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夏日风情”征文】穿林而过(散文)
一
端午节期间,我和朋友去了梭布垭石林。梭布是土家语“三个”的意思,梭布垭即为“三个垭”,“垭”就是两山之间的缺口。它的外形像一只巨大的葫芦,四周翠屏环绕,群峰竞秀。经过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考证确定它形成于4.6亿年前的奥陶纪,比云南石林还早一亿多年。
梭布垭石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它的特点很明显:一是因地质岩溶现象形成的溶纹景观;二是石林和翠绿的植被共生,就像戴着帽子一样,又被喻为“戴冠石林”。与云南石林的灰白色不同,一律呈灰黑,给人一种肃穆之感;与云南石林秀美颀长也不一样,如肌肉发达的猛汉,壮美魁梧;与云南石林的地貌不同类,与地缝、溶洞、植被共生,彼此相互映衬,古朴中透出生机,冷峻中暗藏力量。
它所在属于湖北恩施市太阳河乡,是曾经的古巴人生存地。如今这里以特殊地貌、特色美食及优质的居住环境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二
穿林而过,遇见了各色奇石。
一下景交车就进入铁甲寨广场,这是土家人举行女儿会的地方。站在广场中央的篝火堆旁远望,前方被高达百米的山石挡住了。走近之后才发现这些岩石左右高中间低,岩面仿佛被修成一弯开口朝上的月牙,月牙朝上弯的地方有两条向上的通道,通道上的台阶都是石砌的,直通莲花寨景区。
拾级而上,左右两边全是颇带动感的山石,山石高达百米,抬头仰望,顶上的天只有巴掌大,人如陷于谷底。再看周围的石壁,一道道颇具律动感的溶纹就像巨浪被横截成许多面,正在汹涌前奔。顺着石壁往上看,顶端凹凸不平、伸缩有致,仿佛飞溅的浪花,人行其中犹如被冲天的海浪裹卷着。
离开动感十足的巨石,随山道上下蜿蜒,象形石俯拾皆是。这象形石,一般是“三分长相、七分想象”,欣赏它就要靠异常丰富的想象力了。
一个石洞前围了一群游客,前面的使劲往里挤,举着拍摄工具变换角度不停地拍,旁边还有人指点:“向左一点!向右一点!”后面的伸长脖子往里看着。咦,他们发现了什么新大陆?走近一看,旁边的介绍牌写着“灵光开窍”四个大字。
这名字很是有趣,那景到底怎样?
远看不起眼,跟别的石洞没什么两样,就是一个丈把来高的石洞,洞门大开,随山势稍有倾斜,洞里可容纳十来个人。待前面一拨游客离开后,我沿着台阶走上去,只见两侧洞壁上有一溜一溜的溶纹。往里走一道竖着的缝隙把洞顶分成左右两部分。缝窄窄的,一个拳头都塞不过去,却能透过阳光。就是这一束光,给石洞带来了灵性。透光的石缝恰好做叶子主脉,两侧壁上的横纹被光一照,高光处幻化成叶脉。有人给它另取名字“树叶洞”,没有原名引人耳目,却符合洞里特征。
离开“灵光开窍”继续前行,在拐弯处一堆高度过丈的巨石方阵悬空而立,伸出部分将近一米,感觉它快要栽倒了,可是多少亿年过去了,它们依然挺立于此,靠什么支撑的呢?介绍牌上写着它的名字“顶天立地”,原来它底下有个“千斤顶”。常言道:立木顶千斤。莫非石头也是这个理,可是不见千斤顶的模样啊!
就在不明就里者东瞅西瞧的时候,旁边看出门道的人高声喊道:“低头!弯腰!”一低头,一弯腰,全看到了。可是哪里有什么千斤顶啊?这些巨石和后面的山体是一整块石头,根在里面埋着呢,不弯腰还真看不见。
走过石林,静静地和它们对视,仿佛看到众生相:热情应和你的,拽着你说心事的,与你述说美景的,摇头晃脑喜形于色地和你捉迷藏的……千姿万态,妙趣横生,引人遐想。
三
穿林而过,遇见了神奇的景致。
九龙会景区不大,像一个小公园,坐落在一面斜坡上。沿着台阶一直下行,无路处左拐,山脚下再左拐,上行几百米就到了。这是一个集瀑、潭、石为一体的景点。
山腰拐角处有一个类似于门洞的地方,走进去就像进入井底,外面一半是石地,靠里一半是水潭,名曰九龙潭,潭不大,潭水碧绿如玉,清可见底,得九龙飞瀑灌注、水晶溅洒。
九龙汇顾名可以思义是九条龙汇聚之路。对,没错,这里有九条龙,不过它们没有盘在水里,而是飞翔在天空,需要尽力仰望才能看见。据说这是九龙洗去凡尘飞升仙界之地,抬头能看见九条龙的人一生平安顺遂。导游话音未落,大家纷纷抬头一看,在大约百米开外的洞顶上有一圈嶙峋怪石,这就是传说中的九条龙吧,于是就仰头数起来,一条,两条,三条……数着数着,有些人都被自己幼稚的行为逗笑了。这一打岔,那些认真数龙的也忘了刚才数到第几了。
神奇的是这潭里的水一年四季不满不溢,通过地下暗河流入磨子沟景区的响水洞,夏天水量明显增多,至今也查不出源头来。
四
穿林而过,遇见了石林的“朋友圈”:天然溶洞,石缝地缝,洞壁上遍布的绿植苔藓,甚至射进湿漉漉地缝中的七彩阳光,还有散落景区的人家。
在磨子沟景区有个响水溶洞,洞不大,也不深,这洞的神奇在于水是从暗河流出的,老远就能听见水声,却不见影子。待到你七拐八拐走到它跟前的时候,你会惊奇,这些水里竟然有动物化石,可是你千万不要伸手去捞,因为水太深掉下去是很危险的。
响水洞旁边有一户人家,房屋两三间,静卧山林边,榆柳荫后檐,宁谧如桃源。门前有一片田地,据说这里是土家先祖傩公傩婆定情的地方,所以是土家发源地,古老爱情的归属之所。那逼真形象的傩婆石,是不是就是他们生活的记录呢?景区处处回荡的民族风歌曲《六碗茶》里记录的是不是就是傩公傩婆的故事呢?
沿着一个狭窄陡峭的台阶下行,进入一段5~6百米长的地缝,那里阴暗潮湿,石壁渗出的水滴汇成小溪沿石壁下流,脚下有些地方被水蔓延。走在里面寒气袭人,令人浑身发抖,赶紧拿出随身外衣挡寒。走着走着,前面的突然喊一声“抬头看天!”大家都抬头看天,原来头顶有石缝,无孔不入的阳光竟然穿缝而下,有了阳光地缝里一下子明亮起来。这突如其来的光线让人很兴奋,举起相机对着头顶连拍,拍完一看,光影映出的是一个十字模样的图案,有人提醒这个叫“雄鹰展翅”,他这一说再看竟然真有几分像。哈哈,神奇的造物啊!
就在你踏着台阶攀着扶手穿过地缝时,一扭头就能看到你身旁的岩石上长着一株两株绿植,或一片苔藓,它们或润泽柔美,或细长弯曲,或长出石面一寸多。它们能够在这潮湿阴暗的地方繁衍生息,不得不生出一种敬意。仔细想想,它们不正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土家儿女吗?大山深处很难找到像样的成片土地维持生计,他们就“江里捞一点,山上撒一点”,这一点一点收成维持生计很艰难,顽强的他们一代一代也挺过来了。
五
穿林而过,遇见了沧海桑田的原现场。
在梭布垭见得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石柱、石笋、石林和石壁等,它们或横卧山脚,或高耸入云,或抱团站立,或独立路中,或如巨浪冲天去,或若屏风遮疾雨。不论何种姿态,都在证明造物的神奇,而比千姿百态的岩石更神奇的是镶嵌在石壁中的生命痕迹。
仔细观看,在一些石壁上发现小鱼小贝的图案、远古生物的图案,它们个个轮廓清晰、形态逼真。它们是四亿多年前的古生物化石,那些清晰规整的骨骼纹路告诉我们,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汪洋一片。
穿林而过,看到了沧海变桑田的实物。确切地说,这里沧海变成了石海、石林。如今海的汹涌消失了,海的魂魄依然存在。这些由海而来的巨石被挤压变形之后不仅创造出这世间奇景,而且借助岁月长河里孕育出新的生命,那一株株苔藓,一片片绿叶,一条条参差披拂的藤蔓,一棵棵或高大或矮小的树木,一个个繁衍生息着的土家族儿女,不正是后沧海时代生命延续的最好证明吗?这样看来,草木与石、人类与石、生命与石之间不也书写了一部大气磅礴的传奇故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