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陕北人的“洋芋情结”(散文·家园)
一个正宗的陕北家庭,厨房主打菜一定是洋芋。
一个地道的陕北婆姨,做得最拿手的菜一定是洋芋。
一个纯正的陕北人,最爱吃的菜一定也是洋芋!
一位陕北同事就曾经对我说:“如果哪天厨房里没有了洋芋,我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做饭。”
还有一位陕北同事,曾经去大上海旅游,竟然在“十里洋场”的中餐馆、西餐馆遍找一份洋芋做的菜。直至在一家小餐馆吃到了“炒洋芋丝”,才重提起旅游的兴趣。
看来,洋芋之于陕北人,不仅是满足味蕾的美味,甚至可以治愈灵魂的思乡病呢!
为什么陕北人如此钟情于洋芋呢?因为,洋芋曾经是陕北人的救命粮。洋芋的味道,是苦难岁月里最温馨的味道。
洋芋,原产南美洲,学名“马铃薯”。据说是郑和下西洋时从南洋群岛带回来的。在传入中国前,洋芋就以它醇厚朴实的味道,全面丰富的营养长期霸占了西方人的餐桌,被誉为“十全十美的食物”。
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后,它被叫做土豆、山药蛋、洋芋艿、番仔薯……而陕北人,乃至西北人则叫它“洋芋”。一如称呼洋枪、洋炮、洋布、洋火……以一个“洋”字,区别它“舶来品”的身份。清代初期,洋芋开始在黄土地上广泛种植。三百多年来,洋芋对中国人的餐桌,尤其是陕北人的餐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清朝出现人口激增,中国人口在乾隆年间首次突破一亿大关。据说就与洋芋大面积种植,国民口粮充足有很大关系。
洋芋扎根黄土高原,给陕北人带来了福祉,也开启了它的“芋”生辉煌。黄土高原沟壑万千,虽然支离破碎,但是它土质疏松,荒坡陡坎也能种出块大肉沙的洋芋来。
陕北大地回暖很迟。每年芒种过后,地面才真正热起来。这时,长出芽头的洋芋被切成块状埋植在硷畔、沟坡、峁梁的小块平地上。六七月,是陕北短暂的夏季,气温很高,雨季也到来了。有温暖的泥土滋养,又有丰沛的雨水滋润,洋芋很快扯出柔嫩的藤蔓,长出翠绿的叶子,开出白色的五瓣小花……将陕北的山山峁峁覆盖成一片蓬蓬勃勃。不知什么时候,郁郁葱葱的藤蔓下就偷偷结出了一串串块茎果实。转眼间,一年中最温暖、最灿烂的三个月过去了。白露时节,大地重归萧瑟,洋芋也成熟了。陕北的庄稼人忙碌起来,在黄土地上深挖浅翻,刨出一个个又大又光堂的洋芋。
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干旱贫瘠的坡地,种不出相毗邻的关中平原高产的麦子。但是它种出的洋芋,却产量高,个头大、肉质又绵又沙。比关中平原种植的洋芋好吃,更不会有那种吃起来又麻又涩的绿“水蛋”洋芋。
家家地头堆起一大堆洋芋,这是陕北秋季典型的丰收场景。庄稼人满怀喜悦,将洋芋装在藤条筐或者黑毛线口袋里,搭在毛驴背上,顺着地头伸出的羊肠小道驮回家,放入场院里的地窖储存起来。从深秋到来年初夏,漫长而寒冷的季节里,荒凉的黄土高原,鲜见绿色,很少蔬菜,洋芋就是厨房的主打菜蔬。
凉拌洋芋丝、清炒洋芋片,这是每一个陕北家庭的家常菜肴,也是一个合格的陕北婆姨必备的厨房基本功。把洋芋埋在灶洞的余火里慢慢煨熟,又绵软又清香,是孩子们的美味零食。灾荒之年,洋芋是蔬菜,更兼作主粮。揭开锅,拿起一个或蒸或煮的洋芋,蘸点佐料,甚至仅一点盐巴,一餐饭就解决了。
但是,再美味的食物,三顿不变地吃,日子久了也会厌弃的,何况洋芋本身味道有点寡淡。“烹洋芋”便是最挑逗味蕾的陕北家常菜。陕北人吃辣椒本不厉害,但这道菜的主要佐料就是辣椒面。锅中倒油,洋芋切成熟杏大小的疙瘩,放入锅中煎烤。等洋芋块煎得金黄,再放入佐菜和辣椒面翻炒。端上桌的“烹洋芋”,洋芋块外酥脆、内松软,油亮亮,红艳艳,辛香扑鼻,一下子就勾起了人肚里的馋虫。
陕北人在入冬前,都会腌酸菜。家家厨房里,总有一缸大白菜腌制的酸菜。把剥皮的洋芋切条、煮熟,放点猪油,加入酸菜,文火熬煮,这就是陕北有名的农家菜——酸菜熬洋芋。用它做馅的酸菜洋芋包子,是最具陕北特色的包子。味道同样酥绵、酸爽,令人回味悠长。
过年了,陕北人的餐桌比平时丰盛。洋芋、酸菜里加上煮熟的猪肉烩一锅菜,再放点干豆角,这就是陕北人的大餐:猪肉酸菜熬洋芋。洋芋里加上猪肉,香软美味;猪肉的油腻被绵软的洋芋吸收,肥而不腻。这道菜陕北人百吃不厌。有客登门,主人若做这道菜招待,则足以显示待客的诚意与礼节的隆重。即使如今光景好过了,陕北人下馆子,这道菜也是必点的菜肴。
如果年成好,盘算一下,洋芋吃到明年有盈余,那么,农家人就会在冬季里做洋芋粉条。洗净的洋芋捣成碎泥,在清水里反复澄清。取出沉淀的洋芋粉,加明矾揉成团,用自制的饸饹床子压成长条,入开水锅煮开后,放进冷水中冷却之后就捞出来。这农家自制的洋芋粉条白如雪、亮如银。它搭在硷畔上、场院里撑起的木杆上晾晒,像极了关中人家制作挂面的场景。一道道挂在木杆上的粉条,像白绢的幛幔,又似银丝的围帘。映衬得陕北冬日的晴空干净、圣洁,又充满了热腾腾的生活气息。
自制的洋芋粉条很筋道,可以自家做菜吃,也可以换点钱补贴家用。从本质来看,洋芋粉条其实就是洋芋的变种,是乔装打扮了的洋芋。它是婆姨们洞悉了人们喜新厌旧的本性之后,把洋芋由块状变为条状,来迷惑人们味蕾的另一种吃法。“猪肉炖粉条”,则是洋芋通过另一种形式重生,又出现在了陕北的餐桌上。
春天,山洼里、崖背上、硷畔边长出了苜蓿、苦菜,摘回来焯水、切碎,与煮熟的洋芋泥拌在一起,吃起来绵软爽口,这个菜就叫“苜蓿染洋芋”“苦菜染洋芋”。
闻名遐迩的陕北小吃“洋芋擦擦”,老辈人则叫它“洋芋拨拉拉”。它是巧手的陕北婆姨们发明的一种亦菜亦饭的小吃。“洋芋擦擦”,顾名思义,洋芋一定要用擦子擦成薄片或细丝,裹上干面粉上笼屉蒸熟。蒸熟的洋芋擦擦可以凉拌,可以清炒,但一定要有黄芥油炒制的西红柿酱,陕北人叫“洋柿子酱”。关中农家人也有把洋芋切条拌上面粉蒸熟的,叫“洋芋麦饭”。但这“洋芋麦饭”要么不筋道,要么不松散,味道就是不如陕北的“洋芋擦擦”好吃。
陕北婆姨在洋芋吃法上最独特的发明就是“洋芋沫沫”,也叫“洋芋赫楞楞”。先把洋芋用擦子磨成沫,泡在水中清洗,用细纱布滤出洋芋沫,洋芋粉就沉淀在水底。倒出上面的浮水,将淀粉加入面粉揉匀,压成块或捏成丸,上蒸屉蒸熟,出锅拌蘸汁即可食用。洋芋沫沫筋道、耐嚼,再煮不烂,可煮菜,可炒食。吃火锅时,要一盘洋芋沫沫下进锅里,那种滋味,吃一次就再也忘不掉了。
干瘪荒凉的黄土高原,物产匮乏,农作物产量普遍不高。但正应了一句话:“上帝关闭一扇门,一定会另外打开一扇窗。”终于,上帝给陕北大地上派来了“洋芋”这种适合种植的作物,勤劳的陕北人从此靠洋芋告别饥饿。而聪慧的陕北婆姨又充分发挥自己的厨房智慧,创造出许多种洋芋的吃法。硬是在食用的基础上诞生出以“洋芋”为主体的饮食文化,也是独特的陕北地域饮食文化。
如今的陕北,早已不见《平凡的世界》里展现的那种贫穷生活状态,洋芋也不再是果腹的必需品。但是,习惯的力量真是伟大,陕北人对洋芋的喜爱是根植于基因密码的。如今陕北人的三餐,仍然是“无一日可以离开洋芋”:早餐凉拌洋芋丝;午饭酸菜熬洋芋,猪肉粉条炖洋芋;晚餐也许就是洋芋烩面片儿。
如果,你是来陕北旅游的外地人,走在陕北的街道上,你也会发现洋芋的影响无处不在。遍布大街小巷的餐馆和小吃铺,招牌菜一定缺不了洋芋:陕北三丝(主菜洋芋丝)、猪肉洋芋熬酸菜,猪肉粉条炖洋芋、洋芋烧牛肉、黄萝卜燃洋芋……而陕北特色面食剁荞面、荞面饸饹的汤头一定是洋芋切丁做成,洋芋擦擦这种小吃更是随处可见。
洋芋之于陕北,就像鱼和水,不可分离。洋芋到了陕北,才有了发挥才能,创造价值的用武之地;陕北有了洋芋,才有了生机活力,有了菜篮子,饭馆子,有了婆姨们施展厨艺的广阔天地。
几百年来,正是这毫不起眼的、灰头巴脑的洋芋,扎根于千沟万壑、伤痕累累的黄土地,滋养着陕北,养育了陕北人。写到这里,我这外乡人,对脚下的这块黄土地,也有了一份敬畏之心;对餐桌上日日相见的洋芋,又多了一份感恩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