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山海之约(散文)
小时候,我喜欢看山。
在日渐浅淡的童年记忆里,清晰地横亘着一道连绵的祁连山脉。它目之能及,却又相距甚远。我的视线无数次掠过茫茫戈壁,鸟一样在起伏的山脉上盘桓。黄昏时分,山顶上晚霞像在燃烧,落日在金红色的光亮中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彷佛得到某种神谕,我小小的内心充满莫名的虔敬!
山到底是怎样的?这种猜想,在十岁那年成为现实。我精疲力尽地到达山下,抬头仰望,山比远处看到的更为高大伟岸。上面寸草不生,只有青黑的山石。我惊奇地发现,山石布满无数条横斜的褶皱,如同雕刻的水流,顺着某个方向从高到低自然流淌。它们那么安静,那么沉默,却以富有气势的奔流姿态,让我疑惑和震撼!
父亲解答了我的问题,他说亿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是汪洋大海。原来山海之间有着如此神秘的联系,于是痴痴地想,山本来藏在海底吗?山海共存是怎样美丽的场景?
至于山上那些水流一样的褶皱,父亲解释,是风雨侵蚀的痕迹,我却宁愿相信那是奔流的海洋,像巨大的琥珀被时间凝固。
我常伏于咸涩的盐碱地上,畅想久远的海洋里一尾鱼地游弋。
一
2019年春日,我接到《海外文摘》杂志社的邀请,去“海上仙都”——太姥山釆风。
太姥山,早有耳闻,它位于福建省福鼎市。
一座古老的山,就是大自然赋予一个区域的地标。譬如,泰山是泰安的地标,华山是华阴的地标,庐山是九江的地标,而太姥山,则是福鼎的地标。
在世界日益雷同的今天,有个古老的地标,就有一个不会迷失的家园。
尽管身体略有不适,我还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旅途。必须承认,“海上仙都”这几个字,又一次把沉在心底的某些东西打捞出来。何况,“仙都”也有足够的吸引力。在汉语词汇里,“仙”字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它像自由的风,飘逸的云,空灵的雾,虚幻而美妙,是令人奢望的理想主义境界。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有潜在的隐逸情怀,现实生活平淡乏味,抑或境遇不佳,就向往逍遥自在的仙境。这种向往,是一种试图摆脱凡尘俗世的精神逃离。
太姥山的“仙”,还与太姥娘娘有关。相传尧时老母种兰于山中,逢道士而羽化仙去,故名"太母",后又改称"太姥",太姥山名由此而来。这只是多种传说中最简单的版本,越古老,传说越多。无须考虑传说的真实性,想象往往比真实更丰满动人。
到达福鼎,接待我们的是作家白荣敏,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学者,对福鼎文化有着深层次的研究,并著书数部。他熟悉太姥山的一草一木,这次全程陪同,我们实感幸运!
其他作家也先后到来,同道者相聚,没有客套,荣敏君笑着指指桌上,尝尝我们福鼎的白茶!
我端起玻璃杯,只见茶汤黄如蜜蜡,温润清澈;细嗅,有清幽之气;入口,则甘香爽口。中国白茶在福鼎!福鼎白茶,已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扬名天下。
品得好茶,方知太姥山正是采茶时节,心里更是欣喜!
翌日,到达太姥山。
“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山海经》
“西北有山”所指之山,应有武夷山,而“山在海中”所指之山,无疑必有太姥山。——白荣敏《福鼎史话》
眼前是距今一亿多年的古老的山体,四周是经年不息奔涌的海浪。它们从漫长的时空中嬗变,却从未分离,山在海中,彼此相依。海不枯,石不烂,它们是大自然永恒的恋人,始终如一地坚守着海誓山盟的约定。
我伫立其中,一种久违的虔敬之心从熟悉的记忆中醒来。十岁光景里的那些疑问和遐想,只是一次引领。现在,这个“中国海边最美的山”,为我打开了一个真实而美丽的世界。这不是陌生的相遇,是一次无言的相约,更像是冥冥注定的重逢。
行走于山间,我惊叹于山石的奇特。峭拔的石峰,浑圆的石堡,平整的石墙,直立的石柱,它们被亿年的时光打磨成了独特的自己。正如前人所赞:"太姥无俗石,个个似神工。随人意所识,万象在胸中。"
每块山石,皆可独立成景。而太姥山石更为独特之处,在于完美地组合搭配。
石上有石。太姥山叠石众多,有大,有小,有圆,有方,有尖,有平,叠于一石或数石之上。角度不同形态也不同,具有丰富多样的美感!整座山像个巨大的园林,仿佛有人精心设计,山石堆叠搭配,恰到好处。山上有名的夫妻峰,峰顶就是由数块山石堆叠而成。左为夫,低头侧吻。右为妻,微微抬头,似陶醉状。他们面朝大海,生死相依,暗合了人们心中山海之恋的具象。
石间有雾。太姥奇峰怪石之间,白雾缭绕,有种说不清猜不透的神秘!没有雾的山峰,坚硬而凝滞。太姥山的雾会飞翔,轻轻地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在山间穿梭,在海面游荡。它们该不会是忠实的青鸟,甘愿为山海之间的信使。立于太姥山顶远眺,山朦胧,海朦胧,如入仙境,方感“海上仙都”的美誉,绝非虚妄之言!
石中有洞。去过许多山,山石巨大,密不露隙,常感到压抑。太姥山算不上高大,而且有一百多个岩洞,形成了天然的呼吸系统。洞可谓奇特,有能容千人的葫芦洞,有十几个洞穴组成的将军十八洞,有陡立逼仄的一线天。明洞,上可见天,远可观海,近可赏树。暗洞,或有流泉飞瀑,或有奇花异草,或有鸟鸣虫吟,洞移景换,亦不沉闷!
石坡有田。四月,太姥山的五色杜鹃花开满山,间以一行行油绿的茶田。茶田多为梯田,顺坡种植。自古以来,名山之坡产名茶。明《广舆记》载:“福宁州太姥山出名茶,名绿雪芽。”传说尧帝时善良的蓝姑,为了普救穷苦的农家孩子,以绿雪芽茶战胜了麻疹。白茶中的精品“白毫银针”的前身就是“绿雪芽”,“白毫银针”泡于水中,条条银针直立,白毫似雪,汤色鲜明,形色味俱佳。我们徜徉于茶田,掐一芽叶,细嚼,果然涩香满口。
除此之外,石旁有树,繁枝茂叶,名目繁多,不乏许多珍贵的品种。石下有桥,桥下有河,河畔几株大红杜鹃,与青峰、白雾、绿树影入一泓碧水,十分养眼。太姥山历史文化也十分丰厚,山中可见石宫古刹、摩崖石刻、名人题咏,更为后世留下了不少诗文。理学家朱熹,也曾于此讲学,朱子教化使福鼎名儒辈出,影响深远!
晚上,入住“绿雪芽”白茶庄园。夜半醒来,四周静寂,听窗外春雨之声不绝于耳,清绝而空灵。如此幽远之境,该步入山中,如同古人,“因箕坐溪畔,取竹炉汲水,烹太姥茗啜之。”海风徐徐,山雾渺渺,溪流潺潺,一壶太姥“绿雪芽”,啜之,乐之。神仙生活,大抵如此了!
二
太姥山的山奇丽,海也奇丽。
未来之前,便得知“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之一的嵛山岛,即在此。于是,清晨大家迫不及待地前往渔井码头,乘船前往海岛。
船行半程,发现船尾有海鸟。我走出船舱,只见白浪之上,一群海鸥扇动着双翼,侧身飞翔,黑色的翅尖和尾部,特别醒目。恰好船杆上红旗飘扬,海鸥紧紧跟随,像一架架飞机为我们保驾护航。这个小小的意外,为海岛之行增添了抒情意味。
下船,进入岛上叫马祖的渔村。石屋高低错落,外墙多是不规则的石头砌筑。沿着石阶往下走,一个小院儿拽住了我们的目光。石墙边靠着几段枯木,稍平的上面放着两个竹雕,老头模样,夸张地大笑着,神态生动。地下一段弯木,凹陷的槽里种满各色各样的多肉植物。普通的海岛人家,竟如此有生活情趣!
我们继续环岛而行,路旁、溪畔、油菜花田,随处可见废弃的缆绳、渔网、铁锚,山地与海洋文化并存的感觉很奇妙。粗砺的石墙,狭窄的台阶,精致的竹雕,青绿的蔬菜,明黄的菜花,玫红的杜鹃,生锈的铁锚,残破的渔网,断裂的缆绳,鲜腥的海风,迷蒙的海面,停泊的船只,像一个个叠加的意象,构成了这个渔村诗一样鲜明的意境。
下午,前往嵛山岛天湖景区。荣敏君语气自豪地介绍说,当年评比“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时,专家对嵛山岛的评语是:“山、湖、草、海在此浓缩。”这吊足了我们的胃口。
一路上,望着窗外,我竟有些恍惚,山势起伏,草甸连绵,车仿佛飞驰于秋天的祁连大草原,多么熟悉的场景啊,竟在这里再现!据说海岛上的草甸达万亩之多,简直不可思议!
谈笑间车已至山下,我们拾级而上,很快到达山顶。只见右边平缓的山坡草甸中银光乍现,水天一色,这必是大天湖了!嵛山岛万亩草甸中镶有“日、月、星”三湖,统称天湖。现在所见的是日湖,面积最大,也叫大天湖。
海上有湖,本已让人惊诧,可竟然还是淡水湖。周围是海,淡水何处而来,莫非远古时代,这里曾有个海上天国!我不由地把这个想象说出来,作家们有的微笑,有的点头,有的赞许道,说不准真有呢!彼此相知,没有人嘲笑我的想法。
人们喜欢把孩子的想象看作天真,把成人的想象看作幼稚。我们的悲哀在于,只有失去了想象和童真,才成为人们眼中的成熟。其实,真正的成熟,不是走向复杂,而是抵达天真。
我们开心地拍照,叶延滨老师虽比我们年长,也愉快地加入拍照行列。此时,不论名气、年纪、身份,在至纯至美的大自然面前,我们都是天真的孩子。
再往前走,发现前方两个隆起的山丘之间,恰好是海。海色灰蓝,天色浅蓝,海天相接处,界线分明,煞是好看!两片不同的水域,天湖沉静,大海喧响,亦静亦动,恰恰隐喻着朴素的生活哲学。
站在山上环顾,湖在草内,草在山内,山在岛内,岛在海内,海在天内。景外有景,天外有天。远望着浩瀚无际的天边,蓦然一惊,我在哪里?人在景内,亦在景外!
天湖游毕,月亮湾已在前方等候了。匆匆下车,我们兴奋地奔向它。环绕的青山之间有个缺口,一湾浅蓝的海,形同半月,月亮湾果然名不虚传!陆地和海洋,在这里有了最完美的相遇!有趣的是,缺口正中有个微微突出海面的岛礁,像把精致的锁,锁住了月亮湾的秘密。
如若赶上天有半月,上下相映,这月亮湾该有多美!遗憾的是,这两日或雨或阴,与海上生明月的美景无缘相见。今日多云,恐怕也希望不大了。
傍晚,饭后,我与作家谷莉在酒店门口闲聊。大海正对着酒店,暮色苍茫。倏忽间,海边的云层上露出一截月亮。我们欢呼起来,伏在栏杆上久久地凝视。
海面上清烟袅袅,金红色的月亮在云雾之上,如一朵正在盛开的莲花。
谷莉激动地举起手晃动着,然后大声说,你看,地上有我们的影子!
她不断变换手形,开心地叫着、笑着,像个玩手影游戏的孩子。
光影迷离,如梦如幻。我身心俱轻,像一尾鱼钻入海的身体,欢快地游弋着。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