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峨眉山游记(散文·家园)
一
峨眉山,佛教名山,海拔3099米,高高耸立在四川乐山境内。
神奇的峨眉山,也高高耸立在我的心中。
十八年前,我们从乐山乘车进入峨眉山旅游区。对于景区,事先并没有做些了解,原以为到了景区也就到了山脚下。可一路车行小半天,山路还在曲折蜿蜒,传说中的风景却一直未见影踪。
景区之大,超乎了我的想象。我也曾到北京的香山、广州的白云山、山西的五台山等景区旅游过,往往是到了山脚下,景区就在眼前了。是峨眉山打破了我对大山的习惯印象,真是山外有山啊!
山路两旁尽是绿荫密林。不久,耳边隐隐约约传来了一阵阵流水声。顿时,暑热沉闷的车厢似乎沁入了一丝凉爽。流水潺潺却是只闻其声,未见水流,让神秘的峨眉又增添了一种空灵的意境。
哗哗水声,袅袅余音,一直伴车而行。
同行的朋友已有轻微鼾声,我也困意难消。于是,调整好坐姿,扭过头来,偶尔抬起眼角向车窗外扫视几番,便继续享受着这份困倦的安逸。
恍恍惚惚,也不知车行了多久。就在不经意间扫视中,惊见山涧飞瀑映入眼帘,顿时困意全无。我生在北方,长在北方,所见之山,多是低矮灌木丛生的丘陵。地域相对干燥的气候,没有南方那种烟雨蒙蒙的感觉,即使偶有山涧溪水,只是涓涓细流而已。所以,那时突然精神起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车窗外,密林飞瀑,一晃而过。
视觉冲击的惊喜,虽说不如黄果树飞瀑的惊天动地和气势恢宏,但眼前的飞瀑透着南方烟雨清韵的柔情,甚觉惊艳。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所见的真实飞瀑景象。没有机会驻足欣赏,就这样与山涧飞瀑擦肩而过……
内心泛起一丝遗憾!
这种遗憾,只过片刻散。接下来的旅程中,山中大大小小的飞瀑,接二连三地飞过眼前。我知道了,错过了一道风景,或许前方还有更多的风景。更何况峨眉山的美景,还没看到呢!
峨眉山,早闻其名。之前,印象最深的还是峨眉电影制片厂。电视剧《倚天屠龙记》里的峨眉派,同样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侠肝义胆的情结,让我对峨眉山多了些许期待。
峨眉山,我来了!
二
远处,薄雾飘渺,如梦似幻。
那样的雾,在北京的北部山区也会出现,但往往都是在雨后。但,每年也遇不到几次。每当云雾缭绕时,不少人便会利用工余间隙,遥望欣赏一番。一阵风过后,那些云雾就会消散得无影无踪。那时,手机还没有普及,没法拍摄美景,更多的是由衷赞叹:真美啊!人间仙境!
没想到,这一路的云雾让我过足了瘾。
不知不觉,我们便到了停车场。放眼望去,只见烟雨蒙蒙,仿佛是为即将而登的峨眉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导游边走边介绍着。
拾阶而上,上山的小路两侧聚集着不少的游客。就听着,有摊主向游客极力推荐租用防寒服。时值七月,天气炎热,游客多是身着短袖裙衫。我觉得那些商贩多多少少有些滑稽可笑,甚至认为是忽悠和欺凌外地而来的游客。可见到从山上下来身着防寒服的游客时,那满脸的笑意透露出了没有被蒙骗。我又觉得自己的想法有些滑稽可笑。
山上真的那么冷吗?我的心中多了几分好奇。
沿着小路再行不远,就到了“接引殿”。当时,并不知“接引殿”其名,事后才知。“接引殿”是峨眉山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上山或下山唯一必经的要道。便捷的方法是乘坐索车,顺着小路徒步爬山也行。
没做过多的思考。
购票,乘坐索道缆车上山。
登上缆车,看着远处的风景,初时心里美美的。殊不知,低头一看,几乎吓出一身冷汗。缆车斜拉着徐徐上行,陡崖,绝壁,尽在脚下,深不见底。
我本来就有恐高症。不敢想象,却又忍不住地想象。这一缆车的人,那索道能承受得了吗?万一索道断了怎么办?万一缆车滑下去怎么办?如果掉到山下会是什么样子呢?那短短的几分钟,我的脑子满负荷地飞速运转着……
这是我第一次乘坐索道缆车。要知这滋味,还不如爬山上去,即使累点,至少心里踏实。再也无心欣赏山下的风光了,两眼盯着上空,心里只盼着快到站吧!表面看似平静的我,紧紧抓住护栏把手,内心却经历了一番焦灼的煎熬。不得不说,恐高的人,有时也是想多了。其实,本来并不可怕,只是无法跨越心理障碍。
忐忑。故作镇静。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
三
总算安全到站了。短短的几分钟,却似过了好久好久。
走出缆车,我轻轻地长舒了一口气。
这里是一处缓坡平地,距离顶峰还有一段距离,三三两两的游人。咋一看,也没有什么特别的。
再一想,不对呀!
就在刚才,山下还是烟雨蒙蒙,而此时,这里已是晴空万里。
难道这山下山上真是两重天吗?
此时渐渐感觉到了一丝凉意。防寒服的谜团也就此揭开了。位于半山间的“接引殿”,比金顶处的气温明显低。其实,这也是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的自然现象。对于年老体弱的游客来讲,适当的防寒是必须的。而对于年轻人,那点冷就不算什么了。
山上的阳光还好,随便转转看看吧!渐渐走近缓坡的西侧,目光所至,让我顿时吃惊……
哇!真是太神奇了!
只见,“舍身崖”下,云海浩荡,蔚为壮观。仙境,不只是在天上,也在脚下。
我们常见天上的滚滚乌云,没想到脚下的云海却是无与伦比。原来云海并不比大海的波涛逊色。真是难以形容,直到现在,我也无法用语言表达出那时惊奇的心境。
如此美景,今生所见独此一回。我静静地欣赏着,甚至幻想着孙悟空或者南极仙翁,突然出现在这云海的画面里。人,有时喜欢幻想的。幻想着与仙人有约,也幻想着那一刻完美的画面和故事。还记得,我站在那里,迟迟都不肯离开,也不愿转移视线,生怕云海消散。
假如,在金顶观日出或日落……
许久之后,我才回过神来。
金顶的西侧是云海,那东侧会不会也一样呢?想到这里,我加快脚步直奔而去。眼前,没有让我失望,反而又多了一份惊喜。
西侧云海,东侧林海,大自然竟如此神奇。多年以后,我才知道,云海、佛光、圣灯、日出并称为峨眉山的四大景观。而我只欣赏到了云海,其他景观却无缘欣赏。但,这足以让我感觉到峨眉山神奇的不可思议。
只见平地东侧,一排花岗岩栏杆沿着路崖铁链围挡。围挡之下,林立笔直的松树,冲破缭绕的薄雾,仿佛试与天地比高低。而这层山雾了无云海的浑厚气势,却似缕缕青烟仙气,任林海高高在其上。或许,薄雾更懂得修禅。佛门圣地,包容比争强好胜更合佛法禅意。
这里,视野极为开阔,聚集着零零散散的观光游客。极目远望,群山连绵起伏。
咦?远处的那几座山的顶部,怎么是白色的呢?恰如白头翁。
难道是滑石矿山吗?这矿也太大了,满山皆是。人的思维和想象,有时是有局限性的。当时,我确实这样想的。转而一想,这不可能。我正疑惑呢,就听有人惊呼道:哇,远处的是雪山。
雪山,没错!
七月里,见到雪山。虽不能近距离欣赏,也让我大开眼界。
四
至此,唯有峨眉山的金顶还未登。
金顶也称华藏寺,是游玩峨眉山的终点。抬头仰望,金碧辉煌,就在眼前。我独自一人,沿着箭头指引的方向,迈步拾阶而上。没有看见同行的游客,我还以为走错了路线。可仔细看,路线没有错。登顶以后,竟然发现里面冷冷清清的,只见到两个游客。
我有些纳闷了!
不少来峨眉山的游客,向往一睹金顶,可为什么这里并没有几个人呢?
一时无法解释。
我沿着线路,匆匆地看了几眼,无心留意金顶的寺庙。这里,唯一让我惊奇的是一个疑是过道的洞顶。这么高的山势,还在嘀嗒嘀嗒地滴水。
瞬间,我便想明白了。滴水,源于空气湿度较大,洞顶遇冷自然滴水,这个可想而知。
我很快便顺路走了下来。
金顶,没有给我留下太多的印记。
走了一段距离,便遇到了同行的几个朋友。有人问我,去哪里了。我说去金顶看了看。他笑着说,来这里的人少有登金顶的。有人认为,金顶寓意着人生仕途的顶端。可以向往,仅此而已。人生当有追求嘛!
我突然明白了!
我算是登上金顶的稀客。
过了一会儿,人都聚齐了。我们沿着东侧山路开始下山……
下山远比上山轻松。这不只是体力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心情。犹记索道缆车里的恐高。
脚步,不由地加速。说说笑笑,也时不时地惊动着山间古树。途中也会遇到不少路边的商贩。他们的身旁,往往摆放着不少自称是峨眉山的土特产,大声吆喝着游客停下来看看……
我们停下了下山的脚步,围在了一个小地摊前。是什么吸引住了我们呢?特大灵芝菌。这个小摊,摆放着大小不一的灵芝菌。灵芝菌,形如展开的折扇,又如开屏的孔雀。不太规则的年轮纹理,仿佛镶刻着岁月光阴。造型美观,其中大的有五十多公分宽。这也是下山途中,我所见的最神奇的东西。
摊主极力推荐灵芝菌,既可以当工艺品摆放,也可以用做食用滋补。询价之后,我们各自挑选了一个,花费几十至上百元。都觉得很实惠,物有所值。
一路上,这样的小摊还有不少,大同小异。我们走走停停,却无意再购。携行的那株灵芝菌,足以见证了峨眉山赐予我们的丰厚礼物……
大约走了半个多小时,一处景色似曾相识。有人说,这里就是坐索道上山的“接引殿”。再往周围一看,果真是的!
继续下行,很快找到了来时的停车场。
别了金顶,别了峨眉山!
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至今,我也不知当时印象里的方位是否准确。自从峨眉山归来以后,每当跟人谈起山川景色,我总会建议有时间去峨眉山看看……
峨眉归来,可以不看山。
发自内心。
美哉,壮哉,峨眉山!
神奇的峨眉山,亦如心中的一座神山,早已深深地植根于我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