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求学的经历(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求学的经历(散文) ——五·七中学的记忆


作者:婺农 白丁,0.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463发表时间:2019-07-22 21:02:05
摘要:五·七中学那两年。

前言:
   本文是个人回忆杂记,东一榔头,西一棒棰,拙乱无章,不作史实考据。如有疏漏,敬请谅解!
   江西省婺源县清华中学创办于1960年,座落于美丽书乡,婺北重镇,千年古邑一一清华。那时场镇一家,清华中学归属鄣公山垦殖场管辖。
  
   一、五七中学
   之后鄣公山垦殖场又在滩头和西源坦中间的公路旁,筹办清华中学分校。经过场领导的统一布署及龙保根同志的艰苦努力,精心组织,历时八个多月,于1970年9月1号正式开学,定为五七中学。
   首任校长、书记是龙保根同志一肩挑。1978年春,龙保根校长另有任用,调离该校。兴办教育,教书育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清华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奉献青春。
   清华小学在清华下街,清华中学在双河村东头再往北几十米。清华小学和清华中学挨得近,中间隔条河,聚星桥横跨东西两岸。两校的距离,步行只要几首歌的时间。就是离清华大学远了一点。多少莘莘学子,头悬梁,锥刺股,刻苦钻研,金榜题名。
   我在清华中学上完初一,第二年就去五七中学念初二、初三,以后再回到清华中学念高中。
   五七中学距离总校十多里沙子路。公路沿婺水岸边而下,左边是河,右边是高山。滩头那段路常有塌方,石头滚落。
   1984年重新建置清华镇,场镇分家。1985年原五七中学随之撤并到清华中学总校。鄣公山垦殖场在原五七中学校址开办鄣公山中学,后搬迁至基建队隔壁新校区。1997年鄣公山中学彻底解散。
   老五七中学从1970年到1985年,历经十六个春秋,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有用之材,建设美丽乡村。
  
   二、老师
   全年级分四个班:
   (一)班主任是彭永科老师,
   (二)班主任是詹国权老师,
   (三)班主任是查进海老师,
   (四)班主任是胡芳盛老师。
   我上五七中学前期校长是方吉能,由于身体不适,后来是彭永科任校长。
   我在(三)班,我们班的课桌是全新的,桌面往身前微微倾斜,面板往上翻盖,其他三个班都是旧课桌。这新式课桌足足让我们兴奋了两年。
   (三)班任课老师:
   英语,查进海老师(班主任)
   语文,董永鹤老师(初二)
   语文,施成才老师(初三)
   数学,胡芳盛老师
   化学,李志庆老师
   政治,方吉能老师(初二)
   政治,彭永科老师(初三)
   物理,潘金能老师
   动物学,余明芳老师(初二)
   生理卫生,余明芳老师(初三)
   历史,彭永科老师
   地理,潘金能老师
   体育,李必胜老师
   音乐,涂金莲(初二,代课)
   音乐,杨红莲(初三,同班同学代课)。
  
   三、寝室
   五七中学处在一个较平缓的山坡上,公路从中间穿过。五七中学大致方位,北靠清华镇,南朝县城方向,东邻婺水,西接茶山。
   坡顶马路左边首先一排平房,四间教室。从东头起,依次是(一)班,(二)班,(三)班,(四)班教室。教室后面是茶山。教室前面是篮球场,球场两边上各有一张水泥乒乓球桌。
   东边球桌塝底有两棵老板栗树和一大片茶园和沙滩地。板栗树边上有条羊肠小道直通河岸。这段河是我们男生夏天洗澡的地方,也叫“圣瓜窠”。河中间有一长条凸起的石壁,踩着石壁才齐腰深的水,可以涉水走过河。和教室隔着操场相望的是三排整齐的平房,是教职员工宿舍,东头紧挨着茶园、菜地,西头紧邻公路。教室和教工宿舍方向一致,都是朝南。
   再往前走下几步台阶就是学校食堂。食堂后面是一块自然草坪,还有一棵古柿子树(青皮柿),估计有上百年,高大,挺拔。这种柿子削皮就可以吃,脆脆的,甜甜的,一点也不涩口。
   食堂后边上还有一排平房,平房西边头一间也是学生寝室,可以住五六个人,我们称其为小寝室。
   马路右边是一个小上坡,两排相向的平房,右边一排头一间是教研室,班主任查老师住中间两间(后来查老师又搬到下面三排教职工宿舍中间那排靠马路边上那两间),挨着一间住的是体育老师李必胜。最后一间是电教室(偶尔放映黑白英语课教片)。
   对面一排是学生寝室。中间四间是女生寝室,两头各两间是男生寝室。东头两间是(一)班和(二)班男生寝室,西头两间是(三)班和(四)班男生寝室。
   两平房之间是黄土,也是简易操场,我们在这里沙坑跳远,玩单杠,做早操,做课间操,上体育课。
   寝室西边紧挨着一大片茶山,是我们冬天晒被子的理想场所。冬天的暖阳下,各种花色的被子争相平铺在茶树上。
   白天抢太阳,晚上包粽子,裹着太阳的味道,缩进被子一动不动,一觉睡到起床铃声响。中途有尿也要憋住,万一开关没控制住,就尿床。真的,尿床的不是我,保密。
   我们寝室人员还原创了一个歇后语:
   被窝里放屁一一自己臭自己。
   有几分诙谐和不雅,意思还是很贴切的。
   夏天的时候蚊子特别多,寝室里也没有人挂蚊帐,点蚊香。现在还真想不起来那些晚上是怎么安睡到天亮的。在和蚊子的持久战中,总结出一个小妙招:
   当蚊子“亲密接触”的时候不要惊动它,一定要等蚊子把针头插入后,马上崩紧肌肉,把蚊子死死的卡住,让它无法挣脱,拔不出针管,一拍一个准。过早,蚊子逃了,没拍到。迟了,损失了鲜血,跑了蚊子,双亏。还算好,白捡一个限量版迷你型小肉疱,算是意料之中的额外收获吧。
   也许有人会问,万一针头断在里面怎么办?这么多年,我一直都是这样拍蚊子的。从来都没有断过针头。一拍一震,肌肉放松,针头自然脱出。这是一套技术动作,难度系数比较大,一般人掌握不好。
   蚊子的作息时间大部分和我们相反,也有不守规矩的,白天也向我们发动进攻。是可忍,孰不可忍。奋起反击,降龙十八掌的威力确实不虚,仅使一分功力,掌掌灭顶,拍它个稀巴烂。
   我们的基本原则是,蚊不犯我,我不犯蚊。蚊若犯我,我必犯蚊。其他时间和谐相处,免费听听蚊曲,看看蚊舞也能增加一些乐趣,调节一下学习的紧张情绪。
   其实住校,最难对付的就是昼伏夜出的臭虫。和我们的作息时间不一致,我们要休息了,它才开始上班。寝室里两排通铺,中间的木头架子上每人放一个大木箱。通辅也是木头柱子,上下两层,躺在上面吱嗄,吱嗄,摇着响。
   睡到半夜,实在受不了,常起来抓臭虫。借个电筒往床板缝隙里一照,一个个扁扁的,褐红色的臭虫,让人起鸡皮疙瘩。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用铁丝,把蛰伏的臭虫挑出来,一个个捏死,弄得满手都是臭味。实在挑不出来的,就等白天撬开床板处理。闹得整个寝室的人全起来抓臭虫,根本没有办法睡觉。
   被臭虫咬过的地方,奇痒难耐,越挠越痒,一串一串的长疱。抹点清凉油,很难痊愈。愈后也会留下一串串的疤痕。这也算是老祖宗的结绳记事法,在我们身上的完美重现,一串疤痕,一窝臭虫。
   我们对付“海陆空三军”(陆军指臭虫,空军指蚊子,海军其实没有,这么叫着顺口)都是防守反击,消极防御。只有对待蚊子设立防空识别区,一旦进入领空,立即跟踪,识别,查证,驱离或者撞机。只有受到攻击,才奋起反击,一招制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血液工作者,尤其是臭虫总能卷土重来,夜夜袭扰,灭而不绝。
   两年五七中学,养了两年臭虫和蚊子,作伴了两年,斗争了两年,也增加了许多乐趣和苦恼。实事求是的讲,我们的胜利还是多一点,但也不是全胜,代价是惨痛的,从来没有人组织打过一场彻底的歼灭战,都是各自为战,战术是对的,战略有很大的失误。长达两年之久的拉锯战让人感觉很疲惫,很无奈!最后升入高中,终于告别了亦敌亦伴的海陆空三军。至今想起来还是心有余悸。
   学校没有围墙,没有大门,四面敞开。有一次学校放电影,四班教室门没锁,学生的书本全部被盗。后来发现被人丢弃在教室后面的茶山上。学校报警,经过派出所老余警官一番辛苦侦查,结果是滩头一个小混混干的缺德事。
  
   四、“刷书”新发明
   查老师特别敬业,要求严格。嗓门大,平头短发,满脸红光,精神十足。每次听写英语单词,六十分以下,少一分就罚抄英语课本一遍,从第一页抄到新学课程为止。
   刚开始我也常常罚抄,课本学的越多,罚抄页数就越多。抄得手发酸,累得手指都伸不直。还是汪亮伟(清华里村人)聪明,把几支圆珠笔用皮筋并排绑定,看起来像排笔,一写就是四、五行,省时省力。准确地说应该是“刷”。
   有几次看到汪亮伟去交,查老师翻了一下,也不说话,就过关了。后来我也学着刷,效果不错。笔最多也只能绑五支,课程越往后,刷起来还是很累,几支笔要均匀用力,开始学写的时候很不习惯。
   后来还是静下心来,多背多记单词,功夫不负有心人。每次听写都能超过六十分,就此摆脱了罚抄,刷英语课本,也算是刷出师了。英语成绩也提高了许多。
   查老师这招数确实有效,挺好的。后来班上罚抄的人越来越少了,只剩下几个顽固分子,一直默默刷到毕业。
   罚抄只是方法和手段,熟记课本,提高英语成绩才是目的。我们还是非常理解查老师的苦衷,至今心存感激!
  
   五、武侠电视的超级诱惑
   查老师开始是住在办公室边上的平房,隔壁就是李必胜老师,也就是我们寝室正对面。厨房后面是茶叶地,透过窗子正好可以看到查老师家那台摆在电视橱里,非常显眼的十四英寸黑白电视机。
   初二那年,不知道哪天开始热播《霍元甲》,又接着播《陈真》。每晚两集,第一集是赶不上,因为没有下晚自习,不敢逃课。第二集正好,广告一结束,正片一开始,我们班上几个痴迷武侠剧的铁粉就准时到场。
   偷偷的蹲在窗外面茶地里,两眼盯着玻璃后面的电视,也只能看得到模糊的画面,雪花点又多,根本听不清声音。这么将就着看了好几天,也没有被发现。
   我们利用茶树作掩护,只要看到查老师站起身,我们立马趴下,一般是发现不了的。再加上查老师自己也看得入迷,很少起身。
   在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随着《少林寺》《少林小子》《武当》等影视剧的相继播出,武侠片风糜大江南北,尚武成风。尤其是大侠金庸的武侠剧,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很少有人能做到置身事外,无动于衷。
   颇为传奇的是,班上有个同学两兄弟,哥哥在我们班,弟弟在另外一个班,兄弟俩走路到县城去看电影《少林寺》。清华到县城足足有六十多里(老马路),来回就是一百二十多里。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吸引力。现在是不可想像。
  
   六、谁是告密者
   看完电视偷偷的溜回寝室,灯已经熄了,到处黑灯瞎火的,只有办公室门口和潘金能老师门口有盏昏暗的路灯。
   全是泥巴路,食堂边上有个水龙头,我们根本不愿意跑那么远的路,干脆就不洗,泥手泥脚上床就睡。皮粗肉厚,个人卫生方面没那么多讲究。
   那次不知道是谁告的密,有人怀疑是詹庭利,实在没有办法确认,成了一桩悬案。
   第二天早上,第一节课就是英语课。查老师提前了几分钟进了教室,放下书本,一手拉起黑板擦重重的往讲台上一拍,“啪”的一声大响,吓得我们一跳。
   只听到查老师大声喊道:“昨晚上躲在窗外看了电视的,自己站到讲台上来。”
   完了,完了。我们几个看了电视的同学面面相觑,不知道哪里露了马脚,只好乖乖地站在黑板前面,排成一排。有我和李文峰,余晓宝,吴江辉,施得开,余建新,李庆生,许进科,还有谁记不得了。一大排,大概有七、八个。
   这次查老师真的很生气,苦口婆心,恨铁不成钢,敲了我们每人一个毛栗子。真的很痛!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去偷看电视了。好像还有一两个死硬分子隔三差五的开小差去看。看完回来再给我们讲解剧情,属李文峰学得最像,讲得最好。要我们替他保密,我们也一直遵守诺言。
  
   七、风趣幽默学历史
   彭永科老师上历史课,很少按书本照搬念经,特别喜欢插入自己平时收集到的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口若悬河。
   有一次讲太平天国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娇的传奇故事。他讲得兴奋,我们也听得入迷。下午最后一节历史课足足延长了三十多年钟,还意犹未尽。
   彭老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提问,喜欢挑一个男生,再挑一个女生,或喊一个胖的,接着找一个瘦的,一个高的,再一个矮的,让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课,频添了许多趣味。
   我们学生都忍不住笑出声,而他依然保持原样,一点表情也没有,按步就班讲课。
  
   八、会织毛衣的男厨师
   我上五七中学的时候,学校食堂里有几个人,董永鹤老师的爱人,彭永科校长爱人,还姓赵师傅和胡老板(外号)。后期还从沽坊林场调来了齐师傅当食堂管理员。再就是这位会织毛衣的常叔。
   常叔是江苏泰州人,名字叫常殿真。落户到了婺源,在学校一直工作到退休。烧饭烧菜一把好手,很受学校领导和师生的好评。手工织毛衣更是一绝。

共 978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笔记的形式,记叙了作者读书的腰段人生经历,还原了那个时代的真相,读来有走进旧时光的感觉。五七中学,历时16年,栋梁辈出。铭记各位老师,留下珍贵记忆。山坡有中学,生活也趣味,拍蚊有技巧,也有被盗恶作剧。“刷书”是个不错的办法,催人进步是良方。武侠电视,吸引眼球。同学中的“告密者”,也是求学时候的情调。不一样的历史教学,风趣十分。常叔不平常,毛衣打得好。癫痫好可怕,偏遇头对头。婺源山水好,两罐菜有风味。也牙祭可打,还遇到骗人事。缺德司机,故意捉弄人。惊险刺激的爬车,仿佛铁道游击队。小路有坟头,阴森森的可怕。挤队打饭,学会生存。艰苦读书,找到人生方向。三十年弹指一挥间,难忘那时情。这篇散文以朴实的文笔,回忆了求学时代的往事趣事,真实感人,让我们理解了那时的生活,珍惜如今的日子,尤其是那些读书的年轻人看了,应该格外珍惜自己的光阴。文笔朴实,描写细腻,风趣特别,表现了作者乐观的精神,特别是那些趣事的回忆,我想这都是艰苦日子里的难得,也是陪伴作者走过艰苦岁月的精神力量。难忘人生经历,温暖的回忆也给如今的生活添了乐趣。凡所经历,不是诅咒,而是暖心。也许当下的人无法理解,但过来人的心中每每就激起了斑斓,这便是回忆散文的意义所在。推荐赏读,感受一段沉厚的时光。【编辑:怀才抱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7-22 21:03:57
  时光里有宝藏,也有珍藏,一旦开掘,精彩就无限。请欣赏回忆性散文,感受时光的韵味。感谢投稿柳岸,希望精彩继续。问候作者,希望在柳岸创作快乐。
怀才抱器
2 楼        文友:老百        2019-07-22 23:26:36
  向婺农问好,柳岸社团欢迎你1
   为便于联系,请加柳岸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3 楼        文友:柳岸编辑部        2019-07-22 23:39:42
  文章写的很不错,很朴实
   但有二处瑕疵:
   一是标点不规范,主要集中有括号,原半角()应为全角(),另就是引号“”不要搞反。
   二是除前言,下面有十七个小节,大部分有贴切的小标题,但个别如一、二、三、十六、十七没有小标题,影响了统一。
   以上在编辑时, 我们给予了补正。
   请作者进入社团QQ群,及时与编辑联系,有建议可以及时调整。
回复3 楼        文友:婺农        2019-07-25 14:34:03
  谢谢编辑老师!以后一定加强学习!
回复3 楼        文友:婺农        2019-07-25 17:15:15
  谢谢老师!辛苦了!
4 楼        文友:柳岸编辑部        2019-07-23 08:28:44
  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回复4 楼        文友:婺农        2019-07-25 14:35:27
  谢谢老师!辛苦了!
回复4 楼        文友:婺农        2019-07-25 15:59:57
  谢谢老师!
5 楼        文友:婺农        2019-07-25 14:37:27
  谢谢老师!老师辛苦了!感谢精彩点评!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