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山旮旯里的启蒙教育(散文)

精品 【流年】山旮旯里的启蒙教育(散文)


作者:舒乐夫子 布衣,167.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596发表时间:2019-06-14 17:04:13


   我魂牵梦绕的家乡就在黄土高坡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所以,时至今日,每当《黄土高坡》这首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唱响时,我依然会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日头从坡上走过,
    照着我的窑洞,
    晒着我的胳膊,
    还有我的牛跟着我……”
    歌曲生动描绘的就是我儿时的生活图景。
    由于家里穷,我八岁才开始接受启蒙教育。
    何谓启蒙?开发蒙昧也。七八岁的孩子,正是童蒙时期,亟待情智开发。此功德绝对大于中高等教育。         
    我的第一个母校,也就是接受启蒙教育的学校,冠名道回沟初级小学。一听校名,道啊沟的,就是个崎岖不平的山旮旯。
    四五十亩大的校园里,正北面静矗着一孔四米宽八米长的大窑洞,做教室。教室南墙两端各有一个三米高的拱形门,中间两个大窗户,采光刚刚好。西北角安卧着一孔三米宽五米长的小窑洞,做老师办公室。老师办公室中间一个拱形门,两端各一个窗户,光线充足。西南角依次是教师厕男生厕女生厕。厕所一律是苫了茅草的顶,茅草上又裹了一层不薄不厚的黄泥巴,黄泥巴由麦荑、黄土和水搅拌而成。一旦狂风大作,免不了“卷我屋上三重茅”之尴尬。东北角一个篮球场。球架是请了山沟里的木匠用柳木仿做的。要说规格精准,自然谈不上,但在这深沟大山里总算是开启了篮球运动之先河。这就是撒目一圈看得明白的校舍。
   还有不足四十张不带抽斗的课桌与配套的木凳。有十个座位的纸浆桌凳。纸浆桌凳是用土块垒起“骨架”,表皮上用浆糊裱糊了三五层旧报纸,粗制而成。实际上是办学经费捉襟见肘导致的无奈之举。有人“发明”了它,美其名曰纸浆桌凳,又在全地区推广。王老师利用暑假前赴“取经”,回来亲力亲为。
   说实话,这玩意就不能当作坐具。尤其大冬天,一旦坐上去,立马感到一大片寒气从屁股上大面积高强度往里瘆。时间稍长,瘆得人腰里背里拔凉拔凉的。
   一位老中医见了,吁了口气,摇着头说:“这东西会把娃瘆出一辈子完不了根的毛病的。”
   后来,王老师使了两个“妙招”,情况便大大好转。一个是凳子面上铺了草帘子,相对瘆得慢一点。一个是同学们轮流坐“庄”,且三几天就倒换,落下病根的危险大大降低。
   那时候的学生没有什么参考资料,更没有习题集模拟试卷,没“减负”但“负”从来没上去。学生书包里就是书本和基本的学习用具,通常放置于桌面或装进书包挂在书桌一端。
   还有一套老师办公桌椅,七八个铁环,十几根跳绳,一个篮球,两个排球。总共就这些扳着指头都能数得清的设施设备。
   校园是超标配的,学生人均大约一亩。无论是课外活动还是其它课余时间,一个个灰头土脑的扎着羊角辫儿的,追逐嬉闹,尽情奔跑,好生快乐!滚铁环的,跳绳的,踢毽子的,掰把子的,摔跤的,掰手腕的,跳“八方”的,捉“鳖”的,弹杏核的,打球的,捉迷藏的,各显其能。
   校园周围十几棵挺拔高大的钻天杨,威武无比,活像一个个守卫国土的勇士。教室后面,两棵古榆,树干粗壮,枝叶如华盖,茂茂密密,青翠碧绿,两孔窑洞掩映其下,倒是独树一帜,蔚为壮观!
   老师只有一位,大名王维成。
   王老师,马相,1942年生人。掐指算来,我步入校门时,他二十二岁,意气奋发,风华正茂。初中毕业,算得上这大山里当时的“大念书人”。因此,让他做初小老师的确是众望所归。
   王老师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老师当得可是相当的严肃。不到一米七的个头,时常穿一身蓝色学生制服。笔直的身段,白皙俊俏的脸庞,炯炯有神的眼睛,却给人不苟言笑的映像。他校长老师一肩挑,教学后勤一起抓。语文算术体育唱歌图画写字手工劳动,所开课程一应俱全,样样教得顶呱呱。三个年级的复式教学连轴转,转得得心应手。
   王老师对于作息时间表烂熟于心。每到一个环节,他必先看一眼办公桌上的闹钟,掐准时间,拿起闹钟旁边的手摇铃,迅即步出办公室。时间紧迫,便在门洞里摇晃几下,时间宽裕,就悠然自得地于办公室门前短距离摇晃两个来回。半个世纪过去了,王老师像个老学究摇晃手摇铃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那个八字步迈得可是舒心极了。
   铃声就是命令。听到铃声的学生立马停止娱乐活动,井然有序地进入教室,端坐于自己的座位上,翻开课本,准备听讲或听候老师安排。
   同时间,王老师麻利地将手摇铃回放于办公桌,拿起教本教案粉笔盒,走向教室。值日生喊“起立!”全体同学起身齐声喊“老师好!”王老师还礼后说:“坐下!”全体同学落座。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一座教室三个年级共用,每个年级的学生通常十来个不等。
   下面就是王老师的重头戏了。他通常会让一个年级的学生拿上电池棒或木棍之类划字工具到院子里去划字。别小瞧电池棒,在那个年代可是小学生划字工具中的极品,受到孩子们普遍青睐。谁有电池棒,说明谁家使用过或正在使用手电筒。手电筒可是当时农村人的奢侈品,普通家庭是绝对没有的。谁拥有了它,谁就似乎已经进入了“上层社会”,别人一定会高看一眼的。
   学生们兴高采烈地拿起书本跑出教室。各自先依次序划出一溜地盘作为自己的领地,然后蹲下去,把书翻到当下要用页码,放到眼前地面,一边划一边向后退,一边又把书本向后挪。划好后,学习委员验收评比。
   另外两个年级,一个留在教室写作业,一个上新课。
   这样,三班倒,四十分钟一节课,每个班上新课的时间最多也就十二三分钟,王老师也整饬得张弛有度,舒缓有序。
   教授语文,有时领读,有时齐读,有时讲解,有时默写。教授算术,解析,板演,测试,提问,灵活运用,娴熟自如。教授唱歌,时而独唱,时而齐唱。王老师从废弃的竹子扫帚中,精心挑选出一根磨剩的笔直竹枝来,做自己的音乐指挥棒。音调高昂时,指挥棒自然上扬,音调低沉时,自然下降,眼睛有时眯缝着,有时圆睁着,演练得有声有色。
   教授体育,按常规,先讲解要领,接着动作示范,最后实际练习。“危险”点的动作,他会叫出两个体格强壮的学生做保护。
   手工劳动课,王老师也上得一丝不苟,井井有条。小剪刀握在他一个大男人手里,似乎是一位剪纸艺术家在精彩剪纸。现在回想起来,其形象历历在目。他握刀正,下刀顺,开片严,行刀匀。插刀时,他用剪刀在剪纸作品适当部位,一刀一刀地插出放射形的图形,或者以插刀走边,对人物的须发、服装,动物的禽羽、兽毛的纹式进行美化,具有浓厚的装饰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得学生们喜爱。
   所以,王老师的手工劳动课远远超出了初小教学大纲的要求,他的作品时不时被学生和附近社员收藏或贴于窗棂。
   王老师的毛笔字也没得说。尤以行楷见长。我清清楚楚记得,他教我们写大楷小楷,总是从如何握笔开始,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地教练,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练。我的毛笔字写得不算好,但就那么点可看的基础,还是王老师启蒙时的功劳。
   王老师上课精神饱满,口齿清楚,抑扬顿挫,清脆悦耳。他在过道里来回走动,其实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他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随地掌控着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们的学情。
   他不仅课上得好,批改作业也是十二分的认真。汉字儿,间架结构,笔画顺序,一笔一画的看,一笔一画的改。算术题,一道一道仔仔细细地阅,仔仔细细地批。写字本算术本发下来,同学们都要数一数对号多少,叉号多少。大楷本发下来,都要数数红圈圈多少。小楷本发下来,就要瞟一眼字儿下面的波浪线长短。更重要的,都要争相传阅王老师给的批语。谁受表扬了,谁挨批评了,大家掌握得一清二楚。
   作业中没问题,王老师会阔阔气气给出一百分。从龙飞凤舞的字迹看,王老师心中收获的喜悦是满满的。问题只是星星点点,王老师会用专业符号标识清楚,该学生一目了然。在做下次作业前先把上次作业错误更正了,再做新作业,这是老常规。如果问题再多一些,王老师就会尽量面批面改。假如问题多于大约三分之一,王老师会忽地站起来,朝着门外大声呼叫该生姓名。声如洪钟,大得吓人。王老师会罚其站,会训其诫。开始,语言或许温和些:“上课时在干什么?思想‘抛锚’了?”不几句就直接粗言粗语上了:“亏你先人的,就这么念书着呢?”尤其是对那些“屡教不改”者,他会“雷霆万钧”的。不过,发过火以后,他又会及时补课。如果错了的同学多,就“集体操练”;少,就“单兵教练”。
   最佩服王老师的右手食指点拨法。这是学生们对王老师教育教学法的戏称,也是生动总结。王老师将其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普遍使用,收到了极好的启智益德效果。
   当学生遇到一道难题时,当学生选择了错误做题思路时,当学生书写汉字间架结构或笔画顺序出了问题时,当学生一个运动动作缺乏力度时,当学生犟脾气上来时,有时也当学生需要老师首肯时,等等,他都会在书本、试卷、作业本或者学生额头上一戳一点,学生往往会心一笑,或恍然大悟,或频频点头,或羞涩一躲。
   王老师还注重寓教于劳动中。
   我们学校属民办公助类学校,政府拨付经费很少。王老师的待遇也低得可怜:生产队记他一个全劳力工分,政府每月发三元补助。
   所以,王老师十分重视勤工俭学。像过冬的生火柴就是师生们七沟八梁一面坡捡来的。牛粪干,驴粪蛋,干树枝,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捡就是一大堆。煤炭取暖是绝对不敢想的。临近冬天,学校便购买一些煤末,拉一些粘性大的红土,腾出校园相对闲置的一角,和成泥浆,或用手工研成煤球,或用泥抹子抹成砖块状,俗称煤块子。晒干后,一排一排垒起来,垒于墙角,草帘子一苫,以备数九寒天时用。
   我们的粉笔也是师生手工捏成。一年半载,王老师总要带领我们到数公里外捡拾一次做粉笔的生石膏去。生石膏捡来后,于露天架起一口铁锅,放入生石膏,加入适量冷水,便生火加热。当达到一定温度时,部分生石膏自然脱水形成熟石膏。熟石膏又加水,搅拌成糊状,凝固到一定程度,师生们就动作起来,把它捏成一根根粗细不大均匀的粉笔。晾干后便可使用了。
   王老师不是孤立的,他们是一个群体,被唤作“民请教师”。共和国成立后,是他们擎起了新中国农村启蒙教育大厦!
   国家没有忘记他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民请教师陆续转正,待遇蹭蹭飙了几十倍。
   现在,王老师已届耄耋之年,过着舒服安逸的退休生活。
   1977年9月,我大学毕业,也当了老师,教高中。上课时,我一节课只上一个班。刚站上三尺讲台,不免有些晕乎。讲了上句忘下句,甚至语无伦次张冠李戴的事都干过。时至今日,我还常常想,王老师简直就是美猴王,他会七十二变啊!真要是把他的教学法总结总结,或许会写成厚厚一沓讲稿甚至一本书。要让研究教学法的学究们讲起来,不讲个十天半月才怪呢。
   在王老师面前,我永远是个“小猴子”,永远向他学习!

共 429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个人的启蒙教育,与原生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有关,更是与第一任班主任关系密切。一个山旮旯里的学校,校舍简陋,几乎没有教学设施。王老师是“民请教师”,即是学校的教师,又是学校的校长。王老师不顾微薄的薪水,在教学上认真负责,灵活运用,对学生要求严格,还因地制宜,带领学生勤工俭学,拾粪,捡树枝,制作粉笔,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道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老师的言传身教,启迪了学生们的心智。在王老师的精心培养下,作者不但考上大学,也做了一名教师。如今,虽然过去了几十年,可每当想起儿时读书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此篇美文,立意厚重,主题鲜明,描写细腻,画面感强,用真实的情感,灵动的笔触,讴歌了王老师的教学艺术与高尚的情操。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616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19-06-14 17:06:30
  欣赏美文,感谢作者的分享!
   问好,遥祝夏安!
五十玫瑰
2 楼        文友:舒乐夫子        2019-06-14 18:43:40
  首先,谢谢主编厚爱!我写的是真实的事儿,热望大家喜欢,欢迎文友批评指正!
3 楼        文友:西鋂铃铂        2019-06-16 15:18:13
  王老师不是孤立的,他们是一个群体,被唤作“民请教师”。共和国成立后,是他们擎起了新中国农村启蒙教育大厦!真没想到这么艰苦。向老师致敬。
江山文学,天下文人的精神家园。
4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9-06-16 21:50:52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回复4 楼        文友:舒乐夫子        2019-06-17 15:46:03
  谢谢厚爱!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