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土地(散文)
在华夏大地上,我们的农民世世代代在土地上耕作。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根基,华夏民族的命脉。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国家,农业是一切经济的基础。而土地是农业的根本,没有土地,农业就成为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的老百姓依赖土地而生存。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还处在野蛮的原始社会,生活在山野丛林中,靠采摘果实和狩猎渔业为生。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就已经有了种植业,学会了水稻、麦子、豆类等五谷种植技术。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技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催生和孕育了华夏文明。江、河充足的水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江河两岸的土地成为人们生命的根基。土地是中华文明的灵魂。它开启了农耕文明时代,是农耕文明的基石。
中华大地,有肥沃的土壤,优越的水利,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所以,几千年来,中国农业发达,生产力不断地得到解放,土地也被挖掘出最大潜力。他们在土地上种植水稻,小麦,豆类,玉米等粮食作物,解决吃饭问题;种植桑麻等作物,解放穿衣问题。智慧而勤劳的中国人,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自给自足。
农耕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生产经验,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种植是一项发现和发明创造。我国是水稻业种植最早的国家。水稻从选种,播谷到收割,时间漫长,这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农活。耕作,播谷,耘草,收割,脱粒,程序复杂,劳动强度大。而农作物的耕种,最为关键的是依循节令,适时而种。几千年来,在农业生产上,人们根据气候特点,总结出二十四节气。这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农事的金牌书。种田靠的是经验和技术。我们的农民会适时播谷。
长期的生产劳动,人们创造了别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工具。虽然不够先进,但是工具的改进,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效率。很多生产工具,已经传承了几千年,成为农耕文明的象征。为了节省人力,人们学会了利用牲畜辅助耕作。牛耕是最为典型了。土地需要精耕细作,种植的作物才能繁盛。于是,庄稼人用工具翻挖土壤,使之经过阳光暴晒,土质松软,适合播种。开始主要是人工,后来,辅助于畜力。为了便于耕作,人们发明了锹、镐、锄、犁铧和耙等农具。自有了犁耙以后,犁田耙地成为农业的一项技术,广泛地得以开展并承继了下来。有种就有收,人们发明了刀具,用于作物的收割。像锹、镐、锄、犁铧,铁耙,铁叉,石磙子,板锨等农具,一直沿用至今。
历朝历代,土地成为斗争的焦点。农民要生存,就必须有土地。可在古代社会,土地往往成为富人的专属。过去,有权有势的,垄断了土地的所有权,使得下层的平民百姓成为土地的附庸。平民为了生存,只得甘心为奴,为富户种植庄稼,这些人就是佃户。佃农的命运很惨,辛苦的劳动,却连温饱都难以保障,生杀予夺的大权握在豪富户的手里。他们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却被地主剥夺。这就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很大,激化了社会矛盾,于是,阶段对立出现了。历代爆发的农民起义,就是为土地和生存的斗争。
游牧民族主要生活在草原和大漠地带,以牧业为生。他们缺少中原地带适合种植作物的土壤,惦记着中原的土地,也是出于扩张土地的需要,于是,不断地入侵中原。历史上,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战争频发,致使社会动荡不安,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而对土地的争夺,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农民离不开土地,土地就是他们的生命。他们没有其它的特长,但勤劳朴实,会种庄稼。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祖祖辈辈在土地上辛勤耕耘。无论是集体劳动还是个人生产的时代,庄稼都是农民的命根子。他们需要种粮产粮维持生计,养育子女。农民种田很辛苦,面朝黄土背朝天,酷暑严寒中从没有停止劳作。庄稼人很勤劳。他们把一生的时间都耗在了土地上,流了不知多少汗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小诗道出了农民种粮的艰辛。粒粒皆辛苦,每一粒谷子上都凝结着农民的汗水。地要耕,种要播,草要耘,还要施肥,浇水,收割,哪一项任务都很繁重,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土地承载着华夏民族的厚重历史。每一寸土地上都留下了我们先辈的足迹,每一块土地上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我们的先辈在土地上辛勤耕耘。他们把自己的汗水留给了土地,长出茂盛的庄稼。他们把自己的爱和虔诚献给了土地,心中会升起一种庄严和神圣感。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为捍卫它的尊严,保护它的不受侵害,宁愿付出青春,热血和生命的代价。面对外族入侵我们的土地时,我们的民族像一股绳拧在一起,同仇敌忾,抵御来犯之敌。在我们的土地上,曾留下先辈们的鲜血。血渍染红了土地,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的斗志。土地是一部浩气长存的史书,在中华文明的宝塔上熠熠生辉。
土地的颜色就是我们的肤色。几千年来,我们的先民在这块黄土地上劳作,在烈日下受炙烤,在风霜中受浸染。我们有了令人骄傲的黄土地一样的肤色。先民们披荆斩棘,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疏浚河道,设九州,定中原,诠释了先民艰苦创业的精神。
土地有灵魂。我们的先民每天和土地打交道。土地能听懂先民的故事和叹息。天旱了,农民忧心忡忡,设坛跪拜求雨,十分虔诚。天涝了,农民奋力战洪水,祈求灾难早早过去。土地就像历经沧桑的老人,向人们诉说着悠远的故事,动情的人生。土地的灵魂已经走进了人们的心里。
现在,科技发达了,机械化的农耕正在取代原始的农耕方式。效率的提高,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而这部分劳力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成为厂矿企业的生力军。
新时期,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土地将面临许多新问题。特别是农民大量涌入了城市,土地将来由谁耕种,这不得不令人忧虑。不管未来的社会经济怎样的发达,作为农业大国的我们,依然要重视土地的作用。
土地,给了我们生命,是华夏文明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