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情感小说 >> 【荷塘】杜甫的茅屋(小说)

编辑推荐 【荷塘】杜甫的茅屋(小说)


作者:杜逍遥 秀才,1680.6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689发表时间:2019-07-10 10:37:39
摘要:世人熟知的杜甫是怎样建起茅屋的,这是一个令人憧憬的童话。走进现在的杜甫草堂,我觉得那气氛是窒息的,走进文学中的杜甫,那才是清新俊朗的。

刚刚过了年关,这里那里还响着一些零星的炮仗,但是没有几年前那么热烈,人们放鞭炮也没有那么急切。整个关中乃至杜甫刚刚到了的成都也是如此。街市上一片冷落,除了一阵阵清晰而沉重的疾驰而过的马蹄声和官差们嘶哑的“让开”“让开”的吼声,天地间似乎就没有声音了。一群群从都城长安或是从武陵因躲避战乱来的人,包括一些商人、小地主、小摊主、小官员等等,甚至有一些官阶较大的官员,他们既不愿学王维去做伪朝的官,也不愿巴结新朝权贵,为了让自己和家人在战乱中苟且活下去,为了不让自己的头颈去试叛贼的快刀,他们在这暗无天日的时代里只有选择躲避。向哪里躲?北去武陵,新皇帝那里?不是办法。新皇帝自己也不感到安全,叛军还时常追着他。去洛阳吧,那可是叛贼的金汤之地,被他们抓去就只有去阎王那里报到。既没有能力抵抗叛军又没有路费的人,只有等待叛军的刀枪剑戟。
   杜甫带着妻子儿女一路奔波来到了成都,在衙门里找到了他的朋友严武,严府尹没有嫌弃他,立即招呼他找路边的小茶馆里吃了一顿鱼肉。成都锦江鲤鱼可是天下闻名,肉质细嫩,入口即化,清香扑鼻。严府尹还自掏腰包给杜甫筛来半斤茅台,这更让杜甫欣喜若狂了。他几乎是一口喝干了这大碗酒的,但看到朋友还没有端杯,脸上一阵羞愧,不知手脚怎么放。好在严市长知道杜甫的实情,几年里的漂泊,没有过上几天安心的日子,没有吃上过几顿饱饭,更不必说能喝上一碗粗酒。杜甫也是一个爽快人,遇到知己,心情怎么不激动呢,他自然一时兴起喝干了碗里的酒,小儿子、女儿、老婆都对着他笑呢。他实在不好意思,腼腆地立在那里,宛如一株锦江边含苞待放的木棉树,或是浣花溪边树叶婆娑的榕树。
   严府尹并不装大,只轻轻地说:“辛苦你了,杜君!朝廷对不起你,像你的祖父诗才那么高,连先皇帝也为他磨砚,你的诗更不必说了,音韵铿锵,内容坚实,关心民瘼,整整记录了我们这一个时代,以后的史官都会向你学习呢。这是我们对不起你啊,这是朝廷对不起你啊!你放心,只要我在成都有饭吃,就有的一口饭吃!”
   天色暗了下来,客栈的灯火也次第亮了起来。严武正思考今晚如何安顿杜甫一家,这时一位小官差走进了茶馆,严武一看,喜上心头,来对了。这位小官差何许人也?姓氏名谁?他就是成都西郊浣花溪边草堂寺所在的草堂村的甲长严西。严武到成都时,严西以认宗为名,与严武过从甚密,今天特地进城给严武送来两条浣花溪里的鲫鱼,每条足足有五斤重。
   一阵寒暄之后,严甲长就与杜甫是熟人了。严甲长深知严武为官不易,也体会到了严武的难处,尤其是处理这战乱时期的朋友问题,来投严武的人太多了。有熟识的,有半熟的,甚至有不熟仅是耳闻的,他都一一照料,可手长衣袖短,哪里能照顾过来呢,况且他也从京城带来了一家子人。听说他可以到没有战乱的蜀地为官,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都奔他而来,他于是便做了逃难队的“队长”呢。家里经常还揭不开锅,更不说还有空隙住人。正在为难之际,天助我也,来了一位同宗的朋友。
   杜甫的酒也喝完了,小儿子也连连打了几个饱嗝,妻子的脸上也飞上了几朵红霞。大家正大眼瞪小眼时,严甲长开口了,“杜工部大人,恕下官无理,斗胆进言。今日天色不早了,你和贵夫人、令公子、令爱长途车马劳顿,实在辛苦,恰鄙人有敝车一辆,足以容下一家,可否随我去草堂村将息。草堂村虽离锦城较远,但有一条如碧玉带的小溪浣花溪,溪水澄澈,烟雾袅袅,小舟扁扁,渔歌唱晚,还有一座小寺,没有大唐长安的寺庙那么富丽堂皇,仅是一间茅屋,既供奉着大慈大悲的菩萨,也供奉着先皇帝所崇敬的道家始祖,不知阁下尊意如何?”
   杜甫看了看妻儿,又看了看好友严武,眼里闪着奇异的光,不住地点了点头,哆嗦的嘴角蹦不出一个字来,更不说他那整齐划一的五律诗句。
   在朦胧的都市灯火里,在依稀的繁星天幕下,一座属于自己的草屋似乎出现了。虽然此刻只在他的想象中,那就是他诗中多次出现的草堂。
   第二天一大早,屋外还笼罩着一层绫纱般的薄雾。蜀地气候潮湿、春秋多雾,在成都平原的浣花溪畔尤其如此。哗哗的溪水在雾气里奏鸣着,如远古羲皇的乐音。鸟儿也张着裹浥着雾气的嘴儿唱着清音流云般的曲子。邻里的茅屋里飘出了有小麦、玉米、豌豆、黄豆、酸菜与腊肉混合熬煮着所发出的清香。杜甫正酣然入梦,一缕涎水顺着他的嘴角流到了只有三尺的被子上,小儿子的一只脚正伸到他的鼻子上,小脚丫还一动一动的。
   昨天晚上辞别了严武府尹,乘坐了严甲长得牛车,一直到子夜时分才到达草堂村,并把他们一家安置在草堂寺,说是等第二天再来安置他们。他们一家人都欢喜不禁,尤其是杜甫,知识分子的酸腐气顿时冒了起来,对着已经倾斜的北斗星还吟哦一句“北极朝廷终不改”。自己一直念着朝廷,可那腐朽朝廷又能给他什么呢。叛军来了,皇帝老子跑得飞快,一溜烟就过了马嵬驿、剑阁关,到达了成都。那玄宗很是闷气,还把心爱的贵妃杨玉环当作个替罪羊给吊死了,而那新皇帝也只想当皇帝,对叛军的肆意横行并没有多少办法,国势一阙不拯。连个小官都没能混上,落得被叛军追赶,狼狈逃到蜀地。清晨被鸟儿叫醒了,一大家子要吃要喝,当太阳升起之后他们将去哪里安生?虽说严甲长说把他们暂时安置在草堂寺里,可就在睡觉前草堂寺的主持说这里天亮之后要就行祭祀大典。信奉佛教的人要念经,信奉道教的人要打蘸,信徒们说是祈求“国泰民安”。那大唐可是把佛教奉为国教,同时也是把道教提得很高,况且还有几位有钱的绅士和官员参加。赵氏一觉睡醒就想起那主持鄙夷眼神,心里便不停地颤抖起来,这里离成都尚有十几里远,又隔着一条溪流,身无分文,叫我们一家老小如何安身?
   杜甫醒了,他伸了一个懒腰,觉得十分惬意,这可是多长时间没有的一种感觉,他似乎回到了在长安过太平日子里去了。这时,妻子也醒了,杜甫开口就问:“贤妻,睡得可好?”赵氏轻松道:“很好!”杜甫又说道:“拿半碗酒来。”赵氏答道:“相公,我们今天立在哪里都未可知,哪还有酒?你不是仍在做梦吧?”杜甫这才醒悟了过来。他对前途总是抱着乐观的态度,轻轻捋了一下已经蜷曲和花白的胡须对赵氏说:“严兄不是说要来安置我们吗?”赵氏说:“你看这大清早了,哪见过人影,莫不是出了些变故?”
   这时太阳已经从江边的雾里钻了出来,可还感觉是湿漉漉的,发出了冷冷的光。睡醒了小儿子和女儿在被窝里叫着“我饿”“我饿”,弄得杜甫手足无措,赵氏的双眼里已经聚集一滩汪汪地泪水。寺外一片嘈杂声,可以听见有许多人的叫喊声、马的嘶鸣声、车轱辘相互撞击的声音、主子吆喝下人的声音,就是没有严甲长的脚步声,这让杜甫不寒而栗,今天该怎样度过?
   这时,主持进来了,满脸的不悦,“杜相公,扰叨了,我们要举行祭祀了。这可是我们草堂村的大事,我们是耽搁不起,望速作料理,给我们腾出个地方来。”杜甫惶惶地站起来,看看这座庙宇不大而且很破,墙壁已经开裂倾斜,窗户是用草绳连接的,屋顶上是用烂黄豆杆和稻谷草铺就的,早被雨水浇透了,即使在这晴天里也发出一股腐臭的气息,就这么个地方居然供奉着大唐皇帝所崇拜的菩萨和老子。
   “我们走,我们去江边喝水!”杜甫拿出了他的骨气,妻子儿女只得跟着他往外走。
   他们逢人就打听。
   “严兄,也就是你们草堂村的严甲长在哪里?”
   “不知道,我们哪能知道?”
   “你到下河边去找吧。”
   “他也许又去收税租去了吧?”
   “他的家还远着呢,该过了这条河,还得走几里路,你眼睛望那边去,你看,那毛茸茸的芦苇荡里的一间破屋子就是他的家。”
   “客官,你要找我们的严甲长吗?他一早就被官府招了去,说是西边羌人打了过来,要他去出征呢。”一个在河边放牛的娃儿对他说。
   杜甫一下子心凉了半截,好一阵子都回不过神来,只管呆呆地站立着,他似乎听到了一些声音,扭头一看,原来是赵氏在哭泣,随之声音如潮水般涌来,小儿子和女儿也加入到了哭泣的行列,他顿时感到天旋地转。
   那个好心的娃儿对他说:“大爷,你要去严甲长家吗?他家里有一个瞎了眼的八十岁老母和七岁的孩子。”
   “不用,谢谢。”杜甫知道世事难料,去了严甲长家会好些吗?不会,再去找严府尹吗?也是不可能的。严武虽是他的好朋友,可他政事繁忙,处理的尽是军国大事,岂可因为我的生计耽误了大事?
   路边一间茅屋坐着一位银发老人,操着一口蜀地话问道:“老倌,你去哪哒?过来喝碗茶嘛!”杜甫在长安时就与蜀人多有接触,早就能听懂成都方言,他便牵着衣衫褴褛的妻儿走进了那间茅屋。
   银发老人自称李闲都,一直居住在浣花溪畔,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老人给杜甫介绍了浣花溪的由来和这里的风土人情。
   老人给他们端上热腾腾的稀饭和一大碗胡豆以及一盘玉米馍馍,这些虽不是昨夜好酒和鱼肉,此时也算“美味佳肴”了,他们便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老人看他们吃完之后,便与杜甫交谈了起来。他们谈起了蜀地远古的蚕丛、远古的蜀王杜宇,又谈到蜀中的风物、蜀中的人物,那文翁、杨雄、司马相如,都从他们口中流出。他们似乎是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了,原来老人也读过书,做过小官吏,因看不惯官场的黑暗早就退隐了。老人的老伴儿早就离世了,只有一个女儿,嫁到了远离都市的大邑郡,昨天来信说,要接他去雪山山脚下那个美丽的小村里安度晚年,那可是叛军也到不了的地方啊。他正准备收拾行装,等女婿和外孙子的牛车过来,他也正想找个人家给他看守此屋。现在他一无所有,只有这间破茅屋,有人愿意住就住好了,他可不要一点租金。
   听完老人的话,杜甫满眼热泪,好一阵子都说不出话来,只是说“谢谢您!谢谢您!”
   旁边赵氏的脸上泛起了红霞。
   温暖的阳光厚厚地铺在茅屋顶上,树上鸟儿的叫声更欢畅了……

共 390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具有调侃味道的传奇小说。小说以事实为依据,经过艺术加工,呈现了关于杜甫在草堂村立足的传奇故事。安史之乱后,国家、社会,还有官僚制度陷入一片混乱之中,皇帝需要功臣将来帮他平叛,对于杜甫这样没什么大用的人自然不怎么关心,于是杜甫只能自谋生计。当时成都的严武和他关系很好,杜甫就投奔他而来。严武用好酒好菜招待老友,并让花溪边草堂村的甲长严西安排杜甫的住处。严甲长把杜甫一家安排在花溪寺里,谁知第二天寺庙里进行祭祀大典,于是杜甫一家人被赶了出来。就在走投无路之时,一位老先生因为要去外地和女儿一起生活,把自己的房子让给杜甫一家居住,总算有了安身立命的处所。小说语言风趣,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注重细节描写,人物性格鲜明,《杜甫的草屋》小说表现了安史之乱后人们生活的艰辛,世道的艰难。值得细品,倾情推荐!【编辑:阿巧】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阿巧        2019-07-10 10:38:38
  感谢老师带来的精彩想象小说!祝愿老师创作开心!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2 楼        文友:阿巧        2019-07-10 10:43:35
  看到老师的小说,想到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的理想就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老师在现实的基础上,对杜甫的草屋进行合理的想象,具有那个时代的特点,情节曲折,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