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人赏江山文】意渡南海,给尘世洒下一片清凉(柳岸) ——读清心如云组诗《普陀山之行》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在万物之中,万物也在佛中显现。万物有灵有佛性,草木也能成精,一株小草听经闻法也会种下解脱的种子。传说道生法师因为坚持“众生皆有佛性”,不容于寺庙,被众人逐出。回到南方,他住到虎丘山的寺庙里,终日为众石头讲《涅盘经》,讲到精彩处,就问石头通佛性不?群石都为此点头示意。围观者将这一奇迹传扬开去,不到十天拜他为师的人越来越多。后来昙无谶译出全部《涅盘经》传至建康。经中果然也讲到“一阐提人有佛性”,可以成佛,证明道生说的正确,大众这才佩服他的卓越见识。于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传说便不胫而走。
佛界深广,这就引进大千世界这个计量单位;大千世界,是由一千小世界,累进千倍为中千,再由中千累进千倍,一共经过三次千数的累进而成,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的统治者,是色究竟天的大梵天王。
每一个大千世界,都有一位大梵天王,大千世界有无量无数,大梵天王也有无量无数。我们这个大千世界总称为娑婆世界,每一大千世界,即为一佛的化区,释迦称为娑婆教主。我们所处的地球,乃是大千世界中一个非常微不足道的单位而已,释迦为了普化他的化区,所以要用千百亿化身,才能应化周全,虽化千百亿身,仍在娑婆世界的一个大千世界中而已。
说起化身,诸位肯定迷惑,那是我们智慧有限不明白而已。譬如观音千手千眼,这不是神话么?凡夫毕竟是凡夫,狂心不歇欲望弥天,那真心本性早被尘圬污染,那还有智慧去感应道交呢?你可以这样理解,一根电线连接上一千个灯泡或连接一千台电视,这个电是不是遍一切电器?一个电视台发送节目,千家万户都能收到,这是不是千手千眼的另一种版本。你看微信普及,发个朋友圈,有上万人点击,就是上万双眼晴。未来我们穿戴上智能设备,万物互联,随便一张纸一块木头一片叶子,甚至路边拾起一块石子,都可以做为媒介,弄个界面进行聊天和通话。你看现在网络教学,讲师在讲堂讲课,全世界都能收听。这样一想,所谓化身应世就好懂了。
“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佛发下的大愿。而阿弥陀佛他老人家发的这个愿是没有界限的,真的是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都是他度化的对象。所以阿弥陀佛的教区,包括我们大千世界在内,是无所不包。他的慈悲、愿力不可思议。
八
“必须有足够的耐心,才能登上法船/一些人被另一些人推行/脚下有黄金,也有莲花盛开”,这是第九首诗的首段,脚下有黄金,佛教里讲金沙布地。我们上普陀山明明看到脚下除了泥土、沙土和石头,你非要说这里金沙布地。这不是让人困惑么?其实金沙布地凡夫是看不到的,因为根性不同而所见各异。《大圆满》里说:“所有的一切万法都是一人一念之所变现!”而在很多圣者眼里,黄金与牛粪没有任何分别。我们所看到的境界,完全是根据自己身口意三门,这是因,当下看到什么就是果,即因即果!而一朵妙莲花,莲藕即空即有、莲花即花即果。这里先空后有,空有不二。或者即空即有,即闻即悟即证。圆在最后,包含前面任何一种菩萨的境界。
善恶受报的本体是阿赖耶识,我们对阿赖耶识相似相续的真相看不清楚;因为有俱生的我执存在,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这么微细的心念,我们凡夫什么能够发现?
而佛家讲缘起,讲万法唯识,我们所知世界,即见分与相分,都是被我们的心加工过的。因众生根性各异而识见就有局限。就拿一钵水来说,人道众生见了是水,在饿鬼道里却是脓血;在阿修罗道看,却是眼泪了;在地狱众生的角度看却是火焰和劫灰。鱼见了水,却是赖以生存的家园了。就比如我们上厕所,粪池里蛆在欢快地钻来钻去,以为是蜜池。而我们凡眼一看,这是粪尿地狱。为什么在庙里吃斋饭,师父教导我们吃饭时不要发出声响,那是怕饿鬼道众生起烦恼!这是真正慈悲,念及各类众生妄起无明。
每年七月十五有个盂兰盆节,经中记载:“一天目犍连尊者入定观察,看到母亲在饿鬼道受尽饥渴之苦,目不忍睹,尊者悲痛万分,不忍母亲受饥渴的痛苦,急忙用钵盛满白饭,运用神通送到饿鬼道中给母亲充饥。其母非常高兴的伸出双手,接过盛满白饭的钵,当张口吃时,突然由她口中喷出火焰,整钵的饭,变成烧焦的炭一样,不能食用。目犍连尊者看到这种情形,心里非常悲痛,于是恳求佛陀代为设法,济拔其苦缚。佛陀对目犍连尊者说:娑婆世界众生,一生都是积恶造业,罪根深重。如想救拔你的母亲,只凭借你个人神通之力是无法救她脱离饿鬼道的!佛陀教导目犍连;应当于七月十五众僧自恣日,虔诚广设种种供物饮食,恭敬奉献佛僧,承仗三宝威德福力,拔济你的母亲脱离饿鬼道中饥渴之苦!目犍连尊者听闻佛陀教导之后,依随佛陀所示的方法,于七月十五日,准备种种饮食,盛于盆器之中,恭敬虔诚地奉佛献僧。当时佛陀也由于这个因缘,而讲了一部《盂兰盆经》,目建连尊者的母亲由此得到了解脱。”
这诸多现象产生要有因缘和合促成而起现行,共业所成。比如我们看诗,千人千解,这完全在于心底工夫了。
纯以金沙布地,大乘菩萨都是在红尘中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才证得无上佛果!
“层层铺设,一条条通天的梵道上/默然承载着脚步的重量/像那些渡船往返娑婆世界与净土的接引”,正如诗人在题记中所言:“那些挑石板的人是神。”是这些许多很卑微的人将这些石板努力运上去,层层铺设起梵道,才方便我们拾级而上,更加贴进了佛陀的心脏!
弟子虔诚,合掌向上仰望。“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让水域和山林,深藏起悲悯/与无处不在的菩萨,解脱门前正为我授记。”
菩萨无处不在,众生亦无处不在。和诸佛结下善缘,心灵便得到了净化。止妄念息狂心,感受佛陀无处不在的慈悲,所有的外乡人找到了自己故乡!
授记有很多名相,《妙法莲华经》上有一品,名“授记品”,佛给许许多多声闻弟子授记成佛,这些声闻弟子听了佛的授记,个个都涕泪悲泣,这就是体悟到了佛授记的意旨。
现举两例:佛现前授记某甲众生于某劫中作佛,号某如来,如是有国土眷属等了了说之,故名无余记。如世尊复言:若我在世,或灭度后,闻诸法华经一句一偈者,我皆为授无上菩提之记,是名无余记。二是有余记,如言告众生汝于未来某佛时当毕此罪,某甲如来为汝授记之类,是名有余记。复言:若一切众生悉有有余,彼生善根,相续不断,当至无上菩提,是名有余记。”
另外还有“未发心而与授记、适发心已得授记、密授记、现前授记”等多种。佛菩萨为悲悯众生都曾发下普度众生的大愿,譬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二十三愿:我作佛时。我名号闻于十方无央数世界。诸佛各于大众中称我功德及国土之胜。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闻我名号乃慈心喜悦者。皆令来生我刹。不得是愿终不作佛。近代高僧宣化上人也曾发下十八大愿。其中第十愿是:凡是三界诸天、仙、人、阿修罗、飞潜动植、灵界龙畜、鬼神等众,曾经皈依我者,若有一未成佛时,我誓不取正觉。第十四愿:愿一切众生,见我面,乃至闻我名,悉发菩提心,速得成佛道。
以上发愿所显现的慈悲真正是惊天地泣鬼神。无论信与不信的任何凡夫读此文字,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总有一天,或者未来未来的某一天这个种子会生根发芽。
众生执相而来,咫尺千里,悬崖撒手,落地荷花。“我从虚空中来,回到虚空中去!”
九
纵观全诗,是涉诗赋熟地而刨葛根,结香佛手花,橘核止痛柏子仁安神,堪有云芝之芳。随文入境,青果青皮由表入里,入佛界之境,结善缘续慧心,胸中有灵丹一粒,是出世的悲心,让人顿觉如含薄荷的清凉。细辛组诗之九赋,岗松参天,立意已是制高点。其跳出局外观世相观梦事观六趣,小果蔷薇,百合百部,枫香苏木半夏而葱茏。正如诗人所言:“就像一个物像得到了加持而变得具有灵性和生命力。”其写诗,多是对人类的精神关怀,也是一种自我修行,钩栗钩藤去陈皮,清热贯众,通过艺术构造艺术组合,并以法为赠礼,营造一片清凉世界。
诗人的思辩,连翘俗情,以佛手理气茜草疗伤,苍术甚是了得。果导迷茫,泽气而茯神且冬瓜子化痰,地笋活血有拨毒散之功效。诗人总是悲悯,以诗来澄清世道人心,其思空灵,筋骨丰盈,极具独一味的个性。全诗用词厚朴,枳壳清晰而葱白分明,无华丽词藻,却有自然天成之美。于写景上由远及近贯众而来,诗中佛理含藏丰富,或解无常或释梦里梦外或言境中空花,或看空中浮云或观水中明月或破水中泡,借喻暗喻渲染情境烘托氛围,总叫人去挂碍,摁住欲望的谷芽!
人生之旅“不可无端妖冶,美人再美终成泉下骷髅,有分功名,反是梦中蝴蝶。”我们的皮囊挡不住物欲腐蚀,速坏不及掩耳。修行之于人当如虎杖棒喝,惊耳之雷丸。
正如诗人某首诗中所写“众生多么像半梦半醒的风景”,而“尘缘过后,我只是一块受伤的石头”。
读诗提升灵性,特别是读清心如云的诗,你忍不住要在诸佛面前脆下去,伏住春天。并能让乱心得到止歇!
“在死亡的石头上开花,结出硕果”诗人以诗为法布施,醒人心智。意渡南海,为尘世洒下的是一片浓浓的清凉!
——2019年7月19日乌海伏鬼堂
原文链接:
【如云】普陀山之行(组诗)_江山文学网http://www.vsread.com/article-836699.html

倒是若尘师兄若渺若尘,散文写得出神入化,向你学习!祝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