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观杜甫草堂,论文人情怀(散文)
在华夏的历史上,唐朝不仅创造了空前的繁华盛世,而且还创造了灿烂的诗歌文化。这一时期,人才辈出,浩若星海,许多文人名留青史。这其中,杜甫是最为耀眼的明星之一。如今的天府成都,便留下了他当年的遗址--杜甫草堂。
我去杜甫草堂那日上午,春光明媚,清风拂面,从繁华的闹市跨进大门,仿佛由现代穿越唐朝。一墙之隔,墙外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墙内古朴典雅,幽深静谧。好一处浓缩了大唐风情的庭院!草堂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历历在目;亭台楼阁、曲廓水榭,茅屋草舍,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
徜徉于杜甫草堂,寻觅曾经的过往,我的眼前不由浮现出杜公那饱经沧桑的身影,想起了他那坎坷而又杰出的人生……
杜公生活的那个年代,正值唐王朝由盛到衰之时,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国家日益衰落,人们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而杜甫本人,官场失意,怀才不遇,穷困潦倒,举家漂泊,终生挣扎在贫困线上。也正因为如此,才为他在诗歌艺术创作上敞开了巨大空间,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宏大“诗篇”,成为千古流芳的一代“诗圣”。假若当初他青云直上、荣华富贵,那么,华夏的天空上就会少一颗巨星。现如今的杜甫草堂,就是对他最大的褒奖!最深切的怀念!
纵观唐朝,直至后来的宋朝,许多名垂千古的文人都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笔者今天就这一话题谈点个人观点,当然,非常肤浅。
一、虽仕途坎坷,却文采飞扬
杜甫年轻时,想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但因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后因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等候分配,而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直至44岁,正式任职为河西尉,相当于县公安局长。然而,志向高远的杜甫“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瞧不起这类九品以下的小官。于是,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是个看武器仓库的差事,正八品下。然而,不久爆发了“安史之乱”,长安沦陷,杜甫仓促出逃。当他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地出现在新皇帝唐肃宗面前时,给了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类似于现在的政策研究室,官八品。后又因朝庭发生叛乱,差点将他关押囚禁,于是,他携全家匆忙逃往成都。
成都有他的一位好友,叫严武,任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兼军区司令。严武聘请杜甫任军中的“节度参谋”,又给他一个朝庭的虚衔,名为“检校工部员外郎”,相当于现在主管工业的副巡视员,是个闲杂差事。这便是杜甫一生中当选的最大官职。如今的杜甫草堂,修建有“大廨”,廨乃官署也,为古代官吏办公之所;“工部祠”也因“杜工部”而取其名。
由于走后门弄了个闲职,便有了大量的时间潜心创作,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杜甫创作了247首诗歌。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都出自这里,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如杜甫草堂的大门处,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水流潺潺,岸芷汀兰。这里便是杜甫先生在诗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畔,如此美景曾经激发了先生的创伤灵感,一首《绝句》,好清丽的画面,令人过目不忘:“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首《春夜喜雨》,好深邃的意境,叫人爱不释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里的“诗史堂”,便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因为杜公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建筑便以此为名。如今,里面主要存放着杜公生前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
杜甫这类情况,在唐朝比比皆是,不乏其例。他的师兄诗仙李白,失意官场,怀才不遇,喟叹: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还有同时代的柳宗元,他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被毛泽东主席评价为“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更有刘禹锡,他的《陋室铭》,令世人振耳发聩。
无独有偶,宋朝的大诗人苏东坡,被贬谪黄州,成就了一位文坛巨人。仅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在历史的长河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还有白居易、辛弃疾等等。往往在他们最落魄、最潦倒的时候,也正是他们在诗词创作中最鼎盛、最出彩的时候,因为他们不会沉沦,他们是有责任感、有才华的文人。
在我看来,如今,一座城市因为有了这些名人遗址,使之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成都的杜甫草堂,黄州的东坡赤壁,绝不仅仅是后来人对先贤们的尊崇和纪念,还有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走向复兴的印迹和标志。
二、虽穷困潦倒,却忧国忧民
杜甫的一生,一直生活在颠沛流离之中,即便在长安任职期间,也因家境贫寒、生活艰难而导致小儿子饥饿而亡。即便如此,他始终怀有爱国忧民之心,唐肃宗至德元载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杜公目睹了沦陷后的长安箫条零落,许多亲人骨肉分离,一股忧国忧民的悲愤之情油然而生,饱含深情地写下了《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此之后,杜甫举家迁往成都,投奔好友严武。来到成都,他身无半文,更无立锥之地,靠朋友们的资助,才勉强支起了一座茅屋。好不容易有个栖身之所,破船遇上了顶头风,杜公如是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惊恐未定的杜公还没来得及修补,“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面对如此情形,杜公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普天下的莘莘学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如果自己的想象能够变为现实,杜公感叹道,“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崇高的境界,多么宽广的胸襟!这就是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
如今的茅屋故居,是在原址上仿制而成,但我宁可相信是真的,就是那座被秋风所破而修葺的。前有池塘、古树,后有修竹、花圃,好一派田园风光。走进柴门,我独自在内心思忖,莫不是杜公在许多草堂诗作中所提到的“柴门”?“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眼前的茅屋,一字排开,墙壁为黄泥所砌,屋顶是压紧的茅草,感觉似曾相识。伫立茅屋前,我不由肃然起敬,就是在这里,在这所破旧的茅草屋子里,先生撰写了大量的诗作,尤其是那首千古绝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我在想,杜公的许多诗歌,出自1400年前,然而,1400年以来,代代相传,口口相授,影响了多少后来人?曾经,我们的前辈、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下一代,从牙牙学语开始,就学习,吟诵。于是,先生的品德,睿智,情怀,仿佛“春夜喜雨”无声地“潜入”了华夏民族这片辽阔的土壤,“滋润”了千千万万的后来人。
是的,在我们华夏的历史上,中国的许多文人,从来都是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抒发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尽管他们清贫、潦倒,甚至有几分穷酸味儿,但始终怀有家国情结。这一点,在杜公之前有之,之后亦有之。
比杜公大10多岁、与其相交甚好的李白,因受永王之败的牵连,被流放至夜郎。在途中获上赦免,遇老友韦良宰时,即便在如此窘境之下,还感叹道:“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其拳拳的忧国之心饱蘸于字里行间,跃然于纸上。
南宋,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先生,一生遭遇无数次的宦海沉浮,无数次的贬官闲居。然而,这些坎坷始终磨灭不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和忧民之情,直至弥留之际,在绝笔中《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先生,在京任职期间,因多次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后贬谪出京任官。然而,在《岳阳楼记》里的惊世吟唱,激励了多少后来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走出杜甫草堂,我的心始终无法平静下来,为我们华夏民族有杜公,以及许多像杜公一样忧国忧民的杰出文人。他们是我的骄傲!更是我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