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人赏江山文】用“心”去创作(八一) ——读唐山青石《候选人》
微型小说《候选人》,是八一文学社小说主编唐山青石老师,最近推出的一篇新作。
作者开门见山点出小说的“点”,那就是车间有个副主任缺位,最有希望的人选是高良和徐多,由此铺开了情节,逐渐把小说的“面”呈现给读者。这个“面”是由高良在竞争这一岗位一系列表现中体现的,集结了当前社会存在的现实状况,在歌颂江主任清正廉洁这一正面人物的同时,也揭示性地批判了官场上存在着任人唯亲,买官卖官的不正之风。虽然作者便没有去塑造一个反面人物作对衬,却在于无声处显真彰。这种写作手段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读者都明白,型微小说要点就是“微”,有比较严格的字数要求,岂能让作者去设计更多的人物形象或去安排更多的活动场景。
在《候选人》中,作者精心设计了四个小情节,中规中矩地利用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这一戏剧性结构,不仅吸引着读者一环一环地往下看,看到最后,就如剥完洋葱露岀了心,让人们还禁不住再去追朔小说的写作特点和妙处。
作者设计的第一个情节,是总厂人事科干部下来听取江主任的意见,考察干部的人选。人事科干部离开后,高良来到办公室,想从江主任口中套虚实。在这一情节里,作者在描写出了高良慌张忙乱、忐忑不安的心情,体现出高良对副主这个位置非常在乎和迫切的心理。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小说,都离不开矛盾的冲突,作者设计出高良心中的渴望,已经是把矛盾其中一面展示岀来了。读者看完这一情节情后,在心中也泛起了微波,不禁会问,高良想当副主任,上头看上的是他吗?他的另一个竞争对手心里又是怎么想?他会顺利地当选吗?如果他能当选凭的是啥优势,会让人们认可吗?如果不顺利又是为什么,他能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吗?如果他落选了,他能接受吗,读者心里是否也能去接受?
第二个情节是作者设计出了高良心中渴望后,又设计了江主任请高良和徐多吃水饺的场面,徐多抢先把三碗水饺钱买了单。如果是平常,徐多买单纯属人之常情,高良肯定不会去计较,偏偏是在选拔干部这一节骨眼上,而且徐多本来就是高良强劲的竞争对手。于是高良觉得徐多的行为就不正常了,认定他是个滑头鬼,想花小钱办大事。通过这个细节的描写,作者不仅刻画出高良善于心计的人格,也把小说的矛盾另一面展现了岀来,有矛有盾自然也就有了冲突了。高良想当付主任的愿望,因为徐多买单先行在他心理产生了阻碍,读者又起了好奇心,对手岀招了,高良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他会放弃吗?如果不放弃,接下来他又会采取怎样的行动?
在第三个情节里,高良便没放弃对付主任这个岗位的追逐,开始行动了。你徐多会卖弄乖巧抢着买单拍江主任的马屁,他也投其所好,知道江主任喜欢文学作品,就到了书店买了一本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古炉》送给他。看到这里读者肯定会哑然失笑了,看来这善攻心计的高良,智商指数便不高,这种玩法在当今社会简直算是小儿科。可是作者不会让读者的思维变成如此的简単,作者通过高良一系列动作又引发了读者阅读下去的欲望。“高良说:头儿,我知道你爱看小说,过节了,我特意买了一本。”、“他把“特意”二字显然加重了语气”,这两句话的交代,读者立马会察觉岀这本书肯定有猫膩,但其中有什么玄机呢,继续往下看吧,总有个水落石出的结果。偏偏在高良送书的时候,又看到徐多抢他之前递给了江主任一个牛皮档案袋,读者在想,高良更会想,这档案袋里装的是什么?钱?存折?档案袋和书的份量到底是哪个重?在江主任收下两人物件的同时,作者无形中也把江主任的人格模糊地塞给高良和读者,不禁会去这么想,天下乌雅一般黑,看去这不露声色的江主任,就是久经官场的一只老狐狸,设下个套套让他两人往圈里钻,吃了原告还要吃被告。作者在这一部分里,把整个情节推上了高潮。
第四个情节是作者把网撒开了,也该收网了吧,收网的结果让读者感到概在情理之中,又在想像之外。情理之中,是高良这个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决定了他在这一事件中失败的结果。想象之外是徐多根本没有参予这场副主任人选的角逐之中,高良完全是庸人自扰,之所以想当然地给自己设下了障碍,一厢情愿地导演岀一场完全属于虚拟的游戏。还有让读者大跌眼镜的是,作者对江主任这一人物模棱两可的描写,不仅把高良,也把读者对这一形象的认识误导入其途,江主任便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乌鸦。在这一部分里,我们学习到作者抓住了微篇小说的特点,结尾的“奇”,那就是指结尾要新奇巧妙,出人意料,使人拍案叫绝。
关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者对高良作墨最浓,其次是江主任,徐多和总厂人事科干部,还有离任的李副主任—样,看去仅仅是小说中的陪衬。徐多正面的出现,只是在吃水饺中买个单,在办公室塞给了江主任一个档案袋,其它一切,都是由高良在心理活动中模拟岀来的,似乎在作品中举无轻重。若不仔细去思量,真的会把徐多这个人物忽略了。在我读来,徐多才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他贯穿了作者在小说中所要体现的中心思想。高良弄巧成拙的行为,江主任任人为贤的理念,在揭示丑陋赞扬正义的同时,无非是在宏扬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脚踏实地干实事。所以这也是作者在构思中最高明的地方,一个优秀的作者,他对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刻画,自有他心中的一杆秤,便不在于这个人物在文中岀现的次数,以及作墨的淡或浓。
小说中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微型小说创作中要求的“密”,指的是结构的严密。作者在结构上,力求时间、场所、人物都尽可能地压缩、集中,但却没有让它残缺成断章,反而使作品结构更加简练、精巧。作者在设计出四个主要情节后,不是在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也没有浪费笔墨去铺张人物形象的塑造,而是以高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逐渐有序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又把一个个人物有血有肉地展示了出来。
所以说,作者这篇小说不仅用了高良的“心”,也用了自己的心,成就了这一篇优秀的作品。
再圆的月亮,都不可能有那么完美的圆,如果硬要挑毛病,作品也有个明显的缺馅,那就是作者的立意不够“新”。取材和其它反映这一类的作品大同小异了,缺少让读者感到新颕的东西,仿佛都是机器里生产出来的同一类产品,只是颜色花样不相同而已。希望作者今后的创作,更加深入到生活中,去发现那些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做到真正的用“心”去写作。
【八一】候选人(微小说·家园)_江山文学网http://www.vsread.com/article-887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