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人赏江山文】用精巧的故事演绎人性美(柳岸) ——赏析菁茵绝品微小说《采访院长》
一、剪切生活中最美的瞬间成为永恒
柳岸花明社团作者菁茵投稿《采访院长》,我打开编辑,眼前一亮,脑中唤出了我关于微小说的一些经典概念。
小小说是什么?是“特写镜头”,是用镜头“勾勒出人物的风采及精神世界”的“高度凝练”的艺术。(矛盾《一鸣惊人的小小说》)是“一沙一世界”的“样本”,是“顶峰之上的顶峰”,是捕捉现实生活中最美闪光点的快枪手,是要快捷传达符合时代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传球术”。无论怎么玄妙,微小说的镜头必须是对准美点来闪光留影的,如果不能通过微小说的阅读让读者感受美的有力撞击,那就不能是好的微小说。
菁茵的两篇微小说,聚焦美点,求解美的真相,含蓄而深邃,足以让我们为简约文字里深藏的美感而沉醉,而击案叫好,作者的微小说堪称是“美的聚光镜”。
菁茵创作的《采访院长》(外一篇)摄我眼球,美点闪亮,鲜明而炫目。能够以这么精巧的故事将潜藏在生活里的美放大于我们面前,其功力并非一般。托尔斯泰说过:“小小说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南开大学张光芒教授说:“写微小说最能显露写作功底。”也就是说,作家没有力透纸背的审美眼力,没有干练地提取生活精华的文笔,都是难以驾驭的。我放下马上编辑的想法,打开QQ空间,联系了菁茵作者,我想知道这些故事是从哪里得来的。
《采访院长》里的“韦大爷”的原型原来就是作者的父亲。父亲患有轻微的阿尔茨海默病,这种病征在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发病者称老年性痴呆。作者的父亲很想念在养老院的老友(也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不顾儿女阻拦,也去了养老院。作者经常去养老院看望父亲,也接触了父亲的好友,曾经遇到了与这篇微小说情节类似的尴尬事,老人硬说自己就是院长,侃侃而谈社会养老的意义,后来作者得知老人的儿子几年前因车祸去世,脑子受到严重刺激,总以为儿子没有死。精神失常与惦念亲情之间并未隔断,反而愈加执着,其声音如箭穿心,其画面裂心泣血,一股太虚幻的亲情力量还是给了养老的病人以莫大的兴奋与喜悦,尤其是老人满脸的暖意,仿佛惠风扑面,灿阳悬顶,那是任何疾病都不能抹去的神色,甚至令死亡都无奈。
《投诉一条狗》里的陈阿姨就是作者所居楼上的邻居,因经常想儿子患上了失眠症,而自己对门的李老太是从农村迁来的住户,住在儿子买下的单元,家中还养着一条从农村老家带来的狗,狗声扰民不安,而作者自己的儿子也正准备高考,也难以忍受狗害,陈阿姨便怂恿作者电话投诉那条狗,谁知李老太的儿子因为官贪腐而被拘,于是陈阿姨更加不安,以为是因为自己怂恿投诉而让李老太失去了儿子。陈阿姨一连几天彻夜失眠了,告诉作者,好像自己是一个可恶的告密者,眼前有一个十字架,在风中左摇右晃,随时可能倒伏,砸向自己的头,夜间的噩梦里有人拿了脏兮兮的破布塞进嘴里,没有想到多嘴多舌会是这样的恶果。
我们现在读到的微小说,是在情节上做了悬念处理,更具有戏剧性和舞台表演特点,把人物身上美的要素做了艺术的包装加工,不写一个“美德”字眼,却在读完故事之后,人物完全笼罩在道德的光芒里。尤其是剪切了那些与表现人物无关的事实,删繁就简,凸显了一瞬间的看点,捕获了人物的最精彩的精神世界,这是一种智慧,是通过艺术加工留住美的永恒的智慧。
微小说《采访院长》生动而深刻地告诉我们,亲情,无论精神失常,或者是正常,都是人们生活的支柱和渴望,精神可以失常,但亲情却正常,在这样相反甚至矛盾的世界,都无法剔除一个人生命里的需要,意蕴深邃入髓,美德透彻切骨。这是所谓的名言警句无法表述的亲情箴言。
微小说《投诉一条狗》看似波澜不惊,却蕴含深意。可以对妨碍我们生活的不良现象表达厌恶,当这种厌恶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哪怕不是因自己的厌恶而引起,一个心怀善良美德的人都会感到心慌的,这就是人性向善之美。这种美德已经超越了一个老年人惦念儿子排解干扰打破孤独的一般层面的诉求,而是直接触及人的内心,其社会意义非同一般。我想,就是再怎么先进的CT造影技术都不能看得清的东西,只有微小说才可以表现再现。
有人评价微小说,引用了郑板桥的一句诗:“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以为完全可以解释菁茵微小说的特点。大千世界,纷纭繁杂,美丑相间,有时候人们渴求的美并非如巍峨高峰,而是处于冰山一角,不经意就从眼皮底下流走,甚至是漠视,微小说就是要以精锐的视觉,剪切生活里的“一枝一叶”,在细瘦的枝条上缀上美的音符,在每片生动的绿叶上画出美的符号。告诉人们,我们的生活里不乏美。微小说又叫“掌篇小说”,在手掌大小的纸上作画,在今天这个时代,在二寸屏幕上闪现,快捷直接,而又耐人寻味,这才是微小说本来的使命。本篇微小说的作者正是截取了一位老年人的精神芯片里的信息,展现了人永远不能放弃的亲情力量,将永恒的本色感情注入其中;在一颗烦躁的心瓣上,发现了最红的血液的奔流,记下热血沸腾的一刻。人性的光辉从不放弃闪光的瞬间,美善的种子就是在瘠薄的土壤里也会发芽。
二、精彩的故事里蕴含着美的合理性
一个精彩故事让我们往往忽略了它的内在逻辑性是否严谨,当我们认定所表现的美是合理的,我们才会肯定故事的精彩。我们不能说凡是合理的都是美,但凡是美确是都是合理的。正如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加登所言,“美是感性的情节完善”,也是“理性的升华”。我们所赏析的这两篇微小说,只要将其逻辑内核扒出来看,就会发现,作者所表达的美是一种完美的呈现,我们甚至惊叹,情节上并没有刀光剑影,怎么一样可以惊心动魄,因为表现的美具有合理性,同时也是翻转了人们很普通的认识。
《采访院长》里的人物韦大爷,是一个精神患者,可能他对任何事物都已经难以做出准确的思考和判断了,可他唯有对儿子的记忆最清晰,表现也特别正常,听到真正的院长呼喊他为“老爸”时,他“如获至宝,脸上笑开了花。见到高个子,他满脸幸福,瞬间安静下来”。一个因儿子乘坐的飞机失事而精神分裂的人,表面上看老人的表现是幻觉的,但有着治病机理的合理性的印证。心理学家认为,从一般心理障碍到严重精神疾患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只要分裂的程度还在可控状态下,人物在某些时候可以表现为短时的正常。韦大爷错认儿子,看似荒唐,其实,是正常精神状态。西方医学之圣希波克拉底说过:“语言、药物、手术刀是医生的三大法宝,其中语言的力量远远超过了三分之一。”当院长呼喊他“老爸”,马上就唤起亲情的力量,因此至亲至爱往往可以创造奇迹,甚至让病人恢复精神良好的状态。精神病人首先是人,根据医学实践看,只有用亲情大爱才可以降服病人身上的病魔。而且,病人对尊重十分敏感,而对惩罚不敏感,负面的只能加重病情。温暖是唤醒的“引线”,可以在瞬间点燃病人的正常能量,因此故事里的韦大爷可以在采访的时候井井有条地回答采访者的问话。作者不一定要懂得医学常识,但必须会捕捉镜头,因为这种真实的表现就是生活的常识。
精神病人的温暖和回忆是依赖于幻觉的,幻觉的正常,更让我们对人物痴恋亲情感到震惊,这就是非正常与正常之间的交汇,在没有任何功利面前,人的表现不能虚假,我们据此就不能怀疑这个故事情节的真实性。可以说,亲情是填充精神分裂之谷的最好药物。作品的深刻意义也在于此:亲情可以喝退任何难以治愈的疾病。这个主题是超越任何表象美的最大看点。
《投诉一条狗》则是充分挖掘出人性美的范例。当一个善良的人,因为自己的不慎,或者考虑不周,而使别人受到牵连,最起码,他的心是不安的,甚至有剧烈的撕痛感。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很多人有“过度内疚”症,经常觉得自己“对不起”别人,过度地反思自己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并长期地过度地为此感到内疚、自责。比如恋人在分手多年后还常常想着,“如果不是我曾经伤害了他,他现在一定过得更好吧”。内疚感,对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有着积极作用。内疚感使得我们在企图伤害、欺瞒或背叛他人的时刻有了顾虑与不安,让我们中止了这些行为;如果它们已经发生了,那么来自内疚感的折磨也会影响我们心境。比起受害者的无力、虚弱,施害者是一个更有力量感的角色,他的力量感就是良心的自我谴责。
他们过度地认为别人的痛苦是由自己带来的,而事实上,他们可能对别人的影响并没有那么深刻。过度内疚往往会使人陷入自我否定的情绪而难以自拔。无论怎么说,这种内疚常常来自对自己行为的无法预判,但内心的善良,或者说太在意,是造成痛苦情绪的原因。小说里的陈阿姨本想维权,可突然出现的对方儿子被拘也与维权联系起来了,于是,她的行为没有使生活恢复原状,狗依旧“汪汪”地叫,平衡还是被打破,我们所看到的是善良不能得到承认的苦恼。这篇微小说在善良与恶果之间做了深掘,让我们为陈阿姨的痛苦做了人性上的深刻思考,从而发现其中蕴含的人性美。在阅读时,我们甚至会产生安慰陈阿姨的愿望,这就是微小说的亲切感,正如马克思所言:“凡是合乎人性的东西,我都觉得亲切。”
美的力量远大于思想的力量。所以我们在阅读小说的时候,往往感觉自己根本无需思考,就被其中人物身上表现的美征服,这也是具有合理性的美的特质,无需你是否想接受,美存在于文章里。
三、微小说是用美的眼光发现世界的美
正如一个西瓜,微小说是用犀利的刀切分西瓜,露出内部的红瓤。世界是精彩的,而精彩不仅在于其大,也不仅在于它把时光拉得无限长,而且,某个瞬间,哪怕是前一秒发生的事件,一个点,一个画面,一个镜头,这些对世界而言或许毫无意义,也不会留下痕迹。但微小说是不会放过这些的。对当下而言,人的眼光似乎非常挑剔,总是要把世界的精彩确定为眼前的这一点,于是微小说就以其独有的闪光灯效果去及时捕捉并放大这些稍纵即逝的精美镜头。菁茵的两篇微小说就是这样,适时地抓住了两三分钟采访的画面,将韦大爷惦念亲情的美的瞬间画面精细地描摹出来。采访,只是形式,采访的人物本身毫无意义,只有人物身上迸发出来的美,才是微小说表现的焦点。微小说里的陈阿姨如何投诉,怎么难眠,都不是作者同情的看点,陈阿姨“忽然很渴望有一丝动静,能打破这份沉默”,才是人物最亮堂的心理表白,是精彩看点,是美的极致。“要是能听到一两声狗叫就好了”,只此一句,便将前文的投诉一笔勾销,也就完成了对人物内心的善良美的塑造。
根据微小说创作实践看,当然也包括我们所剖析的菁茵的微小说,其人物形象,必须在一瞬间如最亮眼的一朵星星,哪怕是一颗一闪即灭的流星,必须让其光芒一下子刺破读者思想感情的天空,来不及抓取,来不及犹豫,这样的效果才是微小说的艺术力量所在。
正如一部戏剧,我们常常记住的是那段令人震惊,或让人兴奋,或使人沮丧的高潮,而对于戏剧的铺垫毫不关心,微小说就是专为撷取故事里最美的浪花而存在的。作者菁茵,深谙微小说写作特点,抓住了人物无论什么年龄都在乎亲情的美点,抓住了人物因自认为会给人带来伤害的善意,将人的最美感情推向巅峰,完成了一个写作人的历史责任。
当然,我们不能回避微小说可能也要暴露丑的一面。世事纷繁,有时就像一片乌云密布,微小说也不能失去作用,要如一道闪电,撕破乌云,或者让人觉得这是耀眼的一道光芒,是希望之光;或者是透过乌云借着闪电,发现乌云里面深藏的美妙;或者作者要面对乌云发出一个扣人心弦的问号,这个问号是带着美的光芒的,也要点亮美的灯盏。有时,我们发现很多情况下,作者叙述的故事是哀伤的,即使是这样,也要在故事的身上刻画一道心理的刀痕,表达追求完美的希望。我们读菁茵这两篇微小说,除了可以感受美的撞击,当然也有一些痛感在故事里。韦大爷说:“漫漫长夜的孤独,最怕的就是孤独啊。”这是个社会问题,不能回避。老人想儿子,“紧紧抓住我的胳膊,眼眶蓄满泪水”,谁能够擦去他的泪水?但这些只能算是副产品,给我们的社会做一次追问,很多问题,我们无能为力,但并非是消极的,微小说提出这样的问题,也是伸出一把美的柳叶刀。陈阿姨被家养的狗扰得不能安寝,事情并未解决,陈阿姨同样面临着老年独处的寂寞,孤独感令人恐惧,她只能以炫耀来缓解,这些问题我们还是不能有效克服,但起码给我们展现出来,这也是小说的基本功能,是向美的开始。无论怎样,微小说给人的一道光必须是充满美的闪光。
人类所有的起于善良的美德,表达美的伦常,都是微小说极力表现和强化的东西,如果漠视这些,就不是好的微小说了。比如死亡,有恐惧,但也是依恋生命的美;有时写死亡是快乐的,因为不可逆转就希望走向极乐,这是美得无奈,但所表现的人生价值观还是美的,因为坚定不惧,也是美的内涵。
小文得绝实乃意外,唯愿勤能补拙。感谢江山老师们的鼓励与鞭策,我会继续努力,在江山勤劳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