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花衣裳(随笔)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穿花衣裳也是每个女人所梦寐以求的。
当然,这是说现在。在以前可不是那么随便的。古代对老百姓的穿戴是有所限制的,老百姓只能穿粗麻布衣或褐衣。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富贵人家穿绫罗绸缎与丝绵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今人说的“布”,是指棉布,棉花是南宋时才从外域传入中原。后来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就有“臣本布衣”的句子。读过宋人张俞的《蚕妇》,诗中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从侧面反映当时穷苦老百姓的衣着朴素,不是很华丽。古人云:“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这在当时是很现实的事。也许,也与寻常百姓勤俭节约有关,瑞安王氏家训就有:“衣求蔽体,不必蜀锦吴绫;食取充肠,何用山珍海馐。”到了明朝,官民阶层有了严格的区分,统治者们以为章服居室舆从是所以别贵贱、限尊卑的,据《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五》载:“洪武三年(公元1370)八月庚申,……其男女衣服并不得用金绣锦绮丝绫罗,止用绸绢素纱。”《明太祖实录·卷七十三》:“洪武五年三月乙卯,诏庶民妇女袍衫,止以紫绿桃红及诸浅淡颜色,其大红鸦青黄色,悉禁勿用,带以蓝绢布为之。”由此看来,古时的女人即使爱美,一般人家也只能委屈一下了,只能看官宦人家和贵族的女人穿红戴绿了。
从穿衣上,也能看出每个时代的特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举国上下、男女老少都是一身绿军装。可以说,绿军装曾经是当时最为时髦的衣服。那个时候,全国的人好像都为拥有一身绿军装而自豪。记得我家大姐读初中时,与同学们的合影照就是身着绿军装的,个个意气风发,满脸朝气,所以至今仍记忆犹新。印象中,那时大人们的衣服颜色款式比较单调,颜色要么是深蓝色、绿色,要么是灰色、黑色,款式基本上是中山装,还有自己缝做的褂子。女人们的衣服也不过是红绿蓝灰粉,面料基本上是纯棉的,多是手工织的。就是这样,布料也很紧张,需凭布票购买。我也是第一次听说涤卡、的确良、毛呢、晴纶,觉得它们的名字很奇怪。近年来,随着国力的富足、科技的发达,许多新材料应运而生,像桑蚕丝、涤纶、丙纶、长毛绒、灯芯绒、真丝、天丝、竹纤维、驼绒、亚麻等面料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
时过境迁,如今女人穿衣早已没有那么多禁锢了。她们的花衣裳无论是款式、色彩,还是面料、材质都层出不穷,琳琅满目,用“五彩缤纷”形容一点也不过分,真是女人的福气。当然,今天的女人们都爱穿,也会穿,更敢穿,“人靠衣裳,马靠鞍”,果真如此,一个个被装扮得花枝招展,争奇斗艳,靓丽无比,让男人们赏心悦目,大饱了眼福。
2019.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