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我和我的学生(散文·家园)
新学期开始了,由于年龄和身体的原因,我勉强承担了七年级几个班地理课的教学任务。记得,那天刚走进教室,就有几个学生大声嚷嚷,我无奈地站在讲台上,扫视着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顷刻间,我的眼球像被磁铁吸住一样:教室最后的角落里,有几个学生,歪歪扭扭地坐在那里,手舞足蹈地说着、笑着;中有一人还在一边吃着东西,一边笑嘻嘻地大声喧哗……如此狂妄的举动,让我目不忍睹。心底的怒气不觉升腾,煞时我变了脸,高喊一声:“上课”。在声色严厉的背景下一切嘈杂戛然而止。接下来我一忍再忍,竭力把一时想说的难听话,从嗓门咽了下去。然后慢慢梳理思绪,在怒气冲天中,舒散自己的神情,用最低的声音询问其原因。班长站起来瞅了瞅说:老师,刚开学,大家从几个小学聚到一起,特别激动,所以有人就憋不住了;文艺委员也站了起来,低着头地说:老师,我领唱了歌,没有几个人会唱,所以就慢慢地停下了;体育委员,晃了晃脑袋,微笑着说:老师,当大家看到进来一个老者来给我们上课时,有的人就开始嘀咕,也许心里有点不满意和失望吧!
听了同学们的直言不讳,我开始反思:是呀!我站在这三尺讲台上三十多年了,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变成一个半老徐娘。从一个张口滔滔不绝的语文老师变成了“小科”老师。是岁月改变了我的容颜,老化了我的双眼,还滞后了我的大脑……待我冷静下来,我重新审视教室,看着一双双渴求的目光,我似乎觉得自己愧对学生,这么鲜活的生命,我这老朽怎么能胜任啊!我可以没有形象的魅力,但不能没有了知识的魅力啊!我要用我的余热唤醒懵懂中成长的幼苗。我得先让我的学生在心灵上不排斥接受我,这样,我才能在这个教室里传道受业啊。于是,那节课,我不再迫不及待地去实施新课内容,而是先对他们进行一次正确的人生观的教育。我用奔放的热情,先苦口婆心地給他们讲了五个小故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孟母三迁;再因势利导对同学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油灯只有不断地拨才会明亮,学生们从我的诉说中有了启发,心里豁然开朗,精神上得到了满足,思想上也有了收获。看来,要想赢得学生的敬重,必须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们的课堂才有效果。
教师的职业就是传道受业解惑。我曾多次为自己的地理知识不专业而困惑。为了能让自己的课堂得到学生的认可,我天天行走就把课本带在身上,一有时间就不住地看书,查资料,搜百度,所有的教辅资料我都一一亲做;多少次还请教地理专业知识强的老师讲解,争取把课本知识变为己有。因为我明白:要想让学生有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盆水;要想让学生一盆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甚至一缸水。这样课堂上才会游刃有余。
七年级教材是世界地理,对于一个十二三岁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第一课的内容就是《地球和地球仪》。那节课,我手里拿了一个地球仪,心里却十分沉重,我不知道我的学生能听懂吗?任务能完成吗?走进教室后,我让同学们迅速地浏览课本内容,然后提出问题:我今天带来的东西叫什么?它是什么形状,有哪些特点?带着这些问题,同桌之间先展开讨论,然后各组代表发言,我则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对发言的学生从多方面进行评价,然后进行精准的小结。最后,我再次拿起地球仪,让大家再仔细观察这个不规则的球体,再重温一下本节课的地理知识。在此基础上,我作了一首小诗《地球仪》,与同学们共勉。
学生们读着我的小诗,反复咀嚼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我也从中收获了成功后的喜悦。就这样经过几节课的切磋交流,大家对我的课不再持不冷不热的态度,反而有些亲近了,似乎都在努力完成我布置的作业和背书任务。课后见面中的一次次热情洋溢的“老师好”,也成了我刻苦钻研教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工作动力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多次的测试中,大多同学都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一棵幼苗需要精心培养,一棵残苗更需要付出更大的心血。秋季开学时正是夏的尾声,一早一晚的气温多变无常。家长们都会“武装整齐”地把孩子送到学校,铺好床,买好饭票和脸盆、毛巾、零食等才放心地离开。
那是一个下午的第三节课,我拿好课本,带上教具,兴致勃勃地来到教室上课。由于教室里学生像栽蒜瓣一样密密麻麻地围着,我只好在那个三尺讲台上“主角”表演,无法巡回学生之中。当我讲完了课,慢慢“深入”学生之中,竟然发现有好几个学生没有记下课堂笔记。我的心刹时又凉了半截。因为地理课不像其它的文字课,教材里文字解说太有限了,后面活动题都是师生共同参与,集体探讨出来的结果,没有笔记就意味着没有答案。心急如焚的我,一时脸上又露出了不满的神色。一一询问其原因,一个胖乎乎、肥耳大脑的学生说:老师,我在小学就不会做作业,有很多字不认识,家里人也没指望我学多少,我爷爷让我好好呆这里不学坏就行了。另一个浓眉大眼,衣着时尚的帅男孩却说:老师,我是从广州转回来的,我父母都在那里打工,我成绩跟不上,经常挨批评,只好回来了。倒是更有一个令我注目:他两手抱着臂膀,脸色微黄,穿着一套迷彩服那样的短裤,脚上踢踏一双塑料拖板,胳膊上、腿上到处涂抹得脏兮兮的,萎缩在桌子旁边,似乎有些哆嗦的样子。坐在前面的一个同学用手指着告诉我:老师,他冷,他爷爷没有来给他送厚衣服。瞅着他那瑟瑟发抖的样子,我心生怜悯,马上号召学生借给他衣服穿。上完了课,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我不知道自己那天为什么不再用老师的口气说话,而是用一个普通家长口气说话:“娃儿,你叫啥?家里还有什么人?”他瞟了我一眼,不肯回答我问题,一个劲儿地用自己的牙齿紧紧咬住下嘴唇,低着头,两手不住地相互掐着,不敢抬头看我。我知道他对我不信任,我急忙搬来一把椅子,拉他坐下,他这时才泪眼婆娑,嘴唇微微抽动,带着哭调慢慢地说:“老师,我叫王晋强,家里还有爷爷和妹妹,我不想上学了,我想爷爷,也想妹妹。”“嗯,娃儿,别哭,慢慢说”,我寻根问底道:“那你爸爸妈妈呢?”他抬头看了看我,继续喃喃地说:“爸爸在远处打工,过年才回来,妈妈几年没有回来了”。又是一个缺温少暖的孩子。我莫名地心生怒火,心里嘀咕着:世上竟有这么不负责任的女人,只管生不管养,算得上母亲吗?真是无法可想。看着眼前如流浪般的孩子,我焦虑地说:“娃儿,你还小,你现在任务就是学习,不管成绩好坏,你得跟上班级队伍,有点文化知识将来走出去用得上,也许你将来的饭碗全指望今天的学习呢!路长着,你一定要尽力啊!我给你爷爷打电话,让他给你送东西好吗?”听了我的话,他微微地点点头,露出了悦色。
第二天上午,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开着一辆破麻木来到了学校,送来了一些衣物,又找我表示谢意。看他饱经沧桑的样子,感觉到他的不易。站在办公室门前,他十分羞涩地税:“老师,不好意思,给你添麻烦了。家里还有个孙女太小,我走不开,谢谢你的关心!”“你们家里没有其他人吗?”我疑惑地问道。他略有思索地说:“小孩无娘,提起来话长。前几年老伴得了癌症,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去年还是走了。儿子长期在外打工,儿媳妇不愿过穷日子离家走了,撇下两个不懂事的小孩由我一个照看。”老人边说边叹气似乎有诉不完苦。接着,那老头央求我说“老师,孩子小,不懂规矩,有啥不对的地方,你尽管打就是了,我不会怪罪你的”。说完,他匆匆地下楼离开了。看着老人远去的背影,我心里一阵酸楚。唉!每一个不幸的家庭都有共性问题,这样家庭的孩子最缺失的就是亲人的温暖啊!
自上次的谈话后,王晋强的学习态度有了变化:由从不做作业,开始慢慢写作业了;由上课不知道听讲,慢慢开始记一部分笔记了。能做到这样,对于一个双差生算是尽力了。可是,缺失父母爱的学生干什么事情总是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没过多长时间,我去上课,他坐在位置上摇摇晃晃地说话,桌子上光光的。我着急地问他:“你的书呢?”他低下头小声地说:“不晓得谁拿了。”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可是想到他家庭的特殊性,我只好安慰他,然后把我的教本给了他。他受宠若惊似的高兴起来,又主动完成我的作业了。
教育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像王晋强似的孩子,班上何止他一人呢?可是,既然做了他们的老师,就没有理由不去关爱。他们的家长们在外面拼命地挣钱,不就是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吗?我们有责任教他们学习知识,更有责任教会他们怎么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认为在我们的农村教育中,应该遵循: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这才是我们农村义务教育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啊!
为了给社会、学校、家长一个满意的交代,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恪守“三心”即“耐心、爱心、恒心”。对那些经常不做作业,上课不听讲,不记笔记又爱说话,下课疯打,一天到晚嘴里东西不断的学生们,我制定了强硬的措施,专门造册,跟踪监管。首先落实每节课的笔记和作业。地理课量每周各班两节正课一节自习辅导,这样就有两次笔记和作业,还有一次就是晚自习的背书任务。落实记载都是专本专用,详细登记。每周我利用课余时间一一清查落实。遇到顽固不化的学生,就另开“小灶”,不认识的字我教,不懂的问题我重新讲。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些差生几乎都能勉强地完成任务了。虽然书写的文字不怎么工整,甚至还有不少“缺胳膊少腿”现象,但是他们没有时间去捣乱了,上课开始张嘴读书了。看到学生的进步,我上课的劲头更足了。他们在每次的期中期末考试中,都能不同程度地取得一些成绩,家长和我都感到欣慰。
教育也许就是这样,你往往不经意间播下的一粒种子,不知道那一会儿,会在哪个时刻,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所以作为现实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每天面对着几十个懵懂的学生,在他们成长的路上,我们扮演着陪伴者和引导者的地位,我们每天都在播洒着各种各样的种子,都在期待花开的时刻。
我虽然接近退休的年龄,但我愿意尽我的绵薄之力,在自己的教学路上播下一粒粒爱的种子,唤醒一个个沉睡的孩子,希望他们能因为喜欢我的教学而喜欢上这门学科,能因为喜欢这门学科而喜欢上学习,能因为喜欢学习而改掉了那么多坏习惯,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去享受学习的快乐!我想,这远远比考卷上那个分数来得有意义,有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