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人赏江山文】人性的迷失(淡雅晓荷) ——浅析微小说《良心作证》
黄河岸边老师这篇微型小说《良心作证》是一篇具有批判色彩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小说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扶不扶,作为小说的焦点。通过小说中引用的那两个片段中的故事,我们不乏能想到点什么。现如今,时代是发展了,但发展的过程中好像又丢失了一些尤为可贵的东西。用我的观点说——人迷失了本性。就这篇小说而言,黄河岸边老师以朴素的题材、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上述问题,但却没有过于抽象的说教,而是采用两个片段将需要表达的内涵隐含其中,给予读者深刻的思考,读来,令人不得不叹息。
有人说:小说必须有反映主题的细节。就《良心作证》这篇小说而言,虽说是小小说,篇幅是极短的,但细节却足够细,没有忽略任何一个点。这篇小小说,没有过多的铺垫,直接采用开门见山的形式来展开,没有拖泥带水的痕迹。我们先来看在第一个章节中引用的故事:时间是傍晚,“我”驾车回家,发现一辆电动三轮车侧翻在路边的沟里,车下压着一个人,见状,“我”不由自主踩了刹车。此处的“不由自主”足以反映“我”心中的着急和急于救人的迫切心理。但妻子咋呼我:不要多管闲事。妻子的“咋呼”,换个角度分析,也很在理,虽说违背了人本应具有的善念,但作为妻子而言,为何会那么呢?只因见过太多“做好事没好报”的现象,才不得不那么做,她完全是出于对自己和丈夫的保护。“我”马上开车冲了过去,越过了事故地点,但良心又迫使“我”把车倒了回去。这又是为何呢?通过这个细节,对于“我”以及妻子,我们不难看出其心中的善念还是占据了主要位置,否则,绝对不会返回来的。老人在痛苦地呻吟,但“我”并没有马上救他,而是问了一些问题,并让他保证“绝对不能讹人”。读到这里,我们的心里难道不觉得瘆得慌吗?要知道我们国家是有上万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怎会发生那一幕呢?但事实就是事实,已经摆在了我们的眼前,容不得我们信还是不信。再看接下来的情节:“我”的遭遇果然如妻子事先所料:“我”被老头的家人讹了——老汉的家人风风火火地赶了过来,不分青红皂白对我大打出手。妻子的话,他们不但不听,反而觉得很可笑。用愣头青的话说:这年头还有敢救人的嘛。此处,没有采用反问的语气,是肯定的语气,足以证实“扶不扶”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到社会团结的大问题。但最离谱的还不止这些,就连那位被救的老头也昧着良心说了谎话——老头愧疚地看了“我”一眼,但又怯怯地看着他的家人,然后吱吱呀呀呻吟起来。老头没说一句话,但心理活动却是饱满的。他原本是不想说谎的,但在家人的威胁下,只能以肢体语言作为回答“我”的妻子的质问的方式。读到这里,我们是不是该反思反思:老头都是那样的?那老头的后代呢?试想想:要是大家都那么干,全社会还有人敢当好人做好事吗?好在妻子提前录了“我”救人的全过程,使得“我”和妻子免遭他人的冤枉。但作为“我”而言,没有因此而高兴,反而觉得浑身抽心地冷。此处的“抽心地冷”足以阐述了“我”此刻的心情是多么的沮丧。
再看第二个章节:这一章的叙述和前一章相比,只有寥寥数语,但带来的震撼却是足够强烈的,完美体现了小小说的“巧”。在这个章节中,黄河岸边老师巧借摔倒在路边的老头的求救展开叙述:他见路旁的人都是面面相觑,无动于衷,马上说了“我儿子是大老板,谁送我去医院,给他一万元”,但路人还是没动,他只能加大筹码,把送他去医院的酬金提高到两万元。终于,有个小伙子行动了:他对老头说:“大爷,俺不要你的钱,但你必须答应俺一个条件。”什么条件呢?难道比钱还重要吗?仔细想想,还真的比钱重要。那个小伙子的条件是:让老头保证不讹他。从小伙子的语气来看:他应该不是地地道道的城里人,也没有在城里待了很长的时间,最大的可能是刚刚从偏远的乡下来到城里。由此可见,人性的迷失已经波及到全社会了。
就这篇小说中引用的两个小故事而言,是站在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同样的问题:人性的迷失。第一个故事是站在救人的人的角度上,通过被救的人的家人的丑恶嘴脸,以及被救之人和家人的沆瀣一气,将需要表达的内涵隐含其中。而第二个故事,则是站在被救之人的角度上,以周围人的无动于衷,以及被救之人为了尽快得救,而不得不以金钱作为交换的方式来展开。妻子用手机录的救人过程,以及小伙子在救人之前提出的要求,具有同样的深度。为何这么说呢?说到底,他们都怕,不是怕被救的人不感谢他们,而是怕他们把自己当成是伤害他们的人,不但不感谢,还要讹他们。正是这种心理的存在,导致了他们在救人之前必须先设法保全自己。要是存在另外一种情况的话,那就更糟糕了:万一救人之人情急之下想不出如何保全自己的方法的话,耽搁了抢救的最佳时机,一条生命岂不是在众人的面前丢了吗?出现那种情况,又是谁的责任呢?好像没法说清。
这篇小说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从生活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没有斧凿之痕。众所周知,艺术思维不是以抽象的概念来反映生活的,而是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来表现生活的,它必须具有生动的形象性。然而,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都伴随着鲜明的令人深思的形象,离开了形象,艺术便失去了它的存在形态,成为干瘪、空洞、抽象、很费解的说教。就这篇小说而言,虽然篇幅很短,但人物却多,这就导致了每个人的形象描写是极其有限的,但人物的形象却是极其饱满的。黄河岸边老师采用只字片语就将一个一个的人物跃然纸上,足以证明他对语言的运用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比如说:在第一个章节中,对老头的家人中的一员是这样描述的:五大三粗的愣头青,说话的语气是硬邦邦的。通过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其形象的饱满程度。再看对被救的老头在医院里作伪证的描写:采用了三个动词,愧疚地,怯怯地,吱吱呀呀地,那个老头便活生生地浮现在读者的眼前,从他的每一个动作足以看出其内心深处的挣扎是多么的激烈。
但这篇小说中的语言描写,我认为部分情节还是有可细化之处的。比如说,在第二个章节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小伙子从人群里走出来,径直走到老头跟前。我认为,改两个字,或许会更好一些,可能更贴近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将第一个“走”改成“挤”,将第二个“走”改成“跑”。这样一来,我们就能看出来围在老头周围的人是很多的,才要挤出来,要知道在国内爱看热闹的人是非常多的,甚至比去博物馆参观的观众还要多得多;再说第二个字,跑过去,足以证实小伙子心中的着急,这就和救人的迫切心理相对应了,生活中没有出现救人的时候还是慢腾腾地走过去的现象。或许,黄河岸边老师用了两个“走”字,是有原因的,也是出于他的深思熟虑之后才那么设置的。那么,我的建议供黄河岸边老师参考,不当之处,望见谅。
可以这么说,人性的迷失,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是现阶段整个社会的共性问题,那是在社会的发展中逐渐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令人不得不深思的问题,还是必须要尽快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确是个难题。但不管怎么说,任何问题的形成都有其形成的根源。发现了问题,没有多么的可怕,可怕的是回避、不彻底解决问题。病有病根,那些问题,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再想个万全之策,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要是一个劲地拖延,问题只会越来越难解决,发展到最后,成为危害社会团结的大毒瘤。就人性的迷失而言,找到病根,也没有多么的难。人性之所以会迷失,归根结底还是欲望所致。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加之时代的变迁是闪电般的快,部分人也就有了歪心思,他们的心也就慢慢迷失了。渐渐地,那样的人也就多了,越来越多了。
常言道:“心术不正之人,切不可深交。”迷失了本性的人,追查到根源,不难发现,其实是心术不正所致。只要心正,肯定不会出现“迷失了自我”的现象。到此,在这篇小说中映射到的问题,也就很好解决了。很简单,用一句话可以阐述:初心不变,方得始终。
原文链接:http://www.vsread.com/article-884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