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马家大小姐(散文)
王奶奶姓马,今年八十九岁,因为丈夫姓王,所以邻居按照传统,都叫她王老太太。一来二去的,没有人再关注她具体姓什么。我也是在不久前王奶奶生病住院才知道她原来姓马,而且是一个有着极不平凡的传奇式老者。
王奶奶的娘家是一个大家族,父辈兄弟八个,她爸爸排行老四,王奶奶在同辈中也是排行老四,所以,家里家外都叫她四姑娘。由于家中男孩颇多,再加上王奶奶从小聪明伶俐,颇受长辈宠爱。
当年,王奶奶娘家曾开过私塾,只有男孩子去读书,女孩子则没有读书识字的权利。王奶奶就悄悄地在窗外偷听,偶尔会情不自禁地在窗外回答先生的提问,先生看她聪明好学,坚持要她去读私塾,于是,王奶奶就成了村里唯一识字的女孩。过去,女孩子是不取名字的,家族中从上到下,都喊她大小姐,而村里的人喊她“马家大小姐”。
这个“马家大小姐”由于识字有文化,所以思想和眼界自然和普通的农村孩子不同。她少年时期,正是抗日战争时期,所以她和村里的男孩子一起,报名参加过儿童团,她和其他的儿童团员一起,站岗放哨,传送情报。由于“马家大小姐”聪明机智,又识文断字,一些重要的情报通常都交给她传送到根据地。
马家妈妈身体不好,很小的时候,“马家大小姐”就会做针线活儿。每次送情报,她不是把情报缝进衣服的夹层,就是塞进鞋帮里,然后,背上背篓,机智地绕过日本鬼子的炮楼,翻过一道山梁,顺利地把情报送出,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就这样,“马家大小姐”成了当地村子和太行山地区百花山抗日根据地响当当的人物,带着这份荣耀和“马家大小姐”的名字度过了她的儿童、少年时代。
后来,“马家大小姐”长大了,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按照“那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习俗,年轻漂亮的“马家大小姐”嫁给了王家后生,这个后生是百花山抗日根据地的物资管理员。从此,“马家大小姐”变成了王马氏。带着这个名字,跟着丈夫转战南北,“马家大小姐”的名字随着时间和地点的迁移,慢慢地淡漠了。
解放后,她和丈夫岁随队伍来到了新中国的首都,在北京西南的房山县落了脚,安家置业。丈夫转业在政府部门安排了工作,每天忙得昏头黑地,“马家大小姐”当时也参加了工作,可是一家老小需要她照顾,为了照顾四个孩子,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她索性辞去工作,在家全心地相夫教子,再没有出去工作,连组织关系也没有了。
文革期间,由于丈夫曾经在抗日丈夫在抗日战争时期因筹措物资,经常和地方上的地主、保长来往过密,被造反派定为汉奸的余孽,住牛棚,挂牌游街,被批斗。因不堪屈辱,产生了轻生的念头。王奶奶这时做了一个果断的决定,她带着丈夫、和四个孩子,回到了百花山,找到村里曾经的“战友”,在大山里安家落户,直到十二届三中全会后,丈夫落实政策,又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她又跟随丈夫迁回了县城,依然是个家庭主妇。
后来“马家大小姐”从王大姐,变成王阿姨,再后来,就变成了现在的王奶奶,周围的人只知道她是一个随和、善良的老太太,没有人关注这个老太太姓字名谁。
年轻的时候,“马家大小姐”经常给她的儿女们讲她的故事,后来,孩子们都大了,由于时间和琐碎的家务,把一个个性鲜明的“大小姐”打磨成了纯粹的家庭主妇,偶然哼几句《沂蒙小调》等革命歌曲,会让她想起埋藏在心里尘封的故事。当有了孙辈后,儿女们要她给孩子们讲她过去的故事,她却笑着摇摇头:“唉!不讲啦,不讲啦,那么久的事,记不清了。”说完,又去忙手中的家务。
大约在七十年代末,王奶奶的两个侄子从老家来看他们的小姑姑,看到小姑姑的现实状况,强烈要求这个小姑姑把她的历史写成文字材料,帮她找回在组织关系和应该享受的待遇,因为两个侄子的年龄都比这个小姑姑大,所以,对这个小姑姑的历史知道得一清二楚,他们不甘心曾经声名显赫,功劳卓著的“马家大小姐”这么沦落成一个家庭主妇,他们联系了当地组干部门的一名姓顾的干部,他是曾经和小姑姑一起工作的最后一个人,他可以证明“马家大小姐”的过去经历。可是,王奶奶说:“算了,别再麻烦别人了,你们的姑父工作挺好,工资也不低,孩子也大了,就不要给组织和国家添麻烦了。”两个侄子看到小姑姑这样,完全不是他们记忆中的“马大小姐”了,堵着气,连饭都没吃就走了。
大约在过了十年,王奶奶的两个侄子,一个调到省办公厅任职,一个在省公安局工作,又联系她们的小姑姑,希望能帮她回复组织关系,补偿小姑姑该有的待遇,却又被这个小姑姑给拒绝了:“你们就别再为我的事操心了,我现在日子过得挺好的,你们的姑父离休了,退休金很高,待遇很好了,弟弟妹妹们的工作、家庭都挺好的,就别再给组织和国家添乱了。再说了,比起那些走了的人,我真的知足了。”这件事就这么被王奶奶给回绝了,她仍然是没有组织关系、退休金,整天收拾家务、洗衣做饭,始终叫王马氏的老太太,甚至没有人知道她具体姓什么。大约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地的民政部门在整理过去的档案资料时,发现了一份叫“马家大小姐”的档案材料,寻根溯源,几经周折,才找到了王奶奶,经过核实,才恢复了老人家的组织关系和工龄等待遇,而王奶奶却早已到了退休的年龄。
岁月就在王奶奶忙碌家务、照看孙辈的琐碎中悄无声息地流逝,满头白发和深邃的皱纹见证着她的辛劳与平凡。耄耋之年,儿孙满堂,王奶奶觉得眼下的天伦之乐是她一生最大的成就,经常会为此情不自禁的笑出声。
毕竟岁月不饶人,渐渐地,王奶奶发现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记忆力严重减退,一向性格独立的她努力坚持生活自理,在儿女面前,总是笑呵呵地忙东忙西,从不透露一点身体不适的信息,直到最近,被疾病彻底击垮了。
王奶奶这一病很严重,神智恍惚,意识几乎丧失殆尽,孩子们在床边叫她,和她说话,她的眼睛紧闭着,完全没有回应。儿女们看到妈妈病成这样,急的束手无策。医生建议让王奶奶的儿女多和她说话,将一些对她来说特别重要的事情,特别关注的人等讲给她听,这样刺激她大脑深层的记忆,也许可以慢慢地恢复意识。儿女们按照医生的嘱咐去做,可是王奶奶仍然静静地躺着,没有丝毫反应。
那天晚上,王奶奶的女儿为她擦洗完身子,边换衣服边和她说话:“呦,瞧马家大小姐,出落得多漂亮呀!”奇迹就这样出现了,王奶奶紧闭多日的眼睛居然睁开了,而且闪过一丝亮光,嘴角抽动着,像是在微笑。于是,女儿开始尝试着喊她“马家大小姐”,每喊一声,她都会回应。女儿握着她的手,给她讲小时候她讲给她们的关于儿童团的故事,王奶奶听着听着,居然笑出声来。
在儿女们“马家大小姐”的反复呼唤和轻声慢语的讲述中,王奶奶的意识慢慢的得以恢复,虽然还会分不清儿女的大小,记不住眼前发生的事情,但是,儿童团员的身份和“马家大小姐”的名字,让她坚强地和病魔抗争着,在生命的路途中艰难地行进,虽然举步维艰,却让儿女们看到她灵魂深处的坚强。
这就是王奶奶的故事。她姓马,叫王马氏,曾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叫“马家大小姐”,还有一个让她自豪一生的身份:儿童团优秀的通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