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一封退稿信(散文)
四十三年过去了,对于我来说还真是世事沧桑,我经历了三次搬家,两次毁屋重建,事先清理物品,我先把《甘肃日报》编辑部给我的一封退稿信放在最保险的地方,一晃几多春秋。唯有这一封退稿信,还是当年的模样!
朋友说,它是珍贵的文物,好好珍藏,收藏价值极高。西部作家杨成梅先生说:“一个普通来稿,足见报社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事业心多強啊!”诗人王五星先生说:“我就是这个时候在甘报春风发第一首诗的,那时候一首诗可以让你一夜成名。让人怀念难忘。”
从一个世事不懂的牛犊到一个半百老人,跨越了多少岁月的坎坷,什么都舍弃了,唯独舍不得一封退稿信!它就是四十三年前《甘肃日报》社编辑部的一封退稿信!它不是一封普遍的信件,是我的宝贝!它是我的力量源泉,是发动机,四十三年来,它源源不断地输给我奋斗的正能量,使我不忘初心,圆我中国梦!
四十三年前,我初生牛犊不畏虎,自不量力地向《甘肃日报》“春风”副刊投稿了,收到了一封退稿信。那年我14岁,刚上高中一年级。读到报社来信的第一个读者是我的班主任张继烈老师。
记得是一九七七年七月某天的下午,班主任张继烈老师在班上宣读报社来信和我的稿子。张老师站在讲台上说:同学们,甘肃日报社给郑炜来了一封信,我给大家念一下,都听一听!老师话音还未落,全班七十几双眼睛目光都聚焦在我的脸上,我薄薄的脸皮一下子红胀起来,浑身躁热。张老师先读了报社的信后读了我的稿子,读完后老师说不仅全班要向郑炜学习,而且要全校的学生向郑炜学习的话,然后走下讲台,把信件递交给了我。我双手抖动着接住了信件,张继烈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那是为了纪念毛泽东主席逝世两周年我写的两首诗,署名郑炜。其实张继烈老师和全班同学都知道我的笔名是郑炜,因为那段时间全校每个班级都办墙报,不仅在校园里办而且还在校外张贴,各班评比。我算班上选出的写手,拿着毛笔把我的或其他同学的作文誊抄在白纸上,墙报上凡是我写的作文都暑名是郑炜。
这年,我递交了入团申请书,据说审查十分严格。全校二十九位同学都交了入团申请书,只批准了两名,其中一名就是我。据张老师说,我是全票通过的,他说:大家对你的评价都不错,都说要向你学习呢。
甘肃日报社的一封退稿信,在我的心里很受鼓舞,还真的有一股说不出来的劲,每次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我会愁思苦想地去构思,去造句,语不惊人誓不休。作文课上,老师把我的作文以及老师的评语都要在全班宣读。
从此,我努力写作,挤时间写。夜里煤油灯下用心去写,熬红了眼,早晨鼻孔里布满了炭黑丝,那是买便宜点的柴油灯点燃烟大而吸收了的。直到了一九九O年一月,我的处女作《爸爸,你咋不回家》在《陇南报》副刊发表了,我是多么高兴啊!我奋斗了十三年,终于有了我的铅字,还是很鼓舞我的,我拿出那封甘肃日报社的退稿信默默看着,我不敢懈怠,努力阅读,努力去做我认定了的事,踏踏实实的向那个目标走去。那是一条寂寞的路,一走又是几年。父亲是大队文书,家里有许多《甘肃日报》等报刊,我一回家专捡《甘肃日报》副刊看,把《甘肃日报》“百花”和《人民日报》“大地“上的文章剪下来贴在一本旧《红旗》上,有诗人高凯、古马、阳飏、人邻、唐欣,小说家雪漠、马步升、唐达天、王新军、向春,散文家杨闻宇,评论家魏珂、彭金山等人的作品,反复朗读,感悟体会,勤于实践,渐有长进。
二OO七年一月八日的《甘肃日报》“百花“副刊刊登了我的散文《生命感动沙土》,是彭中杰老师编辑的,对我鼓舞很大。据诗人南山牛老师说彭老师是一个老编辑,采用稿件十分严格。我把那封退稿信和发有我散文的《甘肃日报》放在一起,读彭老师编发的文章十分高兴幸福,再读一遍当年那封退稿信,我觉得又是给我的鞭策,千万不要自满,把高兴和幸福压在心里化作动力,不忘初心,圆我中国梦!
我利用业余时间和寒暑假钻研文学作品,揣摩构思谋篇的门道,分析遣词造句的窍门。2009年5月在《飞天》发表散文《骑上摩托车赶日子的家乡人》,责任编辑是赵剑云老师。从此,我有了三大宝贝:甘报的退稿信、登我文章的甘报"百花"报纸和载我文章的《飞天》。常看到这一报一刊和退稿信,决不敢翘尾巴,踏踏实实作文。后来在《小小说选刊》《人民文学(副刊)》《星星》《甘肃经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还是几家刊物网站的撰稿人和签约作者。2016年12月加入了甘肃省作家协会。我不敢说我是成功者,但我敢说,如果没有那封退稿信的鞭策和激励,就不会有今天取得的成绩。我很感激和想念彭中杰老师和那位不知名的编辑老师。
四十三年了,今天我看到它,更加增添奋斗的勇气,勉励我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