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鸠摩罗什与鸠摩罗什寺(随笔)

编辑推荐 【菊韵】鸠摩罗什与鸠摩罗什寺(随笔)


作者:风之丐 秀才,1890.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57发表时间:2019-06-04 21:50:06

那年,回家看母亲,吃过早饭,在大街上闲逛着到了当时还没完全修葺好的鸠摩罗什寺。在满是尘土的寺院门外,很多卖香纸的商贩,也有很多拜佛的人,原来那天是浴佛节。母亲要进去拜佛,我只好跟了进去。当时的山门还没修好,但大殿已经完工。到大殿拜佛的人很多,需要排队。我帮母亲卖了些香纸,告诉她我要在寺内到处逛逛。母亲尽管有些不太愿意,可也没有勉强我,她就加入了那长长的队列。
   我很认真地看完了鸠摩罗什寺历史的记载,母亲还没有出来,我到大殿前大体看了看殿内的佛像,然后看起了走廊里来自各地香客们捐资的介绍。直到母亲叫我,我才随她到了大殿后面,看到了那据说保存着鸠摩罗什“舌舍利”的塔。当时的塔前已经里三层外三层,有许多的人在转塔,想要到塔前安静地看看就有些困难。母亲执意要加入那熙熙攘攘的人流,想要转那所谓的“顺六圈倒六圈”,招呼我,我笑着说要去看那个专门介绍舌舍利塔的碑记。母亲有些无奈,但也只能看我走开,她毫不迟疑地加入了那熙熙攘攘的人群。我看完了碑记,母亲还只在外圈,我看着这些虔诚的人流,猜测着他们或许和我母亲一样根本就不知道这塔里有什么,他们只是觉得自己就那么虔诚地转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了吧?我顺着台阶上到主庙后面的高处,想躲开熙熙攘攘的人流,好在高处看看这很有名气的塔。爬到高处,看到那些虔诚地移动的人头以及那单个听上去不大但汇集在一起却异常喧闹的声音,有一种跳出尘世的感觉。就在感到无聊时,我想到了当年在长安译经院和三千弟子一起译经的鸠摩罗什。他在译经过程中,累了宣布休息时,孤独地坐在高处,听到台下众多弟子,用他熟悉或者陌生的语言相互寒暄时,是不是也会和我现在一样无聊呢?
   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鸠摩罗什是一个根本就绕不开的存在。而对于我来说,由于在接触他时就知道他曾经在武威生活过,想到哺养过我的那方水土也曾哺养过这个异乡客,陪伴过我的那轮冷月也曾陪伴过这个外族人,心中对他就多了份亲切。
   鸠摩罗什作为一个高僧大德,传说中就有了许多异于常人的地方。在他母亲怀他时,本来根本不懂梵语的她,突然会说梵语了,并且对梵文典籍中的深奥部分,都能说出很精妙的理解。当然,这种奇特的现象在她儿子鸠摩罗什出生后就神奇地消失了。或许是原本就信奉佛教,也或许是怀鸠摩罗什时神奇的现象,让她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了佛教,从而让她更加痴迷于佛教,她在生下鸠摩罗什之后想出家。可她老公,鸠摩罗什的父亲,那个“聪明有懿节,将嗣相位,乃辞避出家,东度葱岭”的虔诚的佛教徒鸠摩炎却没有同意,这样她有了另一个儿子。在那个孩子出生后,她到城外游玩,看到满地的死人骨头,这坚定了她出家的念头。经过六天六夜不吃不喝的抗争,她当年千方百计才追求到手的老公终于同意她出家。而和她一同出家的还有那个不到半岁就会说话,三岁就能认字,五岁就开始博览群书,那年才刚刚七岁的鸠摩罗什。
   这个神童表现得确实很罕见。他在老师的指导下,每天能背诵一千个偈颂,就算每个偈颂只有三十二字,那他一天也要背诵三万二千言。这种表现在我这等凡夫俗子是没办法想象的,想想自己上学时,几百字的古文,两三天时间居然都不能完整背诵,这种差距几乎就是天下地下的感觉。但要我相信,人与人之间,尤其是我和那些所谓的神童之间能差这么大,说实话,我真的就不相信。而这孩子在背诵过后,偈颂的意思也能全部明了,根本就不用老师解释。要是有别人问,他还能说出一般人难以理解到的一些思想。这就表示,七岁时的他,精神能力已经和那些做“偈颂”的佛门大德同一水平了。
   大概是这个孩子太优秀,所以就有了各种谣言。感觉到这些谣言可能会伤害到儿子,鸠摩罗什的母亲带着九岁的儿子开始了游学生涯。在罽宾(今克什米尔地区),他从盘头达多学习三藏九部,说是“从旦至中,手写千偈;从中至暮,亦诵千偈”。古代人写文章往往夸张,就算传记写作者的白天有二十个小时,前十个小时手写一千个偈颂,后十个小时背诵一千个偈颂,可能不可能?我是非常怀疑的。不用说写,就算是读吧,十小时读一千个偈,相当于一分钟要读大约两个,也就是六十个字左右。对于读这算正常,而对于诵,这就太快了,而要背下来,那只能说明他过目不忘了。当然,这孩子学习刻苦,应该是事实。他在几年时间里,学习了大约四百万言《杂藏》、《阿含》等经。并且在其间,和外道辩论中取胜,还得到国王的尊崇。
   十二岁,和他母亲一起在返回龟兹途中,沿途各国都愿意让他担任重要官职,但都被他拒绝。十四五岁时回到龟兹后,从须利耶苏摩诵读《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在疏勒,修习《阿毗昙》及六足论。二十岁,他正式受戒于王宫,从卑摩罗叉学《十诵律》。也在这之后,一直陪伴着他的母亲,要重新到天竺去。临别时,告诫他说:“只有你能把真正的大教深意传播到东方,可这却对你不利,你该怎么选择?”他的回答可以简化成现代人流行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这样,过了几年后的他已经成了名扬西域三十多国的中观派大师。但他并没有满足,而是继续广习大乘经论,在那段时间里曾经的老师盘头达多从罽宾到龟兹说法,和他有过一次辩经,辩论完之后,自认已经不如这个曾经的学生。他很虔诚地拜鸠摩罗什为师时,说了句很有名的话:“和尚是我大乘师,我是和尚小乘师矣。”
   这么多的铺垫之后,让鸠摩罗什真正成为鸠摩罗什的时刻终于来临了。公元382年,当时还是苻坚大将军的吕光灭了龟兹,当然也就俘虏了国师鸠摩罗什。尽管梁朝僧人慧皎在《高僧传》中想神化鸠摩罗什,说有人怎么告诉苻坚西方有这么一个圣人,苻坚因此才让吕光采取了那次军事行动。但鸠摩罗什的经历却实实在在地说明当时的他不过是吕光的一个俘虏。
   传统上写文章的人往往会忽略时间,慧皎当然也不例外。他在叙述吕光第一次见到鸠摩罗什时说“见年齿尚少”,而其实,根据我们现在掌握的资料,鸠摩罗什约生于公元344年,在382年,他已经快四十了。对于现代人,快四十大约我们还能说他是中青年,但对于“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人,这个岁数怎么说都已经是太阳过午了。而在《鸠摩罗什传》前面的记叙里也提到过他十几岁时在月氏北山,遇到过一个三果罗汉,见过鸠摩罗什后预言,鸠摩罗什要是到三十五岁还没破戒,会成为第二个佛陀。这个预言应该是针对吕光戏弄鸠摩罗什的事而发的吧:当时的吕光要自己的俘虏鸠摩罗什娶龟兹王的女儿,在鸠摩罗什拒绝后,让人用酒灌醉他,然后把他和曾经的公主关在一起,结果使鸠摩罗什既破了酒戒又破了色戒。
   没有过真正信仰的人,永远不能理解背叛自己的信仰,会给当事人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晚年的鸠摩罗什没拒绝姚兴送给他的十几个妓女,但在给弟子讲经或者和弟子们一起译经之前,首先会说:“譬喻如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也。”在说的那一刻,他是痛苦的,他觉得自己做出了本不该做的事情,他自身就是一滩臭泥;而那一刻他也是真诚的,他认为他要讲的道理是这个世界上最好最美的。而在他身名最盛的时候,他曾经的老师卑摩罗叉到关中后,“他乡遇故知”的欣喜当然难以用语言表达,可在曾经的老师问他那么受尊崇,到底做了什么时?他回答说:“汉境经律未备,新经及诸论等,多是什所传出。三千徒众,皆从什受法。”这么大的成就,他说的时候却没有一丝自豪,结尾是沉痛的“但什累业障深,故不受师教耳(可是我罪孽深重,根本就不能做他们的老师)。”千年之后的今天,读到这里,我都能感受到他当时那种怎么也抹不去的悔恨心情。
   鸠摩罗什与这个强迫而有的“妻子”到底怎么发展,现在已经没有记载了,但我觉得他对这个“妻子”应该是有感情的。在武威,除了鸠摩罗什寺外,还有莲花山上的寺院,也被说成是和鸠摩罗什有关。以前听人说,那寺院曾经的主持是鸠摩罗什的妹妹。其实,那寺院曾经的主持要真是一个和鸠摩罗什有关的人,那一定是那个龟兹国的公主。而在我看来,鸠摩罗什被吕光掳掠到武威,获得吕光的信任,有了行动的自由后,他应该是不辞辛苦时常到莲花山去,那里应该有他本不该有但却偏偏就有了的旧情人吧?
   吕光对于这个俘虏的侮辱才刚刚开始。在押他回武威的路上,鸠摩罗什和其他的俘虏一样,成为了他们解闷的工具。在漫长而又无聊的行军途中,他们强迫他骑牛,看他在光溜溜的牛背挣扎、狼狈地被激怒的牛摔在地上。当然,这只不过是其中的恶作剧而已,是这些俘虏在路途中遭受到的最轻的侮辱。作为人,你能想到的无论多么恶毒的侮辱,肯定都会发生在这些“俘虏”身上。对于这种情况,我并不因此觉得那些胜利者不“人道”,他们只不过在做他们那个时代里再正常不过的事罢了。
   鸠摩罗什就在这样的环境里,从龟兹到了武威。后来的信徒们不愿意相信这些事,一路上替他建造了好多的寺院,说是他曾经在那里驻足过,表明他是如何得到俘虏他的人们的尊崇,一路上又是如何弘扬佛法。我同样也理解他们的愿望。但在我的认识里,鸠摩罗什一路上不过是一个俘虏,他的价值都不如一匹马。当然他在路途中的两次建议,却多少应该让吕光开始重新审视他。
   一次是吕光军队要在一座山下宿营,鸠摩罗什劝他不要在那里,而应该到高处宿营。吕光没有听,结果当晚大雨,好多士兵被淹死。吕光开始觉得这个和尚不太一般,过了一段时间后,鸠摩罗什劝吕光加快行军速度,争取早一些回到武威,说会有大事发生。这次吕光听从了,结果,刚回到武威的吕光听到了符坚被姚苌杀害的消息。
   吕光替符坚发丧后,成了自己管辖地的主人,建立起了后凉。这时的他应该是觉得这个和尚还有些见识,碰到一些事也会问问他,可他的地位也还不过是一个奴仆。《鸠摩罗什传》提到了几件事,很神奇,但我觉得附会的成分比较高,也和他佛门大德没有什么关系。
   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派军攻打后凉,把已经在武威居住了十七年的鸠摩罗什接到了长安。这一次是真正意义上的迎接,他一路上享受了极高的待遇。在到达长安后,姚兴以国师之礼接待他,并且专门为他建造了草堂寺。年少就热衷于佛教的姚兴在经过和鸠摩罗什细致而深刻的探讨后,认定前人的佛经翻译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他聚集当时有一些名气的佛门弟子,让他们辅佐鸠摩罗什重新翻译佛经。当时的弟子中有后来被人称为“什门四圣”的道生、僧睿、道融、僧肇。
   关于姚兴和鸠摩罗什的关系,慧皎说他们“晤言相对则淹留终日;研微造尽则穷年忘倦。”并且对于一些佛经,一般都是鸠摩罗什拿着梵文本,而姚兴拿着汉文通行本,就那么一句一句地对照。被姚兴如此尊崇的鸠摩罗什,在世俗眼里应该是成功的,但精神领域的他却是痛苦的。这种痛苦不仅仅是由于他行为上的“背教”,也由于在翻译过程中,他终于明白,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特质,你能把实体的东西翻译出来,但精神层面的一些东西却会在翻译的过程中消失,并且永远地消失掉。他曾给僧睿讲不同文化特性时,说道:“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贵。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不同的语言有它自身产生的基础,那个基础,就是语言没有表达但说那种语言的人都知道的“常识”。翻译能把文本的意思表达出来,但那些“常识”却不能翻译出来。这样,想要完整地翻译就是不可能的,就如同真正的理解其实很难存在一样。
   鸠摩罗什被迫到汉地,被迫做出了有损于他道德观念的行为,他自己是不甘心的,所以他常叹惜道:“吾若着笔作大乘阿毗昙(我要阐述关于大乘佛法的精髓),非迦旃延子比也(那佛的十大弟子中摩诃迦叶之类的就根本不能相比了)。今在秦地,深识者寡(有见识的人很少),折翮于此(我自己又有了那种经历),将何所论(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这是一种内心深处的不甘,也是对自己没能坚持信念而苟且偷生的看不起,是所有自视甚高者在灵魂深处对自己的拷问。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什么样的惩罚能比让自己从根本上看不起自己更加沉重呢?而这种沉重却也加深了他的“自信”,据说在他去世时,他向众僧告别说:“因法相遇,殊未尽伊心。方复后世,恻怆何言?自以闇昧,谬充传译。凡所出经论三百余卷,唯十诵一部,未及删烦。存其本旨,必无差失。愿凡所宣译,传流后世,咸共弘通。”这是一种看上去狂妄的自信,他觉得自己翻译的佛经,在个别地方或许有小毛病,但绝对没有大错误。为了让大家相信他,他在众人前发了一个从现在的角度来看非常荒唐的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身体别的部分都成为灰,唯独舌头不会成灰。这种事真的会发生吗?他死后,众僧按照他的遗愿去做,全身焚烧完毕都成了灰,只有舌头生成了“舍利”。而这独特的“舌舍利”就按照他的遗愿,送回到他曾经生活过的武威,建塔供奉在我眼前这现在看来并不怎么高的塔里。

共 650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鸠摩罗什是佛教大师,作者跟随母亲去未完工的鸠摩罗什寺去拜佛,又见到舌舍利塔游人如织,就去看碑记,了解了建塔的原委以及鸠摩罗什的传经故事,可谓是从小领悟佛教就强,一直信仰坚定,在乱世中被强迫破了戒,仍然不改初衷。朝代更替,他仍然是受人尊敬的佛门大师,聚集了很多有名气的弟子,重新翻译了佛经。最后临死之前预言自己被焚身之后,舌头不腐,其他皆无。预言成真,舌头被建塔供奉,成为舌舍利塔。文章较好地叙述了历史上的佛教传奇人物,是一篇非常精彩的随笔。欣赏学习了!【编辑 远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远近        2019-06-04 21:52:56
  一代宗师,佛门大师,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通过此文的阅读,增长见识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复1 楼        文友:风之丐        2019-06-05 07:54:10
  谢谢。
2 楼        文友:远近        2019-06-04 22:00:56
  那个不到半岁就会说话,三岁就能认字,五岁就开始博览群书,那年才刚刚七岁的鸠摩罗什。是神童啊!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19-06-04 22:22:02
  鸠摩罗什大师是后秦一位得道高僧,同时也是著名的哲学家和佛学家。鸠摩罗什从小天资聪颖,少年时候其名声就传遍西域各地。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3 楼        文友:风之丐        2019-06-05 07:55:40
  他翻译的像《心经》和玄奘法师的几乎没什么区别。
4 楼        文友:黄金山        2019-06-04 23:08:20
  学习深刻佳作,很精彩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4 楼        文友:风之丐        2019-06-05 07:55:55
  谢谢
5 楼        文友:远近        2019-06-06 21:01:59
  作者名字很特别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 楼        文友:刘春庆        2020-09-20 14:42:14
  风之丐老师对我国佛教译经祖师鸠摩罗什前辈生平的解读,很精彩,虽然自讲是随母亲去寺院所见碑刻,也是和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无可替代的关系,是以对历史的研判也能做出此番随笔中精彩之句。点赞。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