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人赏江山文】大雪将至欲断魂(暗香文墨) ——读华之绝品散文《大雪将至》有感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这是一句理想意义的承诺,在越来越忙碌的现实社会中,父母可以做到“陪我长大”;但儿女实施“陪你变老”时会因各种原因变得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也倒不是说人心恶了,只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孰轻孰重的称量、比较挣扎,也就无时不在考验着活得越来越累的儿女。流年作者华之的绝品散文《大雪将至》就很好地表现了这一主题。
《大雪将至》是一篇非常沉重的散文。作者把观察的视角锁定在一个得病需要照顾的老年人的晚年凄凉生活上叙述。各个普通的家庭成员之间为了老人的去留,而产生的微妙的情感纠葛和各种矛盾,如此地围绕着一个手无寸铁的弱势老人,而进行的挣扎;这里面没有大是大非,没有正邪,只是无奈,有不解,有爱,有不舍,有落莫。无穷无尽地耐心考验着每个家庭成员,照顾老人不仅需要经济的铺垫,还要有体力上的支撑,更要有日复一日、无微不至的修养。最后,结尾是大雪纷纷扬扬,耄耋之年的老年女人再嫁一农村鳏夫,女儿在雪中目送亲娘出嫁。
这篇散文从主题提炼到人物塑造到叙述语言到行文结构,都非常地有借鉴意义,这是一篇散文体裁,以第一人称叙述,更增添了作品的现实意义,令人深思。
一、真实的存在,真实的表达
大凡抒写父母与子女情感的多以博大高尚的爱为主线,父母爱子,无穷无尽,节衣缩食,百依百顺;而子女长大后照顾老人,则是儿孙绕膝,天伦之乐,或旅游下棋跳舞,颐养天年。总之是一派文明幸福安康的大好环境;可是本文却从赡养寡居的老人这个不算大的事儿上,进行了新的纵向横向的探索。父母年龄大了,体力不若年轻,自然需要儿女照顾的时候了,而此时儿女要么事业刚起步,要么为自己的小儿女琐事缠身无暇顾及,要么自己尚自顾不暇,老大不小的还需要父母哺养,就是社会上流行的一种叫法——啃老族。因此,老人夫妻尚康健还好,若是老伴有病或一方离世,那孤独的老人这时候就成了候鸟,按日子在儿女家里养着。若独子一人,那么赡养老人旁骛责贷,若是儿女姊妹兄弟多了,问题就来了,到底谁最适合养老?
老辈子的人,一般都遵从传统习惯,有儿子的不去闺女家住着,哪怕媳妇不给好脸子,也硬着头皮在儿子家呆着。本散文中老人老伴离世,因早年被一场流言刺激的“外婆”,自那以后患上了抑郁症,时有发作。老人有三个儿女,文中呆得最多的是“我”的母亲家。但是母亲也有诸多无奈不便之处,父亲的冷眼,弟媳的不满,吵着因“外婆”在家住着,非要去娘家住。常期身体劳累精神压迫的母亲,终于病倒;此时,杜娟妈——“外婆”的媒人登场,游说母亲劝“外婆”改嫁的事儿,说她村里有个老年鳏夫,有小院,每月儿女给钱,日子尚不作难。母亲听后羞惭,给“我”大舅打电话,大舅不同意。老年再婚,男的找个老伴仿佛是个喜事,儿女接受得了;若是母亲再嫁,仿佛说不过去,儿女深以为丑,这样,母亲再嫁的事儿就因为大舅的不同意搁浅了。
后来,母亲病,大舅接走外婆,可是很快到小年那天,大舅打过半天电话,让母亲再接回“外婆”,或雇佣护工,或拿钱,全听母亲定夺。原来,患病的老人也是常常以找“小娃”——小舅之名,离家让人费心找寻,家人因此也搞得很不愉快;而且,老人的那个“小娃”,至今是个只知索取的儿子,不尽赡养义务不说,偶尔回来,给老人做样子揉肩搓背的孝顺,还常把老人零碎积攒的钱儿,甚至角毛都不剩地全拿走,就像小时候拖着母亲衣角要糖吃的小孩子似的场景。这还不算,甚至他在险恶的江湖中游走,拉下巨债,还得让两个同胞哥姐凑齐。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因钱的关系也变得说不清道不明的含混。
最后,当“外婆”自大舅家被接回,母亲再一次地尴尬起来;但是,意想不到的是,她试探地对“外婆”打电话,商量她再嫁的事儿,没想到的是,“外婆”答应了。读到这儿,我泪流满面,究竟现实多么残忍,要把古稀之年的老母推出去凄凉嫁人呢?
二、大雪将至,双线表达
文章开头是:“天气预报说,近几日大幅降温,有雪造访。天空阴沉着脸,配合着酝酿表情。”几句话就把大雪欲来阴满天的自然环境说了个清楚;紧接着就是杜娟妈为神智不清的“外婆”的说媒,做女儿的自是不舍,做儿子的也觉得面子上过不去。我总感觉这个神智不太清楚的外婆远嫁乡下,能过上好日子吗?我总担心会不会就像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拐卖的妇女远离家乡,被卖到偏僻贫穷的村庄里给老光棍汉子们当媳妇的悲惨命运;当然对一个老年人,也许没出场的那个乡下老头儿,那个鳏夫儿品质良善,也许会比儿女们伺候老人还要好呢,这也是说不准的事儿。
大雪欲来,天气阴寒。同样,“外婆”人生中的暴风雪也即将登陆,老伴离世后,孤苦伶仃地寄居在女儿家;还要看女婿的脸色,看外甥外甥媳妇的脸色,加之自己有病,一个本来年轻非常要强的女人,老了却是如此悲惨。虽在母亲家也就是老人女儿家住的时间较长,但也是不愉快不从容的。“外公去世后,外婆一直住在母亲这里,快半年了。”仅半年的时间,父亲就“脸色越来越难看,说话字数递减,一直简化到“嗯啊”等单音字,语调低沉。而弟弟也几次暗示母亲,说燕儿(媳妇)嫌家里人多,太吵,要搬到娘家小住。”而此时的母亲,被这两下里的亲人推挤着,极其小心地维系着平衡“依母亲从前的火爆脾气,唉……”这省略号意味深长,省略了母亲多少欲语泪先流的无奈的苦楚!作者用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话在这儿说了母亲为何如此隐忍的原因,那就是“人总是被自己的所爱挟制和降服。爱是人为自己编织的精美囚笼,就像斑马负着它的纹路奔跑,就像袋鼠拖着它的口袋跳跃,就像曾经傲视众生的张爱玲,也为爱低到尘埃里,还开出花来。”委曲求全的母亲惟一的释压渠道就是对“我”——女儿倾诉,要不她就会崩溃了。
但是神志不清的“外婆”做了一件离家出走的事儿——听到了小舅的声音,让母亲一家找寻,最后发现在小区的一个兔子笼子跟前蜷缩着,头发凌乱,脸色青紫,母亲当然气得不行,大发脾气,虚张声势,父亲冷眼,弟媳回了娘家,全家乱成一团,原因——外婆半夜出逃。此时的外婆“像是一个等待处决的犯人。”母亲也病倒了,此时杜娟妈就像嗅到特殊气息的猎犬似的登门作媒——为年迈的外婆。
紧接着,文字回忆了外婆年轻时的往事,本是个很爽利聪慧的女人,因为一场意外的流言,得了大病,变得神智不清了。大舅接到他家养着,没多久,也打电话来诉苦,小舅明知是指望不上,老人的何去何走,就像只皮球似的被踢来踢去,谁也不想给自己增加麻烦。
世间的事情就是这样,出了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要么商讨送养老机构,要么轮替赡养,要么……嫁人,白发苍苍的“外婆”选择了第三者。
就这样,大雪茫茫的春节前一天,一身簇新的“外婆”在女儿的送别中,坐在一辆轿车里,驶向了未知幸福的晚年生活归宿,开始了新的生活,是福是祸?
雪前阴沉的天气穿插行文中,衬托文中人物的心情。
三、高超的组织语言艺术,运用白描、通感、形象化的比喻贴切生动
本文语言尤其是让人称道,本是沉重的基调,但语言用了些形象生动的比喻,让这沉重得到些许缓冲,无奈变得让人不至于愤恨,而是包容和理解。这样的句子很多,很生动;散文中的人物包括那个不着调的小舅,都称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坏人。每个子女都不是十恶不赦的不孝子女,都怀有爱心,在对“外婆”如何安置的事情上,都是尽了力的。只是最后,这种良知上的爱心,在年老的“外婆”嫁人后,如雪花似的变成了碎片。
母亲隐忍了半年陪着笑脸照顾“外婆”,在杜娟妈第一次登门时,母亲心里是本能的抗拒的。“母亲坐在沙发另一头,双手交叠,面露难色,像一条环顾左右进退两难的鱼。”
还有当“外婆”回家时,母亲的态度是“母亲希望外婆像一把黑色折叠伞,一回到家就能悄无声息地收起,不惹人注意。”
找失踪的“外婆”时,作者写道“夜,浓稠如墨。手电筒的亮光艰难地推开黑暗,探出一个微弱的小圆圈,母亲的喊叫声又尖又细,在寒气中簌簌冻落。”黑暗中的找寻老人时母亲的心急如焚简笔画似的勾勒出来。
“我”观察家中“外婆”来后的变化。“家庭生活就是这样,不知道会被哪颗石子掀起涟漪,也不知道会被哪只蝴蝶的翅膀翻起风浪,人世江湖险恶,我们都行驶在看不见的海上。”
回忆“外婆”年轻时“我”的思考。“是否在潜意识里,外婆一直在追索她受伤害的根源,并试图颠覆正常时的行径,以此来规避尘世虚虚实实的风险,保全自身不再受伤呢?”还比如“外婆被一场流言击沉,从此便陷入臆想中四面楚歌的世界,敌营的号角时时在她耳边响起,没有援兵,没有退路,外婆只能一个人仓惶逃窜或突围,活得疲惫而艰辛。”等等一些精彩句子,让人百读不厌。
最后,写年迈多病的“外婆”再嫁,达到高潮,不忍卒读,读之字有多少,泪有多少汹涌而出。女人出嫁本是喜气洋洋的事儿,可是女儿嫁母亲,一辆孤车,没有陪嫁,没有送亲的人,没有看热闹的人,只有雪花在飘,如下:“母亲站在大路边一动不动,看着轿车拉着外婆越走越远,渐渐混入来来往往的车流。”
“憋了一个冬天的雪,终于纷纷扬扬地下来了,扯絮一般,打着旋,赶着脚,撵在车后,像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像喧喧嚷嚷的流言碎语,像藏了一个冬天的秘而不宣的心事”。一幅惨淡水墨画似的凄凉老妇出嫁,不胜唏嘘,与文初雪遥遥呼应,深化主题。
【流年】大雪将至(散文)_江山文学网http://www.vsread.com/article-87816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