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斗智斗勇的英雄剧本(赏析.外四篇)
斗智斗勇的英雄剧本
——读《三国演义》有感其艺术成就
“真实的历史事件,鲜明的人物形象,让人仿佛置身于群雄并起,共逐其鹿的英雄年代。在这里,忠贞爱国、安世济民、刚正不阿,见义勇为的精神得到了彰扬;祸国殃民、倒行逆施、见利忘义、阴险狡诈的丑态则遭到了无情的鞭笞与嘲弄。”这就是我读完《三国演义》最直接的感受。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丰富,所以有人说它是表现“天运”,肯定“正统”,拥刘反曹;有人说它是歌颂仁德,宣扬忠义,“天下归一”;还有人说它是反映三国兴亡,反映民生疾苦,追慕圣君贤相等。一部作品能有如此多的含义就充分说明了其思想内容的包容性,它既雄伟壮阔,又不失严密精巧。全书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件发杂,头绪纷繁。但作者以蜀汉为中心,抓住三国矛盾斗争的主线,井然有序地展开故事叙述,既曲折变化,又前后贯穿,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应该说在艺术上,《三国演义》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首先,它将史实材料与想象虚构有机融合。
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没有照搬历史,而是运用想象、虚构对史实进行了一系列改造、补充与丰富,使得作品更具有艺术欣赏性。
其二,极具特色的战争描写方式。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上千次战役,展现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把这些战役写的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表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一,善于集中笔墨描写战争双方决战前的力量对比、形势分析和谋略运用,从而揭示出战争胜负的原因,而决战场面则一笔带过。小说写赤壁之战共用了八回,前七回都是写决战前双方的斗智,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直到巧借东风都是在揭示双方谋略的部署,使读者从战争的过程中看到结局。
第二,对战争的描写角度众多富于变化。以赤壁之战为例,作者不仅善于描写烈火熊熊的三江口初战,而且还精心的安排敌对双方隔江斗智和周瑜、诸葛亮之间既联合又斗争的精彩情节,还善于在紧张的斗争中用抒情笔墨点染庞统挑灯夜读、曹操横槊赋诗等插曲,使读者时而提心吊胆,时而会意一笑,真是张弛有度、相映成趣。
第三,善于渲染战争气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感受。如赤壁之战中东吴军队发动火攻的情景:“黄盖用力一招。前船一齐发火。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支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读后立见吴军勇猛、曹军狼狈令人叹为观止。
其三,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全书出场人物众多,为广大读者熟知的就有几十个,而曹操、诸葛亮、关羽等典型形象更是令人回味无穷。如此成功的人物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的娴熟笔法。
第一,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好比“空城计”这本来出自虚构但作者却通过它把诸葛亮和司马懿放在面对面的尖锐冲突中。一个是胆略非凡,乍遇强敌而临危不乱,一个是老谋深算,乘胜而来却又狐疑不决。
第二,通过典型情节和生动细节表现人物特点。写官渡之战时“曹操军粮告竭,急发使往许昌,教荀彧作速措办粮草,星夜解赴军前接济。”但当他的老友、袁绍的谋士许攸来投奔他,问道“军粮尚有几何”时,他始则说“可支一年”,继续说“有半年耳”,然后说“实可支三月耳”,最后还装模作样的“附耳低言曰:‘军中只有此月之粮。’”直到许攸揭穿他的谎言,并拿出截获的书信,他才无言可答。通过这个细节,便把曹操诡诈多疑、假话连篇的奸雄性格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
第三,善于运用夸张、对比、烘托和侧面描写等艺术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在这方面,“关羽温酒斩华雄”、“赵云单骑救阿斗”、“张飞大闹长坂桥”等情节都是成功的例子,而最为精彩动人的则要算“三顾茅庐”。书中先通过司马徽的赞扬、徐庶的推荐,激起刘备渴望诸葛亮出山辅佐的强烈愿望;然后以主要篇幅写前两次拜访不遇,借隆中秀丽的山林景色和诸葛亮的朋友、弟弟、岳父的优雅谈吐,一步一步的衬托出诸葛亮的雅量高致和绝世奇才,使刘备更加敬重诸葛亮,这就为诸葛亮的“亮相”,为他提出隆中对策作了很好的铺垫。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吸取了传记文学的语言风格,并使之通俗化,“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堪称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不朽之作。
伴着云彩去那儿
——读《走向西藏》有感
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深秋午后,有幸拜读了青年女作家,海归派新生代的力作《走向西藏》。使我心绪涌动,禁不住有感而发!仿佛我正在伴着云彩去那儿,一个让人朝思幕想的神秘,时常出现在我梦里的的圣地。给人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内心深处迸发出极度热潮,余温久久难以退却!
出生于杭州的美女作家顾燕老师,80年代初就读于杭州中文系,期间开始发表作品。90年代成名,成为中国作协会员,随后远涉重洋,进入世界名校;美国柏克利加州大学和夏威夷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的代表作有《火的雕像》、《黄莺小唱》,《无家可归》等,多次获奖。时至今日,成为斐声海内外华语作家,一路历尽艰辛与沧桑,欢笑和眼泪,向我们娓娓诉说着美丽的动人故事,深受全世界华人的追捧和喜爱,倍感自豪!
其近些年来时期新近出版的短篇小说《走向西藏》,很受读者欢迎。使读者对西藏有了更深刻体味与感觉,不但有美丽的传说,让人与高原亲近,与神灵对话,仿佛使我们的心灵伴着蓝天和白云飞越莽莽昆仑山,神奇雪域,飘过喜马拉雅山脉,歇息在人世之间的巅峰啊!不愿归隐尘世,洗尽了人间的喧嚣与浮躁,沐浴在大自然的神秘怀抱中。
我们读完这部小说,很容易体会出其中的精髓……喇嘛教,同属佛教,又融入了印度文化,消除了凡人眼前纷繁缭乱的感觉,或许明白了喇嘛教传入蒙古草原时西藏人的愉悦快感;令蒙古人眼花缭乱了,蒙古人天生似乎也有一种亲近喇嘛教的禀赋,不久一个个也做了喇嘛。
相信不少人去西藏或蒙古看过很多喇嘛庙,但绝大多数不明白喇嘛庙的深切含义。它告诉了我们,有两种:学问寺,活佛寺。活佛寺有活佛诵经,而学问寺就不一定有活佛,这是一种规矩和定例。
洗涤灵魂和肉体,凡人去西藏除了看庙,就是将凡胎肉体擦洗一遍,退去世俗污垢让人灵魂更加洁净。让人淡泊名利,明白了生与死的含义,懂得了人活在世上有追求和信仰便没有白活,朝圣的人群,并不是个个都研究佛,芸芸众生如过眼云烟。可以印心,受五戒诵经念佛,完成学佛功课,必须具有很高的素养,绝非一般凡夫俗子所能做到。
夕阳的余晖洒落在我的身旁,伴随着天边的那朵彩云,我要去我心中永远的圣洁地方:西藏,追随着我的梦,在佛祖的庇护与保佑下,悟出了如何爱自己,爱别人,也懂得了真诚与善良之心,即使在黑夜里,也能看到生命的火焰,冉冉升起,映红天边……
人力资源的业务指南职业经理的生存之道
——《人事总监》读后感
一次逛书店,发现了这本《人事总监》,当时只是觉着是写同行的故事,看看人家500强的企业人事总监是怎么做的,并没有很强的阅读欲望。但真正开始阅读,感觉这的确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人力资源业务指导书籍。书中“寓理于例”,将人力资源各项业务都说到了,给我的感觉这完全可以作为人力资源的教材、范本和工具书。有一位阅读过此书的人力资源同仁说过:按照此书教的方法去做,即使不能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人事经理,也至少能成为一个不错的人事经理。经过近一个月陆陆续续地阅读,我终于在昨天凌晨读完了全书,对作者杨众长竟有些崇拜,他不是业务层面的人事总监,而是具有格局意识和战略高度的资深经理人。此书的可读性很强,虽然它不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但却让你茅塞顿开。
书中男主角罗伯特是某500强企业的人事总监,这是一个洞察企业所有人事变动机密的职位,也是一个极为难干的角色。罗伯特对上能深刻体会公司高层的意图和工作战略,未雨筹谋,前瞻性地开展工作。对平级经理人,先作朋友,跟着销售人员跑市场,从而了解优秀的销售人员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使人才招聘更为精准;对不配合自己工作的平级,积极协调,有理有据,最终达成自己的目的;对自己的团队,以带人和培养团队为主,为员工提供平台和机会;对员工的不同意见从不直接反驳,而是用“不急,再想想”等词引导员工。
通读此书,可以解决你以下问题:
1、人事总监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是萧何,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围绕目标做出决断。只要是为实现全局目标,即使对同一件事情的处理,因时点不同可以采取相反的手段。
2、一个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如果各部门领导都是选人高手,都清楚如何去培养、激励、考核、辅导、反馈下属,而一般员工都有自我成长、学习的意识,那么这个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就是很高的。由此可以看出,人力资源应是公司业务的隐形推手,能够让各部门自己培养人、考核人、发展人、淘汰人,各部门经理在前台展现,而人力资源应该在后台运筹。达到了这个境地,人力资源也才有精力从大局出发,全局考虑公司长远人才规划与培养,才是高手的体现。
3、在出现员工群体性事件等危机时,如何解决以下问题:
——集团总部各部门及出现问题子公司如何分工合作,化解危机?
——如何不让事件在媒体及网络上曝光,以防止对公司产生负面影响?
——如何取得政府对企业的支持?是否向警方求助?
——在处理危机事件中如何用录音录像设备关注重点人员并留取证据?
——什么人出面与员工进行谈判比较好?谈判时要关注哪些点?
——对员工做说服解释工作的方式和步骤有哪些?
4、当你的直接领导与领导的上级都要求你向他汇报时,你如何处理三者的关系?
5、当你与老板的意见不一致时怎么办?是接受还是反驳?
6、当你认为你的工作很累,别人都在编织线条来约束你时,怎样调整心态?
7、当你的意见与职能部门不一致时,如何与他们进行沟通?
8、如何让你的团队充满生机和向心力?
……
以上问题由于篇幅所限,我不在此详述。如果您感兴趣的话,最好找到这种本书来体验一下阅读与成长的快感吧!
《上下班路上能做的95件事》——读后感
近日翻阅了《上下班路上能做的95件事》,虽然只是看了一部分,但仍然被书中所讲的某些东西所吸引,有了一些感触。
时间是什么?时间应该如何利用?我们时常询问自己,并千方百计地寻找着问题的答案。曾经,许多人抱怨说时间不够用,希望一天25个小时,甚至说要把一小时“掰成”两小时去生活、去工作等等。但是,一天24小时是固定的、是无法改变的。那么,我们真的就没有办法去好好利用时间、对时间进行一定的管理,从而达到“多出一小时”的目的吗?
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方向,一个日常生活中经常忽略的镜头。从这个角度去观察、去利用,就能达到距离真正的答案更近的地步。
上下班路上的时间是一个什么样的时间?上班、下班对许多人而言,是不可避免的,没有“要”和“不要”的选择余地。从这一意义上说,是不自由的。对在公司工作的人来说,“上下班的路上也属于工作部分”。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必定是紧随着劳动时间前后的,也就是说,属于“准”劳动时间。
但是,在你乘车时,只要环顾四周,乘客们无不在做着各自的事情:有人打盹;有人看书;有人摊开报纸;有人只是发呆。看上去,大家都像在支配着自由的时间,自己干什么也并没有受到别人的指使。如此看来,上下班路上的时间似乎也可以认为是“自由时间”,是不会受到任何人打扰的唯一“自由时间”。那么,怎样利用这个时间呢?
比如,在日本方便食品公司负责规划的前田浩志,在坐公车时,会打开他的笔记本,思考着未来8小时所要从事的工作。他先在头脑里勾勒一下今天所应做的工作表,再给它排一个优先顺序,今天非做不可的工作排在第一位。然后,设想完成其它各项工作所必要的时间,从早上开始,一个一个地排进剩余的时间里。到了公司,有目的和顺序的开展工作。
又如,日本的银行职员石川,由于工作的关系,需要熟练地掌握外语。为了提高自己的词汇量,他买来《日常会话必备2000词》、《商业用语3000词》,每天挑选一定量的单词,记在卡片上,在乘公车的时间里背诵。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名部门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