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渔舟】春天的故事(微小说)
一九七九年,有一个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奇迹般地创造了座座城,神化般地举起座座金山。
深圳,在改革开放前,只是一个小小的鱼村,与香港隔海相望,站在南山上,香港尽收眼底。党中央把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全国各行各业的精英,都南下求发展。有从黄土高坡来的泥腿子,也有停职留新的职员,乱轰轰,闹嚷嚷,鱼龙混杂,就是一个试试看的小海洋,会游泳的游到彼岸,开出一片新天地,不会游泳的,淹死在风口浪尖上。
陕西陇南山区,来了一对夫妻,男的叫高根发,女的叫李巧珍,夫妻二人开始在工地上打工,慢慢有了点积蓄。夫妻二人商量,深圳一天天在发展状大,人员流动量大,如果经营一个小面馆,也许比打工強啊!
一拍即合,正好,当时的摊位费也不是很贵。
在夫妻二人的努力下,西北面馆开张了。经营牛肉拉面,兼卖羊肉泡馍,小本生意,赚不了多少大钱,足够日常开销,而且还有节余,他们的小日子过得风声水起了。
夫妻俩先后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望妮,小女儿比姐姐小两岁,取名叫京华。他们起早贪黑把孩子们拉扯大,好不容易熬到日子有了奔头,丈夫在一次车祸中丧生,丢下了孤儿寡母。可,这日子还得继续。
大女儿高望妮,高中没有毕业,就去帮妈妈经营面馆。
小面馆自开张以来,服务的对像主要是过往的司机,工地上打工的农民。
有一对多年跑长途的司机师傅,年纪大一点的四十七八岁,姓吴,大名叫吴登贵,面部有几粒点点,外号吴麻子,为人还算忠厚。小一点的的叫黄惦才。这个黄惦才,点子多,心眼儿活,在江湖上人称小诸葛。老吴师傅大事小事都找黄惦才商量。这两个人多年在高速路上,互相理解,互相帮助,虽然是异姓兄弟,却情同手足。
他们每次从长沙彩色显像管厂,装车跑长途,两个人轮流开车,吃饭喝水,甚至小便也在车上解决。再一路风尘扑扑,拉回深圳公明创维电视机,到厂交货。卸车后,洗洗澡,没事上街溜溜。黄惦才老婆在陕西老家,可吴师傅没有女人,难免有寂寞的时候。
李巧珍的小面馆,就在公明街的西北角。南来北往的司机都要落脚,喝喝水,吃吃面。日子长了,听老板娘口音,又是陕西人,于是吴登贵和黄惦才经常光顾小店。
老吴常年跑长途,留下一儿一女由老伴照管。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前年,老伴突发高血压脑淤血去世了。两个孩子由弟弟吴登全监管,吴师傅一半辛苦钱留给孩子上学,生活。一半留给自己。
他和黄惦才老弟经常光顾面李巧珍的面馆,他们和老板娘又是老乡,亲不亲故乡人,久了,就变得很熟稔了。老吴师傅憨厚,除了吃饭外,反正也没地方消磨光阴。他就帮巧珍洗洗碗,擦擦桌子,可他总是见不到李巧珍的男人。抽机会就问了一声:“唉!大妹子,怎么就你一个人忙碌,我妹夫呢?”
“唉!”李巧珍说,“他呀!早给马克思烧饭啰,那个死鬼,没良心的东西,不管我们娘仨啰!”她回答得不经意,吴登贵却听到了心里。
当晚,老吴就急不可耐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黄惦才。
别看小黄师傅人长得精瘦,他的鬼点子都在心眼里。
当天晚上,两个人辗转难眠。黄惦才三十六计,计计是招,招招是计,如此,如此,这般,这般……给吴师傅出了不少勾引女人的阴招。
从此,两个人经常去小店吃饭,中途黄惦才有意溜走,吴师傅呢,更加殷勤地帮着李巧珍干活。李巧珍这个风韵犹存的女人,正是站起来吸风,坐下来吸土的年纪。吴师傅这么尽心地为她着想,她怎么能不感动呢?她更是想着他的好了。久旱逢干露,心里也想一瓢清流解渴,久而久之,都渴望对方先迈出第一步,但谁也不先说。
深圳的冬天虽说不冷,如果下起小雨,再加上点海风一吹,也是凉飕飕的。
这一次,惦才和吴师傅要了几盘小菜,一瓶安微亳州市生产的古井老酒。喝着,喝着,天气就黑了下来。黄惦才又耍了一个小滑头,偷偷溜了。赶巧了,那天小面馆也没客人。夜深了,女儿们都回房间睡下了。
吴登贵一个人喝着闷酒,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桌子边睡着了。感觉有人在晃他,“老吴啊,外面冷,去里屋沙发将就一下吧!”老吴被人搀扶着,迷迷糊糊地倒在了到沙发上。
睡到半夜,吴登贵感到有点冷,他打了一个激灵,下意识地上了床。
一个干柴,一个烈火,一点就着了。那一夜究竟缠绵多少时辰?天知,地知,只有老板娘知道。终于,生米做成了熟饭,吴登贵师傅更是隔三差五地往李巧珍的小店里跑,他帮着巧珍照顾着小店,也一起关照着巧珍的生活。慢慢地,他把跑长途挣的钱,一半留给上学的孩子,另一半除了烟酒消费,剩下的钱就交给巧珍,过起了名誊上的夫妻生活。他们之间,缺的就是一张纸。
春来夏暑,时光就这样悄然地走了几年。俗话说,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是棵草。前几年,吴登贵的儿子吴远刚没有考上大学,情绪低落。于是,吴登贵带着儿子南下来了深圳,开车跑长途。儿子虽然文化不咋样,但人长得帅,身高一米七五,黑红色的脸膛,五观端正,穿一身印有“创维”字样的工作服,北方汉子,透露出一股黄土地上的阳刚。
小吴和爸爸开始一起光顾小店。这一年,儿子已经二十四岁了。巧珍的女儿望妮,这一年也是二十二岁的大姑娘了。她在妈妈的小店里忙前跑后,很是勤快能干,是妈妈的左膀右臂。
吴登贵和巧珍的关系早就落尽了儿子的眼里,儿子心疼老爸,也是很高兴与爸爸来小店帮忙,吴远刚和望妮接触的机会也就多了。
望妮,高中毕业,长得跟她妈一样,圆脸,齐耳短发,三围突出,该大的地方就大,该小的地方又不大,长得不算十分漂亮,但小姑娘铃牙利齿,谈吐大方,性格带着北方的粗放。两个年轻人经常在一起谈笑风生,一来二往,慢慢地,不知不觉地,火花如夏夜的茧火虫,一闪闪地发亮了。
小吴饭量大,一碗面二十元钱,经常是碗底多两个荷包蛋,或多几片牛羊肉。这一切,早被鬼心眼黄惦才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一个夜色撩人的晚上,黄惦才偷偷告诉吴师傅:“你儿子恋爱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挑明了吧!老吴,你娶她妈,她嫁你儿,老爹娶丈母娘,闺女当儿媳,两根萝卜填两个坑,你小子那来的福啊?你赚了。你赶快去民政局,把结婚证领了,免得夜长梦多。你说是不?”吴师傅一听,良言一句三春暖啊!
他赶紧去找儿子,把惦才的话通通告诉了儿子,儿子使劲地点着头,黑嘿的脸庞都兴奋得成了绛紫色。
这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两对新人在家人们祝福的目光中,走进了深圳公明街道民政局。
民政局的工作人员知道了他们的故事,都纷纷送上了祝福的话语。大家都说,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喜事,这都是改革开放的政策好,让幸福的人在深圳这块试验田里开出幸福的花,结出了丰收的果。
春天在哪里?春天就在改革开放的花园里,就在他们的幸福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