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香】游隋炀帝陵(散文)
来扬州多次,早想游隋炀帝陵,却因种种缘由搁置,恰巧国庆节有空,遂去走走。
炀帝陵位于扬州槐泗镇,下公交车沿冷冷清清的乡间公路前行三、四里,看见一座简朴的黄石牌坊,上书“隋炀帝陵”。
牌坊后是大门,进门到雷塘。雷塘占地不过几亩,四周垂柳依依,柳叶开始泛黄,不少落叶飘零水面。南岸有几簇茂密的竹子,附近水域颜色很深,该是塘水最深处。塘水平静如镜,墨绿看不出深浅,秋风徐来也不起半点涟漪。岸边浅水里,稀稀疏疏散落几条石凳,却不通小径,好破败荒凉。
历史上的雷塘却不是这样,汉初刘邦封侄子刘濞为吴王,定都广陵(扬州)。那时的雷塘是烟波浩渺的湖泊,吴王于此建钓鱼台,曾为江南名胜,有亭台楼榭。沧海桑田,明朝时塘水逐渐干涸,蜷缩成一潭死水。站在横卧雷塘的石拱桥中央北望陵台,台中央有一大门,门两边是金山石双阙门楼,门楼后有一座巨大的石碑,碑后那长满郁郁葱葱草木的高丘,想必就是隋炀帝陵了。
下石桥,到祭台。祭台长三十米,宽六米,高约五尺,为历史遗迹,没有台阶登台,台上野草疯长,十分荒凉。
再前行是神道。神道比较宽阔,中间铺石板,两边铺青砖,干净整洁。神道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青砖铺成的陪道,砖缝间长着野草,路面不少残枝败叶。神道和陪道间的空地上长满了松柏、女贞,林间野草疯长,人迹罕至。
沿神道向北约四十米,到陵台城垣。城垣呈正方形,四边均长六十米,内墙高1.2米,外墙高3.16米,墙基三层金山石垒砌,金山石上砌砖墙,墙头兀脊石压顶。拾阶而上,到达墓前石碑,碑中间刻“隋炀帝陵”,西侧下方刻小字“扬州知府汀州伊秉绶题”,东侧刻小字"大清嘉庆十三年在籍前浙江巡抚阮元建石"。
陵四周是修葺整齐的松柏,陵上长满了树木和杂草,杂草已经开始变黄,树木却仍然郁郁葱葱,密不透风。不知道是因为正在修缮大门,还是觉得不值得凭吊,或是位于乡下的缘由,陵前只有我一人。默默绕陵三匝,长宽步数相同,陵底部应该是边长四十米正方形。看那陵墓雄伟高大,城垣东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个金山石单檐阙楼,东侧和西侧各有一个金山石双阙门楼,分别叫做东华门和西华门,先前看到的南门名朱雀门。北侧无门,密密麻麻种了几层常青树木形成栅栏,和陵墓上的树木交织一起,地面开始不见阳光,变得阴森起来,鸟鸣嘈杂、揪心。
沿西华门下去,过一座木拱桥到西园,园子很大也更荒凉,有杂乱无章的树木,有疯长的野草。园中小路很可能因来的人太少,又长久没修葺,砖石缝里都长了杂草,路边砖石开始散落在荒草间。不过这么荒凉的地方却成了鸟的乐园。
沿路往南回到大门口,门两侧各有一间炀帝事迹展览馆,就进去看看。炀帝名杨广,为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史载:晋王广美姿仪,性敏慧,沉深严重,好学,善属文,敬接朝士,礼极卑曲,由是声明籍甚,冠于诸王。589年,杨坚派杨广任统帅南下平陈(实际指挥者为高颖),班师归来封太尉。因隋朝对江南的政策不当,陈亡后不到两年时间,规模巨大的反隋叛乱在旧陈境内全面爆发。文帝遂派杨广于590年出任扬州总管平定叛乱,后于599年离开扬州入朝。太子杨勇宽厚温和,却因好色,奢侈,有许多妾侍、珍宝,被母亲独孤伽罗厌恶。杨广假装洁身自好,成功当上太子,604年文帝驾崩,杨广却当晚临幸父皇的宣化夫人,并矫诏杀死哥哥杨勇,后杀其全部儿子。
杨广才华卓越,又太想成就千秋伟业,从他的诗词中可以感受到这种雄心壮志,如《饮马长城窟》: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岩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他也确实曾不负众望,执政初期减免赋税,到609年全国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大业之治”。
为了加强对江南控制,方便漕运,杨广下令开凿运河,并在长安到扬州沿河两岸造了四十多所行宫。史载:炀帝出游,在通济渠上的“舳舻相接二百余里,照耀川陆,骑兵翊两岸而行,旌旗蔽野”。巨大的船队在首船出发整整五十天后,最后一条大船才驶出港口。当时,两岸八万多纤夫牵引前进,沿途献食从役者每天都在十几万。佳肴丰盛,“后宫厌饫,多弃埋之。”这种奢靡浪费行为被历代人批评,如唐代刘沧诗:
《经炀帝行宫》
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
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
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
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
杨广不但大造宫殿,又四处征伐,徭役繁重,终于爆发起义。杨广起初残酷镇压义军,不过看到起义风起云涌时,曾经雄心壮志的杨广突然变得脆弱消沉,一心逃难扬州江都。616年七月,杨广从洛阳去江都;次年四月,李密率领瓦岗军围洛阳,并发布檄文,历数杨广十大罪状。617年五月,李渊在晋阳起兵,勾结突厥,于同年十一月攻入长安,拥立杨广孙杨侑为皇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杨广却仍在江都建造大量宫殿,派王世充搜集几千江淮美女充实后宫,享受最后的狂欢。在江都,各地关于造反的奏报不断涌来,他却不愿听,大臣也不敢讲真话,说真话的或被杖责,或被砍头。不过,他是知道自己没有好下场的,曾对着镜子说:“好头颅谁当斫之?”最终,被思乡关中的禁军勒死。
杨广本不该把一副好牌打烂,只要他能稍微体恤百姓,稍稍放慢脚步,能听从谏言就好了。然而,他太刚愎自用,不许“妄议皇上”。607年七月,听信谗言,杨广下诏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高颎、贺若弼,宇文弼等忠臣杀死。616年去江都避难,有进谏阻止者都被处罚或处死,一路逃,一路斩。
其实,中国的老百姓是世上最好的老百姓,要求不高,有条活路就好了。如果杨广能够慢点折腾,实行执政初期的轻徭薄赋,百姓遇到饥荒的时候,能开仓赈济,谁还造反啊?况且,隋朝有这个实力。隋朝曾建立很多大粮仓,储备大量粮食和布帛,直到唐朝贞观年间还没用完。1969年在河南洛阳发现一座隋朝粮仓遗址,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探出259个粮窖,其中一个粮窖还有已经炭化的谷子五十万斤。可是,他太吝啬了,对于子民一粒也舍不得赈济,对反抗者血性镇压。
然而,对于“友邦”却又万分慷慨。为展现富裕,史载:610年元宵节时,杨广于东都洛阳为西域人演奏百戏,夜间灯火照耀同白昼,月底而终。为夸耀国家富强,每年正月当少数民族和外国首领、商人聚集洛阳时,命人在洛阳端门外大街上盛陈百戏散乐,戏场绵亘八里,动用歌伎近三万人,乐声传数十里外。西域商人要到市上交易,杨广就下令盛饰市容、装璜店肆,房檐一律珍货充积。当这些商人从酒店饭馆前经过时,都要请他们用餐,并说:“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值)。”还将市上树木缠以丝织品做装饰。有些胡商说:“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这和一千多年后老佛爷的话:“量中华之物力,结予国之欢心”“宁赠友邦,勿与家奴”多么惊人的巧合!
不过,也能理解杨广,人生苦短,他太想效仿秦皇汉武开拓万里疆域,建千秋伟业,名垂青史!又想及时行乐,享尽人间荣华富贵。因此,短短六年,完成建东都洛阳,挖运河,筑长城,修驰道四大工程,建立起超越秦汉的帝国,又建造宫殿无数,最终身死国灭。其实,作为草民,你万里江山也好,千里江山也罢,倘若无立锥之地,与我何干!万国来朝,宛如盛世;可是,百姓食不果腹,税赋繁重,盛世与我何用?百姓更希望遇到像尧舜禹汤这样的明君,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君不见秦皇汉武造就多少“将军白发征夫泪”!
临死前,杨广也曾悔悟对不起百姓,可是,一切都太晚了。杨广死不足惜,可怜的是乱世丧生的几千万冤魂。隋朝鼎盛时期,据《隋书·地理志》记载:隋大业五年(609)有890万户,四千六百万口,唐高祖武德元年(618)仅余180万户。
杨广死后,草葬江都宫流珠堂,扬州太守陈棱改葬于吴公台下,唐朝平定江南后,于631年以帝礼改葬雷塘,谥炀皇帝。千百年来,留下无数幽古思今的诗篇,如唐朝罗隐的诗:
《炀帝陵》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杨广的姨表哥李渊建立唐朝。几年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逼迫李渊退位,并不顾父亲苦苦哀求,第二天腰斩哥哥和李元吉的十个子女于长安街头,并强纳弟媳杨氏。李世民和杨广太相似了,不过或许是李世民折腾的少,又能从谏如流,以史为鉴,又有杨广留下的大好基础设施,中国进入盛唐。
隋炀帝陵被渐渐遗忘于荒草间。一千多年后的清嘉靖年间,大学士阮元为父亲守丧时住雷塘附近,一天翻《嘉靖维扬志》时发现隋炀帝陵,就四处寻找,发现一座大墓墩,结合历史记载,认为此处为隋炀帝陵,出资修葺。陵园现占地三万平方米。
或许,这不是真正的隋炀帝陵,但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