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家园】老故事新辨析三则(随笔)

编辑推荐 【家园】老故事新辨析三则(随笔)


作者:谷泉叮咚 童生,574.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527发表时间:2019-05-21 17:01:23

【家园】老故事新辨析三则(随笔)
   一、戏说愚公移山
  
   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从前有一个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着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在他九十多岁的时候,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愚公豪言壮语的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搬走两山。
   这个故事是想说明一个这样的道理: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山是有限的,人是无限的传下去,总有一天会把山移开的!当时听了老师讲解这个故事,心里就有点疑问:愚公为什么面对大山居住呢?一般民居不是背靠大山的吗?再说了,愚公为什么只想到搬走两座大山,而想不到全家人走出大山去谋生呢?我们不是跟着爸爸从太行山老家搬出来了吗?相对搬山而言,搬家不是更省事吗?
   于是我向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老师说:“你这种思想是错误的,这个故事主要是教育我们持之以恒。”我想教育大家持之以恒,编一个其他故事就行了,为什么非要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呢?
   多年以后,我已经成了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偶然看了一个西方的故事《明罗移山》讲述了一个叫明罗的西方人和他的老婆住在山脚下,他对所居住的地方和自己的房子非常的满意,唯一不满意的就是在房子的前面有一座大山,挡住了他们的阳光,让他们很不方便。于是明罗就决定请教当地一些最聪明的人移开这座山,那些聪明人想了很多办法,但是这座山就是纹丝不动。最后一个聪明人说,“你和你的老婆把房子里的东西都收拾好,带在身上,然后向后退,一直退,一直退,直到离山很远的地方,然后把房子重新搭起来。”明罗照着聪明人的方法做了,果然阳光照进了他的屋子。
   至此我想:一个愚公移山,一和明罗移山,东西方两个相同的移山寓言故事,但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方法。《寓公移山》由家长愚公说了算,这似乎从来就是理所当然的事,家长象征着权威;《明罗移山》由智者说了算,或许西方也同样理所当然,智者象征着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截然不同,《寓公移山》是移山,而《明罗移山》是搬家。到底是移山容易还是搬家容易,一目了然。把房子移走,现世就得安稳。子子孙孙不断挖山,子子孙孙都在吃苦,吃毫无必要的苦,而且山也在长,长的速度虽然慢,但是从基部起来的量不少。更大的可能是,挖出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震。房子修建的位置已错,岂能再错上加错。再说,移山只是愚公个人的意志,而非他而子孙后代的意志。为什么他的后代一出世,就要背负着移山那么艰巨的任务?若他的后代根本不想去干,觉得这无所谓,便还会有人去谴责,说是违背先祖之命。可见,即便是愚公死后也会对后代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愚公,的确是很愚蠢的老公公,选择错了做法,不但害了自己一生,还把子孙后代的一生也毁了。愚公移山本身的寓意并不好。没有正确方向的坚持,是毫无价值的坚持,反而可能会带来灾难。如果一个人向自己的孩子讲故事,愚公移山和罗明移山中选择一个,会选择哪个呢?
   当你接收这类故事的时候,也没有人引导你进一步去思考,这就是大家从小接受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就是一群不会思考,盲目从众的庸人。这样的庸人,见到别人排队买冬虫夏草,也会跟着去。见到别人打鸡血,他不会思考,不会问个为什么。也会跟着打鸡血。他会以为古人说的,肯定都是对的。这样的庸人,见到别人熬中草药,喝马兜铃酸,也会跟着喝。这种人不会思考,信奉羊群效应,用这样的思想培养学生,多少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大家还小的时候,就被禁锢得一干二净。这就是《愚公移山》的负效应。
   联想到眼下的贫困山区,交通不方便的,可以组织上给他们修路,实实在在不能修路的,就搬家,另外安排住所。这样一来很快地解决了脱贫问题,如果组织那么几户山区百姓挖山,什么时候才能脱贫致富啊?真不敢想象……
  
   二、笑说铁棒磨针
  
   话说李白进山,看到一个老太太在磨铁棒。李白问:“你在干嘛?”老太太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事实上,怎么可能呢?就从利用率上看,铁杵磨成针,是不是浪费了铁杵?在古代,凡属于金属类的东西都不便宜,如果典故属实,那位磨铁杵的阿婆,算得上有钱又有闲的人了。这人真是有钱没处花,竟然这样费精力费蛮力的用来磨!另外,铁杵到底是什么东西?铁杵,舂米或捣衣的铁棒。这么一根大铁棒,就算卖废铁,也能换钱买回一大包针吧?还不如直接拿小铁钉来磨。另外,即使磨成了,也不知道针眼怎么打。如果现在穿越到当时的情境下,谁会选择用铁杵磨针?如果自己都不干,为什么要来蛊惑后来者?既然当时已经有针的概念出现,相信不会有人用铁杵磨针的。有人考察出这个故事是后来杜撰的,我想如果是李白看到这样的故事也无法理解吧。
   很多的人认为,这个故事本来是为了表达意思,真假倒是其次。其实这个故事从论点到论据,都不值得推荐。就说论点,这个故事妄图教育孩子,持之以恒是可以成功的,岂不知李白的成功根本不是持之以恒,而是天纵英才,持之以恒的是贾岛,写诗都快写魔障了,一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但诗歌远远没有李白成天吃喝玩乐写的好;没有1%的灵感,99%的汗水只能是一桶汗水。愚蠢到这种程度,简直让祖宗蒙羞,让子孙脸红。其实这个故事应该这样改编:李白小时候不爱学习,一天他看到一位老奶奶在河边准备把一根铁杵磨成绣花针。李白大笑:“这得磨到什么时候呀?”老奶奶说:“一天不行,我就磨两天,两天不行就磨三天,只要坚持,总会成功的”。李白听了很惭愧,从此开始认真学习。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不学习,将来就会像那个老奶奶一样蠢!”
  
   三、闲谈卧冰求鲤
  
   几千年来,是以孔孟思想教育后代的,当然孔孟的思想和道理有很多是对的。但是我们应该有所选择、有所思考、有所辨析地学习孔孟之道。不应该不假思索的全盘接受。比如在讲孝道里有个故事是《卧冰求鲤》,说的是晋朝有个王祥,早年喪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常在其父面前搬弄是非。因此,其父亲也不疼爱他,总是叫他打扫牛棚。父母生病后,他不计前嫌忙活着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一年冬天,天寒地冻的情况下,继母想吃鲤鱼。王祥便赤身卧于冰面上,忽然冰裂开了,从裂缝中跃出两条鲤鱼。王祥高兴极了。持鱼归,奉献于继母。后来继母又要吃烤黄雀,但黄雀很难捉到。王祥支起网,正在为捉住黄雀发愁的时候,忽然数十只黄雀费劲网中。他大喜,旋即用来奉献给继母。
   几千年来,这个故事成为封建家长礼教的教材,教育儿孙这样孝顺他们。可是我感觉这个故事已经不适应我们如今的生活和观念了。首先说这个故事未必是真实的,可能是当时的统治者雇佣文人杜撰的。就说王祥孝顺,也不至于愚蠢到卧冰的程度吧,用工具凿开冰层取鱼,不是比卧冰更快吗?为什么非要卧冰不可呢?这不是愚蠢吗?其次,故事中对继母和亲爹虐待王祥没有任何谴责的意思,似乎他们这样做是应该的。第三,王祥的小说,特别是对于二十一世纪的青年人没有教育意义。
   总之,闲的无事仔细琢磨,很多古代的旧故事都缺乏说服力,经不起推敲。只有愚笨的书呆子才能杜撰出那种故事来。现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能不能搜集一些新时代的新故事来教育后代啊?即使忽悠孩子们好好读书,孝顺父母,也该有些科技含量吧。不然的话,谁信啊?最近与50后的弟弟妹妹谈起自己的上述观点,他们都不以为然,我想将此想法写出来与文友们共同探讨,不知朋友们意下如何?
  
  

共 300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三则随笔,作者对三个历史故事有着自己的独特思考,思考很有哲理,也有辩证的分析,作者的观点引人思考,给人启迪。愚公移山的典故,作者看到了其中的愚昧,而西方的明罗移山更有智慧。铁棒磨针的故事,作者看到了其中的不真实,认为是后人杜撰的。卧冰求鲤的故事,作者认为这个故事是封建家长礼教的教材,所谓孝顺属于愚孝,不值得年轻人效仿。作者通过戏说、笑说和闲谈,对三个历史故事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0-02-09 20:52:00
  我喜欢在静悄悄的深夜里展开思绪,于是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写作或读书。这本静夜思的文章都是我深思的结果。于是我给本书去名字叫《静夜思》。
   这本《静夜思》是我从2013年末到2019年末在《齐鲁晚报》《烟台晚报》《烟台日报》《胶东文学》和《芝罘文艺》等媒体上发表的小散文。主要包括四个内容,第一是与亲情有关的,这里的亲情包括父母的恩情,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和老公的亲情,为什么说老公的感情也是亲情呢?因为我感觉亲情是最高级的感情,我和老公共同生活了四十年,早已经将爱情升华为亲情了。老公是我成年以后最亲近的人,他不仅仅是我孩子的爸爸,也是我的亲人。对于他的去世,我久久不能释怀,总感觉心痛,总想如果能够代替他该多好,但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我必须快乐的生活,才对得起老公对我的爱。
   第二个内容是与读书学习、校园、教育有关的话题,其中,我自己最喜欢的是文学是民族的历史,也是灵魂的历史这个话题;把写作当成修行也是我在静静的深夜里读书得到的启示。书使我走向光明的人生,使我感觉活的有意义,也是我最好的朋友。
   第三是对故乡的眷恋,这也是我深藏于内心的一种感情。我生在太行山,那里是我的原生故乡;后来跟着父母亲生活在乌兰察布市,那里是是我的第二故乡;17岁的我离开了父母独自去锡林郭勒草原,那里是我的第三故乡……至于地处渤海湾的烟台,是我生活了35年的地方,她更应该是我的故乡了,我多次说过,久居烟台成故乡,是的,因为我一辈子的大部分喜怒哀乐都与烟台有关系。所以我把这些文字归集到“回望故乡”这个小辑里面。
   最后一个小辑是往事如烟,自从来到杭州跟着儿孙生活,我经常回忆那些过往的岁月,在那些岁月里我留下了星光闪闪的记忆碎片,这些记忆好像是陈年酒酿一样散发着幽香。我非常喜欢这种回忆往事的感觉,于是搜集了自己写的几篇文章。许多当时流过眼泪的记忆,回想起来却也是思绪万千、倍感亲切,让他们陪伴着我的老年吧,于是将它们集在一起。
   编辑这本书,为了纪念已经过去的一切,也为了与文友交流,希望这些淡淡的乡愁、如蜜一样的亲情、学海泛舟的惬意,都能给读者带来温馨的感觉。2020年开始了,虽然开始的不是那么顺利,但是我相信人类会总结经验教训,走向更加美好的一天。祝愿我的文友们在新的一年里举步高远,勇往直前!
太行飞剑
12 楼        文友:谷泉叮咚        2020-02-18 15:30:12
  疫情时刻提醒我们重新思考阅读的意义。无论是积极敞开大门的数字出版与数字阅读,还是网络上激增的对流行病、公共卫生、医疗、环境保护与人类健康等相关主题的图书搜索,再或是方舱患者读书引发的点赞与热议,都是非常时期大众需要阅读、肯定阅读的最好说明。有网友还称疫情期间防御病毒的最好药物就是“不出门”和“多读书”,不出门是为了隔离,多读书却是为了沟通。书籍给予我们知识的力量,给予我们分辨的智慧,也给予我们共情的能力,在疫情危机的特殊时刻,依然能从纷繁的信息表象之下寻找真知,依然能超越个体的利害感受去体察社会,依然能给生活现场引入更多的思想资源与认知维度。正如近期一部反响强烈的书籍主题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所言,虽然身处疫情时刻,但是还有书籍,教会我们用阅读传递信心,用知识做好防护,用精神凝聚力量。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写作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13 楼        文友:谷泉叮咚        2020-05-05 16:47:32
  2,老师您好,这篇写的真不错,读后受益匪浅,你的作品主题鲜明,构思巧妙,结构缜密,是我学习的榜样,感谢您发文分享,让我学习了新的构思技巧。祝您思如泉涌,创作丰收。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写作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14 楼        文友:谷泉叮咚        2020-05-31 21:30:10
  感谢各位文友的鼓励和鞭策,我愿意好好学习写作,争取写出更好的文章。虽然说写作是一次孤军之旅,但是,我分明听到了文友们的摇旗呐喊,前进吧,我们会去的最后的胜利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写作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15 楼        文友:谷泉叮咚        2020-06-05 19:56:28
  分享投稿地址给您,愿我们共同进步:有稿费的
   1、《作家》吉林长春,可以直达邮箱 ccwriter@263.net
   2、《边疆文学》昆明,直达邮箱kmbjwx@163.com
   3、《延安文学》yawx1979@163.com(杨建老师)
   4、《百花洲》371754934@qq.com
   5、《黄河文学》hhwxxs@163.com
   6、《厦门文学》xmwenxue@126.com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写作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共 15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