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野征文“春光潋滟”】商道(小说)
1.记忆犹新
小时候,我去得最远的地方,就是离家三十里外的齐镇。
那时候我总是默默地企盼,盼望着小麦梢头尽快泛黄。因为每年的这个时节,齐镇的“杈把扫帚集”就在一片繁忙中开始了,民以食为天,龙口要夺食,居住在川塬地带的庄稼汉没有“武器”怎么行?于是,山里人就趁着这个机会,去销售早就准备好的扫帚和农具木把。父亲也去,他把在山里割的扫帚绑扎好,把砍的杂木棍在土炉里烘干钲端,趁着村小放假的当口,鸡刚叫头遍就把那些东西装上架子车。架子车里除了木棍扫帚外,有时还会有野生药材以及自家地里产的黄豆之类,父亲说该卖的卖,该买的买,今天咱们要去齐镇赶集了!
我们踏着黎明前的月色,父亲驾着架子车的辕,我拽着绑在车子跨膀的绳索,就上路了。路面坑坑洼洼,路线弯弯曲曲,大概走到一半路程的时候天亮了,这时我才发现,和我们一样去赶集的人很多,有个老伯伯架子车里拉着一头猪,它非常不情愿地哼哼唧唧,连夿带尿整整叫唤了一路!虽然萍水相逢、初次见面,却因着同去齐镇赶集的缘故,大人们便搭上了话,家长里短,劳动生产,无所不谈。从人们的谈话中,我知道齐镇是农历双日集,集大人多,无所不有。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徒步颠簸,我们终于到了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街道窄窄的,两边是土坯的房屋,每堵墙的拐角处就有一家卖吃食的摊点。吆喝声此起彼伏,遁声看,有压在黑老锅里的蜜枣甑糕,有被炸得黄亮亮的油糕,还有在“噗嗒噗嗒”风箱声中翻滚的醪糟。美食诱人啊,但最让我好奇的还是街道南边的那一溜排房屋,房顶苫着密密匝匝灰色圆筒形的瓦,上面生满了苔藓,而且还长着很多像小塔一样的瓦苔。檐口黑漆漆的,露出的椽头比杈把粗不了多少,显得很有沧桑感和市侩味。整个前檐墙的下半截好像都是门,是由许多一条条木板拼接而成,父亲说这是南街,木板门的房里是“五金”商铺。因为我们来得早,好些摊点还没摆开,父亲就选了一块比较宽敞的地方,把扫帚和棍棒靠墙立好,让我看着,他拉着架子车里的黄豆和山药往北街的方向去了。
有个农民模样的大爷来了,他用手掂了一下我家的棍和扫帚,赞不绝口地夸奖,说这些都是正儿八经的东西啊。他非要要买一把扫帚,我说我爹一时才能回来,他说有急事等不着,就按市场的官价给你两块七毛钱吧,绝对不会亏了你的!我不堪世事,吓得不敢作声,那人把钱往我手里一塞,扛着扫帚就走了。大约一个小时后,父亲拉着空架子车终于回来了,我就把刚才遇到的事儿原原本本说了一遍,没想到父亲却说价钱给得高啊,现在市场顶好的扫帚也不过两块五毛钱。这次跟父亲赶了趟集,无形中开阔了我的见识和思维,不曾想成了生命中难以忘却的记忆。似水流年,那位老农民的诚信经过岁月淬炼和积淀后,竟成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生航标:厚道做人是根本,完美成事是本份,风风雨雨几十年,诚信依然是最真。
长大后我去西安打工了,也就没有再去过齐镇,只是结了婚后,却又有了久违的交集!我们家乡地处浅山区,野生芦苇很多,它是一种编织席子和席盖的最佳材料。于是,我就把那些芦苇采割回来晒干划破碾压,便制成了柔若面叶的篾条,最后编织成精美漂亮的席盖子。年轻就是本钱,那时的我每天可以编七八个成品席盖子,可是有了这么多的产品,该去哪儿销售呢?有人给我提建议说齐镇的集市辐射三个县域,特别是岐山人爱吃馍,他们使用席盖的时候比较多。于是我就去齐镇集市跟一家卖灶具的刘师傅联系,他属于“坐商”,原地等着零卖,我属于“行商”,按时送货上门。就这样,我们维持了几年的供销关系,由于2000年后社会化工业大发展的缘故,市场也跟着发生了大翻转,像那种纯手工制品销售量严重萎缩,直到后来渐渐地没有了市场。多少年后,我曾去过刘师傅的餐具商点,发现物是人非,房屋已拆,街道上的人少了很多。
2.沧海桑田
齐镇又名齐家寨,位于秦岭北麓,处在眉县、太白、岐山三县交汇之处,是通往蜀地重要通道之一,也是关中西部非常重要的一个商贸集镇。
这儿曾经是西北地区最繁荣的集镇,据史料记载,元明时代贸易兴隆,商贾云集,晋商、豫商大腕多有入驻。因为依山傍水,木材充足,水路畅通,矿藏丰富,当时官府在此地设有造船厂,据说每年造船几百余艘,规模在全国水上交通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齐镇街北的官亭村有一地名叫铁炉庵,老人们说这儿就是明清时代官办冶铁厂的遗址,当时打造兵器、制作农具,无所不能。
围绕古代商贸中心齐家寨,好多关于名人的经典举不胜举。处在齐镇偏东方向三公里处,有东凉阁和西凉阁。据说这儿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董卓把刘辩奉迎至皇宫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干预东汉中央政权。长期统兵打仗的董卓深有体会,要想征服百官,控制朝廷,必须先得掌握强大的军事资源。初到洛阳的董卓,部属兵力不过3千余人。为了造成强大的军事震慑力,他每隔四五天就命令部下晚上悄悄溜出城,第二天早上再浩浩荡荡开进来,并且战鼓震天,旌旗招展,俨然千军万马源源不断。包括朝廷官员在内的所有人,都被董卓如此强大的实力所吓倒,不敢有丝毫不恭。装腔作势只是权宜之计,稍作整休,董卓便开始采取实际行动,扩充兵员,收揽兵权。初平元年(190年)二月,董卓诱杀大将军何进,将他的部属全部收编,于是部队规模骤然庞大。然而董卓却对部下百姓的劣行充耳不闻,士兵们不但杀死全部男子,而且还凶残地割下他们的头颅,血淋淋地摆在车辕上,其凶残狠毒令人怵目惊心。此外他们还掳走大批民女和财物,把妇女和财物赏赐给士兵作为奖赏,却对外宣称是自己战胜所得。在董卓肆意践踏破坏下,洛阳城内一片狼藉,满目疮夷。曹操由此写下了《薤露行》:贼臣持国柄,杀主死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董卓性情凶暴残忍,生活奢侈糜烂,强大后没多久,就携陇西美女貂蝉不远千里,从河南辗转关西,在山清水秀的眉地齐镇选了一块地方,建造起了东凉阁和西凉阁,想作为日后避暑享乐之地。却因董卓德不配位,民心尽失,纵有美梦也难以成真,其时诸路豪杰揭竿而起,共同声讨兵伐。后来董卓终被杀死,百姓载歌载舞,以示庆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据说董卓死后,守尸吏把点燃的捻子插入董卓肚脐眼中,点起天灯,竟然“光明达曙,如是积日”。天不藏奸,董卓修好东西两阁还没好好享受,便一命呜呼,商贸重镇,岂能容忍此等无德之流?
紧挨齐镇集市商贸中心有一条路,南北走向,直通金锁峪。这条路人们叫它洋人路,原来这条路与德国一位林业专家有着不解之缘。据说民国时期,德国人林业博士芬次尔先生登太白山时,看到了金锁峪这块风水宝地,经过土质化验和反复论证,发现这个地方最适合建立刺槐苗木繁育基地。为了交通运输方便,随即申请资金、招募劳工,从金锁峪到关西重镇齐镇修建了一条青石板路。据当地年龄大的老人们描述“路基宽厚,路面白净”,这条路在当时那个年代来说,应该算是高规格的出行线路了,曾经名噪一时,在西北地区绝无仅有!仁者无敌,流芳千古,时至今日,当人们说起那位德国林业业博士芬次尔先生,依然满怀深情,赞誉尤嘉。
3.雄风依旧
如今的齐镇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花灯璀璨,今非昔比。早就听朋友说过有一个既能凸显时代人文风采,又能彰显历史底蕴的群众文化休闲广场已经落成。占地十余亩大,就在镇政府对面,今年4月16日,我随着“樱你有约”采风团来到齐镇,终于见到了这个倾慕已久的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塑胶的地面干净整洁,白色的跑道线笔直清晰,绿化带里的树枝绿意点点,广场靠边处是栉比鳞次的灯杆,每个灯杆上都顶着一个立方体形的灯箱,灯箱的四面都题有古代骚客关于褒斜古关的诗文佳句。
靠广场的西尽头是文化展示墙,右上角大书“褒斜古寨人文齐镇”字样,远看画面房舍林立,市井交汇,从着墨的色度和气势上看,倒有点像清明上河图。倏然间,这倒让我想起了一首非常贴切的七言诗:青山碧水尽相望,熙攘人群入城墙;街头小巷走马车,亭台楼阁飘华帐。从讲解人的口中得知,这是出自眉地一位农民画家之手,当他完成这副宏图巨著的时候,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说,这就是本人的清明上河图了!识微知著,见斑窥豹,当地基层群众的文化涵养是多么的深厚,真正的是高手在民间啊!
西北角有一筑台,上面放着一口上敞下狭的立体梯形物件,正面书写着“石斗”二字。底座基石四方四正,用古铜色大理石砌切敷面,第一面刻着“平出于心公出于道”,第二面刻着“公平无言国泰民安”,第三面刻着关于“齐家寨石斗”的简介,最后一面刻着:清道光年间齐家寨标准斗。
旧时代的齐家寨贸易兴隆,货通四海,财达三江。随着几百年的财富积累,特别是关乎生死存亡的粮食粜卖这一行业,到清代康乾盛世时期,年吞吐量大约在五十万石(dan)左右。粮食交易频繁,称量器具却有差异,以致客商之间纠纷频频发生,拉帮结派,大打出手,甚至时有人命发生。直到清道光年间,时任县令褚裕仁(1824年)励精图治,革故鼎新,为了遏制这一乱象,他便有了制作一个官方量器放置粮市的想法。经过仔细考察研究,褚县令觉得用大理石做成的石斗既坚固耐用,也符合粮市交易的规矩习惯,遂命令技艺高超的匠工打凿了一个精美的石头量斗,抬到粮食交易中心置放。从此,市场和谐有序,交易纠纷锐减,齐家寨粮市声名鹊起,重振雄风,誉满华夏。
春暖花开,樱花绽放,我们五十多人来了一次人文齐镇之旅。虽然只有一天时间,却从古镇岁月渗透的历史印痕中,似乎看到了锦绣铺满的齐镇,看到了阪上走丸的齐镇,看到了展翅翱翔的齐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