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土灶(散文)
伴随雄鸡的报晓声,主妇们开始做饭了,袅袅炊烟升起来了,男人们肩挑着两只木桶从水榻上担水回来装满了灶头旁的水缸。
这是过去乡村常见的景象,是农耕文明的一幅彩图,透出乡村生活的安详。
民以食为天,过去乡下人做饭用的是灶,烧的是稻草。每家的烟囱都款款地冒出一缕缕烟气,飘来一缕缕秸秆的芳香。灶膛里的火是蓬勃的,又大又亮,随着风箱拉风的节奏,明暗交替着,映红了厨房。饭熟了,菜炒好,揭开锅盖,腾起一股浓浓的水汽,饭菜也许不算丰盛,但洋溢出了温馨的家的味道。
土灶,承载了乡下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砌灶颇具仪式感,仅次于造屋上樑。动工前,主家还得请人来先看风水,以确定土灶的朝向。据说顺了风水,一家子就会发达兴旺。为了让瓦匠师傅把活干得漂亮,主人对他毕恭毕敬礼貌有加。垒灶的主要建材是砖,先在地上放出灶基的样子,沿着放样的灰线往上砌,留出灶膛的空腔。灶膛壁用掺和了石灰的黏土粘实糊好,支撑起两只大黑锅。在锅沿弧形的空隙处还安着一只铝质的汤罐,这样在煮饭炒菜的同时汤罐里的水就被加热了,可以用来洗碗洗脸。在土灶两个灶膛口中间位置还特意开了一个四方形洞,里面可以放火柴,生火时触手可及。灶面用石灰泥压得严严实实的,白色的灶台在黑乎乎的屋子映衬下显得很干净。在膛口的上方筑一个通道,一直接到屋顶上,这样燃烧的烟雾就可以排出屋外了。
每月逢初一和十五这两天,乡下人都要点燃香烛祭拜灶君。传说灶君是上天派到凡间来的菩萨,每天就蹲在灶头上,监视这个人家的火烛,一旦发现灶膛里的柴禾翻侧出来,便连忙托梦给主家,以保证家家户户不失火。到了农历腊月二十三,大家就送灶升天。晚上家家户户煮鱼烧肉,好酒好菜摆上一桌。男主人掸去身上的尘土,整理好衣冠,一副庄重的样子,对着灶躬身礼拜,全家人跟着一起拜。拜过之后,将灶君菩萨像从灶上请下来,放进一顶灶轿里。灶轿两侧还贴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升天奏善事”,下联是“落地保平安”,横批是“尊神端方”。在灶君菩萨像的嘴上抹上一层糖泥,这样他上天见了玉皇大帝,说出来的话才会甜,才不会把人间的恶事和盘托出。
农家做饭一般都由主妇负责,她们系着蓝布围裙,围着灶台忙碌着,刷锅的“唦唦”声,舀水的“哗哗”声,切菜的“咯吱”声,锅碗瓢盆撞击的“叮当”声,油爆的“劈拍”声,如一首悠扬的乐曲在厨房里荡漾着。孩子们坐在灶口的矮凳上,一边圈起草把往灶膛里塞,一边借着火光看连环画。红红的火苗热烈舔着锅底,映照着那红彤彤的小脸蛋儿,显得那么的可爱。
每年腊月二十以后,家家户户忙着蒸馒头。头一天晚上主妇先把小麦面用温水和好,然后由男人调入酵母浆,再用劲搓揉面团,使酵母分散均匀。加入酵母浆要适量,过多则来不及上蒸笼就发了,过少等到要蒸馒头了还是死面,就不能上笼蒸。第二天上午在锅沿上垫上一圈稻草,以便蒸笼稳稳地安放在上面,然后烧水。薪柴一般用豆秆或树枝,不一会儿厨房里就弥漫了雾蒙蒙的水汽,大约半个小时后香喷喷的馒头就出笼了。
铁锅烧得时间长了,底部就会结着一层厚厚的灰土,热容量大,隔热效应强,煮出的饭特别香,但薪柴就得不到有效地利用,这时就要把锅提起来反扣在地上,用小铁锹铲去烟土。“呱咕呱咕”一阵铲灰声后,锅底露出铁质特有的光亮,锅沿落下一圈厚厚的烟土。这种烟土富含钾元素,收集起来可以制成韭菜、丝瓜的窖肥。锅灰还有止血功效,人若被镰刀伤了手,用新鲜的锅灰涂在伤口上,再用手绢包好,不出一周便可愈合了。
随着乡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大多数人家都用上了罐装的液化气,经济发达的地方还通上了管道天然气,一按液化气灶上的电子按钮,只听“噗”的一声,喷嘴上就冒出了一圈蓝色的火焰,烹饪菜肴很是方便,村民们再也不用农作物秸秆烟熏火燎烧灶了。
从土灶到煤气灶,再到天燃气灶,从大铁锅到电饭煲、电磁炉,这些现代科技的成果让村民们的生活更便利、更舒适了,但土灶那温暖的记忆,深深地铭记于村民们的心间,永远也不会抹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