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香•感动】梅子黄时雨(散文)
六月中旬,雨季如期而至,广袤的原野上,烟雨朦胧,氤氲缭绕。这绵绵不绝的雨有个美丽诗意的名字“梅雨”。《辞海》云,初夏出现在中国江淮流域至日本中南部雨期较长的阴雨天气。因值梅子黄熟,故名。
梅雨,一个很让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欢喜的季节,他们总爱将万千思绪和绵绵丝雨联系在一起,赋予梅雨丰富的暗示性和广博的代表性,借景抒情,表达胸意。文人笔下的梅雨总是美的,作为一个抒情意象,她浸润着文人墨客们多情多意的心。他们借雨抒情,排遣情绪,宣泄情感,留下柔情细致的想象,化为流传至今的诗词,也诗意般地描绘了江南烟雨朦胧的景致,让人铭记江南雨景的水墨诗意。
梅雨季节,细品文人墨客关于梅雨的诗词,是种极美的享受,可伴着雨声与他们灵魂交流。可与赵师秀一起享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静淡定;感受贺铸“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悠悠愁思;体会柳宗元“梅时迎时雨,苍茫值春晚。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中透出的苦闷;哀叹白居易“黄梅雨里一人行”的孤独伤感;可以与苏东坡一起吟咏“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船棹风”的豪放;也可与现代诗人戴望舒共同品味“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的婉约忧伤;与台湾诗人余光中一起聆听“一夜的雨声说些什么呢”……那种美,如饮溪间清泉,直通心灵的清凉。
梅雨是美的,是烟雨江南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水墨江南中情深深、雨蒙蒙的一笔。
可是,梅雨并不总是饱含诗意的,也有大煞风景处。黄梅季节,淫雨霏霏,气温日渐升高,空气湿度很大,正是适合各种霉菌的生长,百物极易受潮霉烂,故梅雨有个同音别名“霉雨”。明代谢在杭的《五杂炬•天部一》记述:“江南每岁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谓之梅雨,盖当梅子青黄时也。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明确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霉雨,不仅不美而且有害,这是诗意的美丽也掩盖不了的冰冷现实。
现代科学证实,潮湿发霉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居住,它会引发不同疾病,严重的会引起霉菌感染;潮湿发霉的环境还易造成食物的霉变,食用霉变食物,或直接引起中毒,或产生致癌物质,毒害人体。传统中医也认为,梅雨时节,潮湿阴暗,室内往往闷热颓靡,容易引起湿气入体,湿气是“万邪之首”,易导致人神疲体乏,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古人常用艾草、菖蒲、苍术等做成熏香粉,在铜炉中闷燃,就是为了用烟雾来除湿祛秽。古时的衣食住行、生活条件远不如今天,因此,不难推测,古人对梅雨的情愫,除小部分文人低吟浅唱外,绝大多数,应是一片哀怨悲叹,只是这种声音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了。江南黄梅雨,愁煞古今人,这该是普通人共同的心理。
于我而言,我是爱这雨的。夏天,气温升高,空气沉闷,梅雨可算是一场及时雨了,她把刚升温抬头的暑热摁了下来,把空气中的沉闷一扫而空,让人生活在如同春天般的气温中,舒适惬意。万物也受雨露滋润而生机勃勃,郁郁葱葱。城市褪去了喧嚣,大街小巷宁静清新,步履匆匆的人们也终于可放慢脚步,安顿自己疲惫的灵魂。只是应该适时适量有度,否则就过犹不及了,可年年如期而至的梅雨啊仍不解人间风情,有点任性。
雨是诗化的精灵,纯洁,优雅,美丽,一丝丝如串起的美丽音符,轻舞飞扬,回荡在蒙蒙天地间,如梦如幻。爱雨的心是轻松自由的,落雨听禅,听雨打芭蕉飘出的梵音;雨夜听雨,听清风细雨低吟私语,在风声雨声里享受无边的诗意。也可,感受生命的真谛,倾听内心的声音,涤荡疲惫不堪的灵魂,让心灵抵达生命最初的纯净与安宁。
梅雨年年来,秉性也难移,可总是有人欢喜有人忧,何也?星云大师说,“世间的好或不好,都是人的感受,感受在心,调适在人”,原来如此。
2019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