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灶台(散文)
我出生于九十年代,在我的印象里,家里的灶还是两三年前那个样子。
在八九十年代里,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灶台,这些灶台要比六七十年代要更加美观,因为都会在台面上铺上瓷砖。而灶台一般都一个大炒锅外加一大一小煮锅;大锅煮猪食,小锅煮粥,或是米饭;每次烧火做饭,看火的总是我,特别是寒冷的时候,最喜欢待在灶台前了。灶台在外面,要是点火了,里屋总是暖暖的,就像开了暖气一样。
长条状的瓷砖,雪白色的,很有整齐的铺设在灶台面上。灶台不是长方形的,而是大炒锅是正方形,靠墙有烟囱;大小煮锅是长方形,但都是连成一体的。所以,大炒锅总是多了一个角,要是不注意一猛站了起来,那必定会撞到头的;所以,父亲就把那个角给敲成了一个圆边形状的,这样不容易撞到头。
每逢佳节,灶台是最热闹的,最温暖的地方。每年春节前,那灶台就会一直暖洋洋地到了元宵节。做粿是春节的传统,大年三十前,就要做完粿。这时,就得用到小煮锅和大炒锅了,小锅煮面锅巴,大炒锅蒸粿;那香味总是从大炒锅盖与锅的裂缝中飘了出来,这会母亲就交代我了,用占了水的湿布围上一圈,这样蒸出来才会更好吃。大年三十到初二,都要祭祖;母亲天还没亮,就得起床准备煮饭,拜早祖了。灶墙上的灯泡,总是照亮了灶台一角,灶墙上的是泛黄的灯泡,每当夜晚,总是与内屋的日光灯格格不入。但是,灶墙上的灯泡,却是常常照亮深夜晚归的父亲。只要父亲晚归,开了门,就能看见屋里的路。
以前没有冰箱,食物存放不容易,所以大炒锅也就成了家里的冰箱。正月初八,村里游神拜神的习俗;母亲初六就得从外婆家回来,每次回来,就会带回两只活生生的牲畜。初七这一天,蒸甜粿,卤鸡鸭,煮猪肉……,这一天屋里总是香味扑鼻。
家里是养猪的,灶台的大煮锅就成了煮猪食的了。每天要煮三大锅,要是家里忙,我就跟着去帮忙喂猪;这一倒猪石槽里,小猪们就直扑过来,“嗡嗡嗡”的吃着,吃得那么津津有味啊!
灶台下,烈火烧着锅底;灶台上,米饭发出香味来。最喜欢在灶台下的柴灰里面,放上一两个红薯;这是父亲教我的,烤出来的红薯又香又甜,而且还不容易烤焦了。
自从父亲病了之后,家里就不再养猪了;父亲闲来无事时,就把大锅给小了,改成高压锅煮锅。再到后来,渐渐地用上了煤气灶,灶台也就不再使用了;最多是在冬天时,用来烧热水而已。
父亲病逝后,灶台早已不用了,被母亲拿来存到杂物;灶墙上的灯泡,也很少再去打开它了。因为没有了父亲的晚归,已经不需要灶墙上的灯泡了为他照亮屋里的黑暗了。
前两年把房子翻新,也把灶台一并拆除了;还把墙壁上的灯泡也拆除了,换成了节能灯。从外出读书,再到如今工作,家已经很少回了;只有每年春节回去,看不到灶台的影子,灶墙上的灯泡,总有一丝丝莫名的感伤。
灶台,给我儿时留下了珍贵的记忆;有家人在一起忙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