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最美的遇见(散文)

精品 【绿野】最美的遇见(散文)


作者:烟波放钓 进士,7151.2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055发表时间:2019-05-12 14:55:08


   相传雷海青生于武周天册万岁年间(995—996),从小聪明勤奋,特别喜爱音乐,通音律,会琵琶,但到18岁还不会说话。开元二年(714)唐玄宗置教坊,雷海青应选入梨园,识得《霓裳羽衣曲》。唐玄宗大喜,赐御酒三杯。海青开口谢恩,饮后醉倒御前,故有“十八年前开口笑,醉倒金阶玉女扶”之说。天宝十四年(755)爆发安史之乱,翌年六月叛军陷长安,玄宗奔蜀,雷海青等大批宫女乐工陷于敌手。八月初安禄山大宴于洛阳凝碧池,避所俘梨园子弟歌舞为庆。雷海青伺机以琵琶击贼,未中被逮,斩于戏马殿。后来郭子仪率军平叛,仿佛得神兵襄助,云间隐约现“雷”字帅旗,因上半部云遮雾罩,误以为“田”字。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朝廷对雷海青优恤有加,诰封“天下梨园大总管”,并依郭子仪所奏,加封“田都大元帅”,赐迁尸骨回乡安葬,筑祠祀之。以故泉南戏班奉雷海青为戏神,尊称“相公爷”,称其庙为“田都元帅府”。
   关于田都元帅的出身,也有多种版本,但闽台两地的信众多持此说:田都元帅是福建南安罗东镇坑口村(台湾有个别元帅庙说是苏下村)人,其生母苏氏是个富家千金,苏氏有一天在郊外误食“春社”谷乳而孕(台湾有“忽感天上翼宿入怀而孕”的说法)。婴孩出生后,家人认为不祥,弃之野外,饿了,螃蟹吐沫濡之,鸭母含食喂之,使他活了下来。闽台两地的田都元帅塑像,额上都有一只螃蟹,且都有供品中不能有螃蟹和鸭子的习俗,即源于此说。被遗弃野外的婴孩,后来被一畲族人雷阿公的戏班收养,该戏班常在莆田、泉州一带活动,人称雷家班。马祖塘岐村“信德堂田都元帅庙”的祀神传说又记载,婴孩被东岳大帝所化的“雷公伯”收养。
   闽台两地田都元帅传说,除出身与来历有所差异外,其奉召入宫痛骂安禄山而死、显灵护驾等传说基本一致,体现了密切的神缘关系和鲜明的同文色彩。其分灵宫庙遍布闽南、台湾,影响广泛,因历史悠久,史藏丰富,在闽台元帅庙中极具地位,每年田都元帅诞辰,千万信众无不从全省各地,从台湾、金马前来进香朝贺。
   有一个解放前的真实故事,却也可以佐证了杏田凤海宫的神奇。解放前,南安有一个著名的大土匪陈国辉,据说他原是福建长泰县人,3岁时父亲过世,1900年前后,随母亲改嫁到南安县的九都西头村陈金銮家,因此也随之改姓陈。陈金銮是当地的乡村土豪,建有一座闽南大厝。陈国辉从小又聪明、又强壮,经常欺负别的小孩。因为在他小时候出过天花,病后脸上留下许多闽南人称“猫斑”的瘢痕,所以得了一个“猫五”的小名,也因为陈国辉身材矮小,还落了个“倭五”(闽南话:矮子五)的外号。在陈国辉13岁那年,不务正业的他投靠了同乡、“靖国军”杨安邦(原名陈安邦)当勤务兵,虽然他调皮异常,但枪法极好,有十发九中的传言。1917年时,20岁的陈国辉瞅准机会,以排长身份召集乡里许多混混无赖,拉起了一支队伍,自任营长,并一度改名为“陈镇国”,从此走上亦官亦匪的人生道路。为了抓壮丁、凑粮食,陈国辉带着他的土匪兵四乡五里到处掠夺。杏田虽偏僻,也被他盯上了,便召集众匪前来攻打。说来也怪,明明来时晴空万里,但一进入杏田山道便迷雾四起,一众土匪辨不清东西南北,无可奈何下只能选择退兵;但只要他们一退,天气又复转好。连续着几回均是这样,土匪们也都是迷信的人,知道杏田有神明庇佑,所以再也不敢相扰。
   除了以往的这些典故,杏田凤海宫重建时,也遭遇了几回不可思议的神奇。我们都知道,此宫建造于水塘之上,石埕下因为施工导致泥土淤积,清理起来并不容易。因此,请包工头找来短工,这些短工不是本地人,也不在乎这些神明忌讳,他们更在乎的是钱,常言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包工头想多挣些,不舍得让利给这些人。看到池塘下的淤泥如此脏、不容易清理,几个短工表示不愿意清理,商讨无果后便欲启动摩托车先行离开。奇怪的事这时发生了,先是三轮摩托启动不了,接下来,另外两辆双轮摩托也点不着火,任他们如何摆弄,摩托车就是一动不动。这时,凤海宫负责人趁机相劝,看到这样的情况,几个短工答应了,只是日近中午表示饭后再开工。包工头见他们答应了,欣喜非常,也爽快地答应请客。此时,一位工人随意启动了一下摩托,却轻松地发动了,其他几人也随之启动,结果都相安无事地点着了火。
   在场之人,此时无不心知肚明,若不是凤海宫神明圣灵,还有其它什么解释?
   无独有偶的是,几部运送石料的车辆因为图方便,没有将石头卸到指定位置,导致正在铺设宫外石埕的工人不好干活。负责这项工程的人也是一个火爆性子,因为当时不在场,没有阻止住车辆卸石,现在看到这样情况禁不住发火,赌气请来铲车表示要将这些石料扔进水塘。其实,他也不过是说说气话而已。但俗语说:讲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如何可以收回?当他请来的铲车将石头铲了起来后,车也动不了了,石头铲在半空,升不了,也降不了,请来修理工,换好零件可以启动了,但待维修工一走,铲车又一样动不了。如此几回后,他也知道是神明在惩罚自己胡言乱语,便连忙买来祭品祈求凤海宫神明原谅,表示自己会将石料运到不妨碍施工的地方。如此之后,铲车的工作才得于顺利开展。
   如此等等于现实中发生的奇异之事,更让方圆数十里的善信们更加坚定了信仰。
   一方神明庇护一方平安,因为对凤海宫的虔诚,所以杏田子弟也得到了神明的保佑。
   躲开城市的繁华,也没有宏大的建筑规模,只有清晨袅袅升起的檀香,随着早课时的轻诵,飘散在这个山坳的角落,道士们的脸上充满庄严。每天在钟声的呼唤中醒来,精力充沛地奔跑前行,又在暮鼓的安抚下归于平静,岁月交替,周而复始。行一趟凤海宫,在“道法自然”的气息里洗涤铅华。
   青山绿树,碧水悠悠,映衬着红墙碧瓦的凤海宫,这是一道别样的风景,它们沉默地看着映在水中的月,用自己那承载了千百年风霜的身躯,连接着历史和未来,仿佛一位穿越而来的坚强老人,经历了历史的兴衰,却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使命,默默地承载着几许风雨、几多变迁,护佑着一方乐土……
  
   (三)
   我对瑶台这地方的印象很模糊,貌似《西游记》里王母娘娘操办蟠桃宴却被孙猴子给搅和了的瑶池?找来度娘问问,才明白那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据说到处是金雕玉琢、奢丽至极。当然,那九天云外的瑶台距离人间太远,太没有现实感!倒是位于泉州鲤城区南俊巷的承天寺里,也有个“瑶台明月”的古景,这一来,感觉那个如梦如幻的仙境便与我们近了许多。
   还未寻去,有一首关于它的诗歌便在我的心里轻声地吟起:“蓝苑寂静夜中分,高挂楼台月一轮。四野风尘浑不动,一天星斗尽成吞。蛟龙扶榜堪同出,鸾凤带笙犹可闻。佛国泉南为甲刹,年年光彩镇长存。”
   南俊巷是泉州市区里一条繁华热闹的古街,千年古刹承天寺便处于这个喧哗的闹市之中。恢弘壮观殿宇亭台掩于绿树浓荫之间,袅袅升起的檀香飘散在寺里的每个角落,缓步出入的香客脸上始终带着温柔和慈祥,每天在钟声的呼唤中,虔诚地融进古寺,洗涤铅华,让心灵和性情在得到浸洗和净化。我家老屋在桂坛巷口,我小学就读的红旗小学,也就是如今的晋光小学,与承天寺仅仅一墙之隔,那时候“破四旧”砸烂一切牛鬼蛇神,这一佛家的清净之地也被充作工厂使用。即便如此,有关承天寺的传说和故事,依旧在民间悄悄地流传,也成了我们少年时期探奇的“秘境”。于喧嚣城区闹中取静的泉州四大丛林之一的承天寺,始建之初则是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花园,到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957一958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山门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因此又叫做“月台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虽几经战火摧毁,历代都进行过修葺。
   据说此名与一个在坊间的传说有关。古时,寺外并没有街巷,而是一大片水田,正对月台山门有个步厝池,每当明月当空时,月台倒映水中,风吹过,那二字就移了位。当时的人们,往往将这种自然现象看做吉凶祸福的预兆,人们以水中倒影为横写为吉,倒影竖写则为凶,这“月台倒影”一景,慢慢的竟然在泉州民间形成“看水影”的习俗。
   如今时过境迁,曾经的水田早已经成为繁华街区,“月台倒影”美景已不复存在,但作为故事却给这座千年古刹留下许多神秘的色彩。说到“月台”、提起“瑶台明月”,心底不由自主就会浮起赵朴初先生写的一首评价弘一法师的诗:“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照天心。”这位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的一代大师,这一生不论生死无不充满着一种可歌可吟的诗意,和令后人向往之的神秘色彩,仿佛一切都是事先已设计好了的,又仿佛是演完了一场人生大戏,在人们还没有品出韵味的时候,便匆匆卸装收场,留下遗憾万千。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李叔同一生从事各种艺术活动,涉猎文学、音乐、美术、戏剧、金石、书法等各个领域,以其无上的智慧和卓越的才华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当他阅尽人间的繁华和沧桑后,义无反顾地遁入空门,留给人们的是他让人敬佩、令人叹为观止的传奇经历。
   寻到了那条通向禅院的幽静而曲折的小路,而此时,从禅院的方向传来了阵阵优美的梵音,似天籁般涤荡着我的心灵,而我又能如何领会其中的深意呢。人生就是一段独自的修行,春去秋来,花开花落,然而在人的一生面临即将谢幕的片刻,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彻悟,证得菩提正果呢?在这样一个婆娑世界中,人的肉体凡胎会消亡,一切的是非恩怨终将归于烟尘,唯有心怀菩提,方能获得那极乐的永恒!
   半为艺术半为佛的一代大师,在其磊落光明的潇洒一生中居留闽南便有14年之久,他的僧籍就落户在这座千年古刹承天寺。时光拉回到1930年的正月十五那天,古刹迎来了到寺挂锡的弘一法师,他在这里帮助性愿法师创办月台佛学社,为学僧讲课,闲时整理古版藏经,编成目录,至今仍保存在这里。居住在月台别院的期间,这里还有一个别称“弘一法师赠字处”,在这里法师不吝以墨宝而结善缘,凡有所求,不论僧俗,都尽可能满足,但是所赠的墨宝理所当然“非佛书不书”,他在对联、条幅和中堂中以字弘法。因此,在这期间也是他一生中写字最多的时期,法师给来求字的信众写的最多的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而留给优秀学僧的却是“以戒为师”。如今,走进院内正厅便是弘一法师的蜡像,他那枯瘦的身影依然在伏案疾书……
   佛门中人,和平时期,清静修行,但每逢外侮入侵时,亦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救苦救难和唤醒民众的爱国义行中去。抗战期间,作为一代大师,弘一法师也不置身事外。记得那时,弘一法师有一天在承天寺的斋堂用餐,吃着吃着,两行清泪潸然而落,见诸弟子诧异,说:“吾人所食,中华之粟,吾人所饮,温陵之水。我们身为佛子,不能共纾国难之万一,为释加如来张贴体面,自揣不如一只狗子,狗子尚能为主守门,吾人却一无所用,而犹腆颜受食,能问心无愧于心乎!”一众弟子听后无不落泪。弘一法师为勉励佛教徒发扬爱国爱教的精神,曾于月台别院书写一幅字以示其心其志:“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更在其跋中写道:“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站在月台别院的墙外,一首熟悉的旋律隐约从那户窗口飘然而出:“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弘一法师的一生,就如作家原野在他文章中所说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极富传奇色彩而又颇有争议的人物。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才华横溢、学贯中西,也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凭借其生前超常的智慧给世人以无限的思索和追仰。”当他毅然从荣华富贵的生活中戛然而止,从情色名利中抽身而脱,转念之间,喧嚣尘上的一切幻化成青灯黄卷前的那缕青烟,飘摇而散,古刹的晨钟暮鼓和经声佛号,从此成了大师心中最美的旋律。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于三天后,自行沐浴更衣,而后安详圆寂,“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岁月荏苒,如梦似幻,即便如一代大师,其人生一世,亦在呼吸之间。
   一阵晚风吹过,摇响了庭院的竹叶,竹林随风摇曳沙沙作响,仿佛是大师那首《送别》的曲声;我独自走着,沐着柔柔的清风,感受着承天古刹的静谧与恬适,给人一种超然的平静和带着仙气的意境。
   此时,一轮明月正当空。
  
   踏过金黄的秋天,遭遇一种人生的最美,正是因为这一种永久的期盼!遭遇一座温暖的城,遇见一段美丽的传说,行一趟古老的寺院,与一个到处带着灵性的古村落结缘,褪去生活斑斓的铅华,去寻找心中的净土,这里的旭日之晨或阳光午后,便会有一种最美地缘分。

共 10152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语言朴实,条理清晰,首尾呼应,主题明确。人生旅途,总是有赏不完的风景,历不尽的人事,有的让人喜欢留恋,有的令人厌恶,但不论哪一种际遇,都是需要缘分的,有了这一种缘分,哪怕是人海茫茫、世事沧桑,也终究会有最美的遇见。这样的遇见,不需要任何理由,不需要刻意追求,或许就是在擦肩而过时不经意的一个回眸,便在你一辈子中烙下一个深深的印迹,就如风雨后的那抺彩虹,虽然并不恒久,那种惊艳的美却令你久久不能忘怀。比如与惠安女和湄州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的蟳埔女,比如她们那花枝招展的发髻,头上插戴的香气扑鼻的鲜花,象盆“小花坛”似的,当她们聚集在一起时,就是一座座姹紫嫣红的移动“花园”,令人艳羡无比。遭遇一座温暖的城,遇见一段美丽的传说,行一趟古老的寺院,与一个到处带着灵性的古村落结缘,褪去生活斑斓的铅华,便会有一种最美地缘分。佳作推荐发表,问好作者,感谢赐稿绿野文学社团,祝福创作愉快,佳作连连。【编辑林科】【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90514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心契相依        2019-05-12 20:21:44
  拜读烟波大作欣赏精湛的文笔,学习給赞!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