量,接地气,写意厚重,思想深刻,通过新旧对比,突出了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警示大家要珍惜当下幸福生活。语言清新,行文流畅,叙述清楚。对农村生活的描述详细具体,形象生动,人物刻画维妙维肖。力荐佳作共赏,谢谢老师投稿丁香支持丁香,祝老师创作愉快,精彩不断。【丁香编辑 晚秋枫叶】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19-05-02 21:04:11
  文笔精彩,驾驭语言文字能力强,观察事物细致,对农村生活深入了解,老师乃生活有心人。谢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回复1 楼        文友:温暖如春        2019-05-08 09:25:42
  感谢编辑的赏识,问您夏安。
回复1 楼        文友:温暖如春        2019-05-08 09:30:39
  感谢编辑的赏识,问您夏安。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