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读书的乐趣(随笔)
如果把读书当做一种职业,那我铁定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职业读书人了。这倒不是说读书不是我的乐趣所在,恰恰相反,读书几乎占据了我大多数的业余时间。
因为爱读书,一不小心在单位工会举办的“我是悦读者”读书竞赛活动中得了二等奖。说来惭愧,这个二等奖还是经过主办方改稿、提供背景音乐的情形下险得。赛后同事夸奖我时我很诚恳的说这个奖是主办方和我共同努力得到了,是大家的功劳,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比赛的奖励既不是以实物也不是以奖金的形式发放的,是给不同等次的获奖者发放一张新华书店的购书卡,一等奖三百元的购书卡。我获得的是二等奖,购书卡金额是二百元。以此类推,三等奖自然是一百元购书卡无疑了。
购书卡没有时限,我手头上又有从宁夏图书馆借来的书可读,去新华书店买书的日程就被推之又推的从四月中旬推到了五月份上旬。五月十二号是周末又是母亲节,周六我提前约好好友宁周末一起去新华书店买书。宁中午要去娘家陪着母亲过节,我无事可做,就先去了书店。周末的书店,一众的大小读书爱好者们把书店的位置填补的七七八八,有些地方出入的人要侧身才能顺利通过。在一楼随便看了看,我又顺着一楼大厅拾级而上,到二楼看书。每一阶的台阶上都坐着人,年龄大体在八岁至十八岁之间,这些小读者大多都是来书店看书的,买书的少之又少(主要原因是正版书价格高)。已经过去好多年了,从2009年女儿初一到银川上学,我在新华书店帮她买教辅资料时起,就在新华书店看到了这样的一幅场景——从小学到高中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人手一本书,坐在书店台阶上津津有味的低头阅读,那种感觉虽然无声无息,却直击心灵,他们也是低头族,可他们和现在街头到处可见的低头族不同,那是对知识的单纯渴望,而不是热衷于小视频和抖音。
过去了十年日子,这种热爱读书的情况依然存在,可见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低头族中还是有对知识有鉴别力的孩子存在,这些对知识具有良好鉴别力的孩子们未来即便不是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也必将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人生道路中有过人之处。
一到新华书店,我就在微信上给宁发了位置信息,她回信说等会儿就来。大概是有段时间没和亲人见面,或是有事羁绊,宁迟迟不来。我在二楼书架前挑了两本书,一个人自顾自的闷头读书。读着读着,微信上跳出宁的信息,她说到了,找了我一大圈没见到我。我说我在二楼,我的信息刚回两三分钟,宁的身影已经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们互相交流读书心得,向对方推荐书目。宁挑了一本《浮生六记》,宁帮我挑了一本《内心重建》,我自己挑了一本《香火新缘》,我们挑好了书一起到款台付账,宁挑的那本书我原本想着付账送给她的,可她却坚持自己付了账。
买好书走出去,在转街的时候,宁看上了一款夏凉帽,我买来送给她做母亲节礼物。宁则是请我吃米粉做为回礼。我和宁在张记米粉找了两个座,一边吃米粉一边闲话家常。宁说着她中午陪母亲过节的事,她把微信朋友圈里发的图片打开,那是她中午在父母家中发的,她发圈不久,我就看到了,那是九宫格的图片,图片中有她的母亲也有她的父亲。虽然我已经看过,但还是满怀期待的等着她为我讲解图中的情形。我父母早逝,特别渴望了解身边亲人朋友和同事们与父母互动的场面。宁说她能理解我的心情,我也为自己有这样一位能说说知心话的朋友而高兴,更为宁父母都健在而安慰。
时间飞快,不知不觉中,店里华灯初上,碗中的汤也映出一片不完整的影像。天色已晚,我和宁依依不舍的在公交站台告别,宁坐的车已远去,我也步行走回自己的家。
这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周末,读书是生活的乐趣,与好友畅意的交流书中或是生活的点滴也算是读书之后的领悟到的心得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