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人赏江山文】种楼,留守儿童的希望(丁香文学) ——读半川柚子小说《种楼记》有感
当下农村存在的很多现状是令人堪忧的。这篇小说,半川柚子老师以桐桐种楼的全过程为依托,道出了当下农村普遍存在的现状: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以及土地的未来等问题,带来的思考是深刻的。
一、种楼的动机
桐桐为何要种楼?源于爷爷告诉他,他的爸爸妈妈为何不回家的原因——他们在城里种楼,种子刚刚点下,要看窝。桐桐想着:只要自己在老家能种楼,自己种的楼能吐出嫩芽,不就能把爸爸妈妈留在身边了吗?这的确是个好办法。但楼又该怎么种呢?用什么样的种子呢?这些问题,桐桐并没有搞清楚,可他的想法却越来越强烈了。在梦境中,白胡子老爷爷给他指点了如何种楼。他也很快从爷爷的口中得知什么是楼种子——砖头。于是,他开始疯狂地在家里找砖头。从砖头的稀少程度来看,我们不难看出点什么。幸运的是,他找到了砖头,虽说是老砖头,不完整,但在他的心里却是如获至宝。
没错,那是他的宝贝,是他的希望。
二、种楼的过程
有了种子,桐桐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种楼。他找来锄头,根据爷爷种南瓜的样子,在地上刨坑。地很硬,他挖了好大一会儿,也没挖出埋种子的坑。马上,他想到了办法:在挖坑的地方撒尿。在尿液的浸湿下,他很快挖好了埋种子的坑。他认真极了,比爷爷种南瓜还要认真:天天过去看,守护着种下的楼种子,以免被鸡吃了。但他种的楼并没有长出来。他没有灰心,马上去问爷爷为何没有长出来的原因。爷爷说不出来,只能搪塞道:要问你爸爸,他可能知道该怎么办。在爸爸的指点下,他知道了自己种的楼为何没有发芽的原因,原来是种子的问题——种楼要用新种子,必须是完整的,老种子不行,不完整的种子也不行。他再次疯狂地找种子,也费了很多心思。
完整的楼种子,还必须是新种子,村子里只有石头家有,但那户人家的主人石头的奶奶是极其吝啬的。他知道人家不会给他的,也不敢去偷,怕被人戳脊梁骨,无法抬头做人。该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买。钱又该怎么来呢?他想来想去,只能在爷爷的酒上做文章。他办了一件缺德事,在给爷爷打酒时省了一块钱,酒壶没有满,用水代替酒加上。他马上买来了楼种子,按照上次种的办法种到了地里。他等待着发芽,但很久了,也没有看见梦境中的绿芽芽。他再次从爸爸的口中得知:种的晚了,错过了“种瓜点豆”的最佳时机,楼才没有长出来。尽管如此,他觉得自己还要继续种,直到楼长出来为止。他不能放弃,绝对不能放弃。他知道种楼对他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三、种楼的结果
楼,破天荒地长了出来。桐桐欣喜极了。他觉得自己以前的努力是值得的,自己以前受的煎熬是有意义的。他看见扎在地下的大牌子的那个瞬间,心里别提有多么的高兴。他的梦终于要实现了。他有了说服爸妈留下来带着他一起种楼的有力证据。他的想法还真是对的。只不过,眼前的大牌子,并不是他种出来的。但对他来说,不会存在其它的情况,绝对是他种出来的。他认定了那是自己种出来的,也必须是自己种出来的。这一点,于他,非常重要。
四、桐桐和“桐桐们”的希望
那块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大牌子,是桐桐的希望,是桐桐的爷爷的希望,是所有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与亲人团聚的希望。
城市的飞速发展与农村的落后现状是显而易见的。年轻人不愿意待在农村,为何呢?很简单,待在农村,很难挣到钱。在农村种地,辛辛苦苦,一年到头,风雨无阻,可得来的收益却少得可怜。在那种情况下,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居住环境,只有一个办法:离开脚下的黄土地,离开自己的亲人,去城里打工挣钱。这算不上没良心,只能说是被残酷的现实逼迫的,不得不那么做。日子久了,就慢慢造成了我们如今看到的现状,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村里没有年轻人。
村里没了年轻人,仅有的那一辈老人下世后,土地由谁来种呢?活跃在城市里的新时代的年轻人会种地吗?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采取一个办法:建设新农村,缩小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只要农村有了得钱的路子,有了能让年轻人留下来扎根的产业支柱,我想,没人愿意待在外边,整年整年地见不上家人,饱受思念之苦。
所以,那块“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大牌子也就理所应当地成了桐桐、桐桐的爷爷,以及全国各地的“桐桐们”的希望。
五、反衬描写的运用
这篇小说,半川柚子老师采用大篇幅的反衬描写,使得故事的情节变得曲折,也有了更多的看头,带来的思考更加深刻。
小说开篇描写了老树上的鸟窝以及鸟妈妈、鸟爸爸和鸟孩子是如何亲密地生活在一起的,令待在树下的桐桐非常愤怒,一直拿小石头朝树上扔。细读这个片段,我们不难看出:桐桐心里的失落感以及埋在心底深处的期盼,他期盼着自己也能像树上的鸟儿一样,紧紧依偎在爸妈的怀里,享受着一家人团聚带来的幸福。再看接下来的片段:天黑了,有亮着灯的汽车缓缓地驶了过来,马上暖热了桐桐的心。他觉得那是载着爸妈回家的汽车,就赶紧跑了过去,但汽车马上没了影子,他郁闷极了,伤心极了。豆豆家的小花狗跑了过来,蹭了蹭他的腿,他赶紧把它抱在怀里,轻轻地抚摸着它,在脑海里回想着自己躺在妈妈的怀里的情景。这个片段,将桐桐从心中燃起希望之火开始,到被冷水泼灭,只有短短的百余字,但对读者来说,能很清楚地捕捉到桐桐的内心世界的快速变化,并很自然地引出下文——桐桐在脑海里萌生了自己要种楼的动机。在这几个片段中,还有另外一个现象:桐桐的爸爸打来电话时,总是打到豆豆的爷爷那里。为何呢?从桐桐的抱怨中,我们很容易看出来:桐桐的爷爷没有手机。在后续的情节中,我们发现桐桐的爸妈是去城里挣钱还盖房子欠的钱的。这就很好理解了,为何桐桐整年整年地见不到爸妈的身影,他们之所以一直待在城里,只有一个目的:挣钱,尽快还账,还了欠的钱,就可以和家人时常团聚了,即便不能长时间相聚,那也比当下的现状要好很多。
精彩的反衬描写,在这篇小说中大量存在,在这里,不做过多的叙述,以上述几个片段为例,进行一定深度的分析。其它的情节,诸如:桐桐种树前期的梦境,桐桐家没有一块完整的新砖,桐桐守护自己初次种在土里的种子,桐桐后来买楼种子的过程,以及小说末尾提到的桐桐的爷爷收到了桐桐的爸爸寄来的新手机,等等。仔细分析上述几个片段的反衬描写,对于小说主题的逐渐深化,都是有用的。
六、民风的体现以及村子现状带来的思考
桐桐第一次种楼失败后,从爸爸的口中得知楼种子必须是新砖,完整的砖。村里有那样的砖的人家,只有一户。他想到了偷,但却没有去偷。他怕别人戳他的脊梁骨。那样的话,他就没脸待在村子里了。试想想:桐桐要是再大一点的话,他肯定知道高楼大厦是怎么来的,是绝对不可能用砖头种出来的。从这个点出发,我们不难看出桐桐的真实年龄,应该是似懂非懂的年龄。要是放在一般小孩,绝对是会偷的,但他没有。由此可见,我们能看出整个村子的民风是淳朴的、厚道的,就像流西河里的石头一样,没有任何的装饰。但也有例外:石头的奶奶是吝啬的。为何呢?她怕啊,怕那些比她穷的人来找她借钱、借物,也只能那么做了;或许,她是在用那种办法来保护自己。
再说桐桐的爸妈,他们家盖了新房子,欠了很多钱,就赶紧去了城里打工挣钱还账,这也能体现民风的淳朴、可贵。要是那些有歪心思的人,就不一定那么做了。人常说:“要账的是孙子,欠账的是爷。”就是上述那种情况。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是那样的,他们借钱的时候嘴里抹着蜂蜜,说着他们度过难过了马上就还,但真正到了他们度过难关的时候,借钱的人碰到了难处要用钱时,马上变了,不断在找借口,东拉西扯,胡说八道,根本不提还钱的事,好像根本没有那回事。还有更赖皮的,说自己没钱,看他怎么着。从桐桐爸妈急着去城里挣钱还账的这个片段深挖,足以证实他们一家人的高贵品质,这与石头奶奶的吝啬行为,形成强烈的对比。
还有一个细节,小说中把吃晚饭称之为“喝汤”。这个是有原因的。正如小说中那几句话所描写的那个意思:在曾经的困难年代里,人们缺衣少穿,干了一整天的活,天黑了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时,是很累的,不吃饭是绝对睡不着的,然而家里的口粮又是有限的,根本满足不了吃硬饭的需求,可是又不得不吃。怎么办呢?只能熬汤了,喝点汤,肚子也就饱了。喝汤的说法,也就是这么来的。再看小说中的描写:桐桐和爷爷的生活虽说不是多么的富裕,但早已不是没得吃、没得穿的那些年了,也就不需要再像过去那样数着米粒下锅了。但他们依然把吃晚饭称之为“喝汤”。一方面,体现了他们不忘本的高尚情操,也反衬出民风的淳朴以及他们对苦难的铭记是多么的深刻。
再说石头家,是村里较富裕的。怎么个富裕法?家里有很多盖房剩下的完整的新砖。要知道,桐桐家盖完了房子,一块新砖也没剩,两家之间的差距显而易见。由此可见,村里一部分人的确富裕了起来,户与户之间的差距,已经很明显了。这就从另外一个方面解释了桐桐的爸妈为何长时间不回家一直待在城里打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缩小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如何让村里的户与户之间的差距慢慢变小,又必须待在村里,也只有一个办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那些家庭贫困的人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迈着大步子尽快赶上来。
七、小说的精髓——象征手法的运用
这篇小说的内容是以桐桐在村里种楼来展开的。通过认真阅读他种楼的全过程中的所有故事情节,我们不难读懂小说的内涵所在。
用我的话说——楼非“楼”,种非“种”。
桐桐种的楼,从明面上看,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其实不是,他种的是所有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心间的希望。他的希望,是压在心里许久许久的希望;他的希望,是迫切想成为现实的希望;他的希望,是必须用尽一切办法来实现的希望。藏在心中许久的希望,他必须实现。基于此,他才有了强大的动力来种楼,遇到天大的困难也不怕。只要楼能长出来,付出多么大的努力,他也是心甘情愿的。他的目的是明确的、唯一的:要亲自种楼,让楼长出来,给它浇水施肥,让它茁壮成长,长成和城里的高楼一模一样的高楼。只有如此,他才有充足的理由说服爸妈,让他们相信老家的土地里也能种楼。
只要桐桐脚下的黄土地里能长出楼,那就意味着家乡的那块黄土里是有宝贝的,和城市里的土地是一样的。这就像一块包着翡翠的石头,表面黑乎乎、坑坑洼洼的,咋一看,没啥,根本不值钱,但经过老师傅精雕细琢后,马上就会变成了价值连城的宝物,引来万人瞩目。桐桐的家乡的现状,就像包着翡翠的石头,里面全是宝,但却没人能看见,也没人愿意挖掘、开发,也就导致了他眼中的现状。
小说末尾,新农村的建设规划会让桐桐的梦想很快变成现实的。这就像天旱了很久,地里缺水,一场及时雨马上从天而降,满足了人们的迫切需求,解决了他们遇到的难题。新农村的建设规划,对桐桐来说就是“及时雨”,滋润了他那需要用雨露来滋润的干渴的心灵。
再看另外一个细节,桐桐的爷爷收到了爸爸寄来的新手机。这部手机,对他们来说,也是“及时雨”,那是桐桐的爸妈很快就从城里回来建设自己的家园的信号,也是他们一家人马上要团聚的映照。
八、一点点瑕疵
人无完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人,相应的,也就没有绝对理想的事。就这篇小说而言,也有一点点不足。小说中对砖的单价描写:一块砖八毛钱。我觉得,这似乎有点夸张。据我调查,现在的陕西市场,砖是很紧缺的,要从外省跨界拉砖才能满足本地的需求,一块砖的售价,最贵是五毛钱。小说中的流西河一带,和陕西省是接壤的,价钱也就不会差得过于离谱。当然了,也有另外一种可能:流西河一带的砖还真就值那么多钱。或者说,他们用的砖有什么特别之处才值了那么多钱。要是真正存在这种情况的话,我建议半川柚子老师在文章中增添部分注释,给予适当的说明,以免读者误解。
但瑕不掩瑜。小说的深度、高度,完全遮住了那一点点瑕疵。
原文链接:http://www.vsread.com/article-887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