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由北大生弑母案所引发的思考(杂文)
一
最近几天,微信朋友圈,各大主流新闻媒体几乎都被北大学生弑母案给霸屏了。
这件事情之所以引起这么广泛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大学生”,这是大众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很多人把关注的目光都放在了“学霸”“高科技犯罪”“性工作者”等一系列高光词汇上,以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却几乎很少有人会去追问这件事情的发生,到底谁该来承担这个责任。当然很多人都会说“杀人偿命”,而且是杀自己的亲生母亲,于道德方面就应该遭受谴责,舆论是一片声讨的声音。但是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难道就不需要去反思,是什么造成了今天的“吴谢宇”。如果仅仅是枪毙了一个“吴谢宇”,平息了众怒。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件事情的热度退减了,大众几乎都忘却了,然后会有下一个“X谢宇”出现,取代了“吴谢宇”,成为大众关注的对象。
这类的事情,并不是个案了。从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到2010年的药家鑫事件,再到今天的北大生弑母案……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好好地去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当然很多人是很难将这几起事件联系在一起,也很难将这几起事件跟教育联系在一起。曾经这些孩子,都是父母眼里的骄傲,老师关注的焦点,别人艳羡的对象,可当他们做出这一系列令人发指的事情时,一切的美好瞬间破灭,他们反倒成了千夫所指,众矢之的。
可在这之前,有谁去了解他们,有谁真正去关注他们的内心,又有谁给了他们真正的教育?
不可否认,他们都拥有高学历,他们都有很强的学术能力,他们甚至高智商,高情商,能说会道,八面玲珑,可是缺少最基本的——人格的塑造。他们连最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利害的观念都没有,这难道不能说是教育的悲哀,而最终酿成了“悲剧”!
魏书生老师说:“教育首先是要把人教成一个好人。”还说:“如果我能为这个世界多教育出一个好人,或者能让某人多一些真善美的品质,那就是一种贡献,一种幸福,就算是不枉此生。”所以,魏书生老师说教书必须得育人,或者说教书首先要育人。人都没有教好,他的学历越高,学识越丰富,他不是利益社会,他是来危害社会。一切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教育的问题。
很多的教育工作者戏称我们现在学校的教育,是“缺德的教育”。把一个个孩子都当成是一台台“考试机器”,一切都围绕着“分数”打转。
在家里,父母舍不得让孩子动手劳动,你只管好好学习就好了,其他的什么事情你都不要管。周末了还要上各种的补习班,就唯恐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了。
在学校里,一切唯分数论,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老师只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特别关照,因为他意味着升学率,意味着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意味着老师的奖金,各类职称;学习不好的学生,老师就各种大吼大叫,爱理不理,甚至教了一个学期,连学生的姓名都叫不上。
社会上,评判一个老师,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以出了几个清华北大,几个重点,本科上线率多少;评价一个学生,就以成绩高低来论。这是985,211重点院校毕业。
是我们在把孩子引向了功利,是我们在把一个个优秀的学生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为了一个博士名额,可以往同宿舍的同学的水杯里下毒,想想都让人觉得不寒而栗。当年校园里曾流传着一句毕业赠言“谢谢当年的不杀之恩”,看似调侃,几多哀伤。何时我们的校园已然变味,不复青涩朦胧,温馨和美。
有一个小学生回家很兴奋地跟他妈妈说:“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他妈妈问:“什么好消息?”“我们班XX同学的爷爷终于死了。”听到这样的回答,让人不禁愕然。因为这个同学的爷爷是退休的数学教授,经常辅导他数学,他数学成绩就次次都考第一,别的同学很难超过他。所以,这个小学生很兴奋地跟他妈妈说这个同学的爷爷终于死了,以后他再也考不了第一,我又少了一个竞争对象。何时我们把孩子教得这么不近人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二
我们这一代人,是最舍得在教育上花钱的。每年的教育经费动辄上万亿元,可是我们的教学成果呢?让我们不禁唏嘘感概,人才的成长跟教育的投入完全不成比率。而人心的倒退堕落却成几何级数增长。你说父母有没有责任,老师有没有责任,社会有没有责任?每个婴儿刚出生都是那么的乖巧可爱,可是后来却渐渐地惹人厌憎了,到底是谁之过?
说文解字对于“教育”两个字的解释可谓一针见血——“教也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养子使作善也”。要把孩子教成一个善人,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那最起码的,这个人他身体健康,人格健全,他不会去危害社会。他知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他有仁爱之心,他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懂得“推己及人”。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标,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的教育方针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如果连人都做不好,这样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
孔老夫子的教学称为“孔门四科”,一德行,二言语,三政事,四文学,是把德行摆在第一位的。《论语》里面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可是我们抓不到根本。根源在于家庭教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这一切的根就是孝道,是父母做出榜样来让小孩子看,小孩子就学会了,孝顺自己的爸爸妈妈,再把这个对爸爸妈妈的爱拓展开来爱所有的长辈,爱邻里乡党,乃至爱一切人。这就像树一样,它是根。从根上生本,主干,由本再生干,由干再生枝,由枝再生条,由条再生梢,梢才长叶、长花果,一定要知道它的根。所以中国人五千年来,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孝亲、尊师,尊师是敬,合起来就两个字,一个孝、一个敬,扎根教育就是扎这两个字的根。这两个字的根在什么时候扎?是在小孩怀孕的时候。所以我们要问,你爱不爱你的儿女?你要是真正爱你的儿女,一定要把他的根扎好,根要扶正,他的前途无限的光明。
三
扎根教育由谁负责?母亲负责。所以结成夫妇,经营一个家庭,夫妇有别,别是什么?不同的任务。一般先生,中国古代是这样的,先生外出谋生,负担家庭经济生活;太太相夫教子,协助丈夫,她最重要的一桩大事情,她的任务,把孩子教好。怎么教?要用身去教,不是言语。为什么?小孩怀孕还没出生,出生了,不会说话,他也听不懂,那怎么样?他会看,他会听,他已经在开始学习。怀孕这十个月,做母亲的要学周家的三太,周文王的祖母太姜,妈妈太任,他自己的夫人太姒,这三位妇女都是圣人,养出圣贤的儿女,根扎得好。
可是现在,很多人强调妇女解放,强调男女平等,当然这个没有错,但错误的以为相夫教子就是在“压迫妇女”,而不知道教育好下一代才是一个家庭最为重要的事。母亲的角色何其重要,何其伟大。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家庭教育的失败。
所以习主席一再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只有每个家庭好了,社会才会好,国家才会好。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所以这种事情在以前简直不敢想象。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孝悌传家,弑父弑母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不要说弑父弑母,就是忤逆父母的都很少听闻。以前一个地方要是发生一起弑父弑母的案件,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不单是这个地方的县官项上的乌纱帽不保,就是这个地方的城墙都要拆掉一角,以表示这个地方的教化不好,怎么养了这么一个大逆不道的人出来。以前的社会甚至还出台一条“亲权处分”,据说是到民国二三十年才废除。它规定如果父母认定这个孩子不孝,那么他可以到官府去告发说我这个儿子不孝,法官不用审判就可以直接定罪了。所以,那个时候的人,纵使再怎么不孝,他都不敢怎么样去忤逆父母,更何况是杀害父母这样大逆不道的恶事呢。
佛陀在世的时候,阿阇世王为了争夺王位,囚禁了自己的父亲,不给父亲饮食。他的母亲韦提希夫人为了救丈夫,就把果酱蜂蜜之类的东西涂在身上去见丈夫,丈夫就吃她这些东西活命,儿子说这个老东西怎么这么多天不死?别人说皇太后带东西来看他的,儿子就要杀母亲,他的大宰相说:我不干了,自古有杀父的国王还没有杀母的国王,我不给杀母的皇帝当宰相。他才没有杀自己的母亲。
佛在经上说父母对我们的恩情即使每日割取身肉三时供养,尚不能报答父母的恩情于万一。父母对我们的恩情,真的是昊天无极啊!十月怀胎,三年乳哺,推干就湿,报答父母的恩情都来不及了,更何况加害呢?
鸦知反哺,羊知跪乳。这种人,真的连禽兽都不如啊!孔老夫子在《孝经》里面讲“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不孝之人,天理难容啊!
四
家庭教育的缺失,再加上学校的一切唯分数论,老师往往都过分地去关注孩子的分数。每天都和孩子在一起,却不关注因而不知道孩子的心灵世界,也不知道去教导孩子做人,也不知道如何引导他们正确地处理问题。学生是很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李镇西老师说:“对于教育者来说,没有比不了解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灵世界更为悲哀的了。这种悲哀往往会导致心灵的悲剧乃至人生的悲剧——”
除了学习之外,学生究竟有多少的问题困惑得不到解答,在我们成人看来,这些问题有的根本不值一提,有的幼稚可笑,有的荒诞不经,但是这些问题在孩子看来却是至关重要的,有的甚至长期困扰着他们。如果这些烦忧憋在心里得不到排谴,那就更加苦恼了;若这些苦恼不但得不到老师的理解而且还受到责怪,那简直就是痛苦不堪了!
当孩子鼓起勇气向我们诉说着他们的烦恼时,我们老师往往是不耐烦,加以一大堆无意义的说教,甚至是严厉地批评,我们不正是将学生往绝路上逼吗?
我们的家长,老师往往都是以自己的意识强加给了孩子。最近又有一则新闻报道一个高三的学生因不堪忍受学习的压力,选择跳河自杀,临别前他给妈妈发了最后一条短信:“我真的想好好学,考个好大学,希望这个愿望,下辈子可以实现吧,我爱你,下辈子,别做我妈了,太累了。”得到的是母亲这样的回复:“妈妈因你考到外高而荣幸,我希望你这次也争取轰动一下周边的几个学生,老师说了,你学习如果用心了,没问题,你是聪明的娃娃。”正是这一条无关痛痒的短信成了压垮儿子精神世界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别再拿世俗的这些东西来绑架我们的孩子了!教育它首先应该是人学,既然是人,他就有自己的情感、自尊,有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独特的个性,把学生当“人”,而不是当做受教育的“机器”。
评判一个老师,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能是看他出了几个清华几个北大,而是看我们教出来的学生他利益了多少人,帮助了多少人,拯救了多少人,那么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可言。
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