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人赏江山文】哲学不在象牙塔里(柳岸) ——赏醉里清风散文《蛛的乡村哲学》
一、由衷感谢:作者给予我们的是“生活的武器”
大约前几年,我听到一个论调:我们这个时代难以产生哲学家。发出感叹的人,似乎就是想看到一个虚无的尼采出世,唤一个感性的康德降临,希望重构“理念世界”的柏拉图指点迷津。等不到,并不等于我们可以放弃对哲学的热衷。读柳岸社团作者醉里清风散文《蛛的乡村哲学》,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也是不乏平民哲学的种子,破土萌芽,我仿佛听到了哲学脚步走来的节奏。我问及作者写这篇散文的动机,他说,我们人总是要向小动物学习的,特别是它们表现出来的理性力量,人生本色,总在心底唤起我们的共鸣。我相信作者这段话。江山文学网的纯粹,给了一个宽松而平静的文学平台,也适合他将一个蜘蛛捉在笔端,做一次文学之旅,用自我感悟的方式唤醒朴素的哲学思想。
以文学的方式呈现哲学问题,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构想。我曾经也试图用散文的方式表达哲学的思考,写了《生命三题》和《生态五题》,但相比作者这篇纯粹的哲学散文,明显感觉感性太多,并不系统全面。作者以蛛网感悟人生,表现生活,不露痕迹,几乎每个细节都在酝酿着哲学,我揣测作者是否看了方刚《动物哲学》这本论著,生动再现了蜘蛛的生态智慧。
年轻的时候,我以为哲学是在象牙塔里,在教科书本上,那时,我接触了辩证法,学的是思辨哲学,哲学是以法则的形式出现的,我也热衷于哲学家的惊人发现,唯独没有,也不可能想到我可以有哲学的思维和发现。
尼采和康德都自诩“我是太阳”,唯志主义哲学充满了心灵的渴望,但那是“疯子哲学”。康德也从动物身上发现了哲学的力量,他说:“害虫叮人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因为它们要维持生命。”这是怜悯主义哲学,心生的是慈怀悯情。真正的哲学是什么,其实苏格拉底早就说过:“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我认为,这是他的哲学思想产生的出发点,是普众的哲学,作者醉里清风应该也是受到这样的哲学论的影响,才关注风雨之中的蛛网吧,他写作这篇文章就是在催生自己的哲学思想,文学的范式恰恰适合了作者静心求趣悟理的创作精神。
作者这篇散文最大的意义在于他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成为自己的哲学家,哲学的思维和发现完全来自现实的感悟,正如苏格拉底总是在与学生的问答里找到哲学,他的很多哲学也是来自生活的感悟,比如那个“坚持”的哲学,他发现学生中只有柏拉图坚持每日“甩臂”三百下,最终称为继他之后最有成就的哲学家。希腊的哲学,一开始是寻求自我安慰的产物,甚至是游戏的方式,慢慢地,哲学才成为一种“生活的武器”,我想,作者的这篇散文就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武器”,还有获得武器的观察思考方法。这种哲学思维的成熟,应该也是承继哲学根本精神的实践。从这一点看,这篇散文在蕴意上就别具一格了,在情感表达的基础上,将丰满的理想推到我们的面前,太难得。
一篇文学作品可以启迪我们做哲学思考,这个意义就重要了。风雨摧毁飘摇的蛛网,蜘蛛选择了修补;张网待虫,果腹温饱,坚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八只手脚,只为抵御风雨而准备,无能为力不属于蜘蛛……正如苏格拉底笔下的《乌鸦与老鹰》:乌鸦学老鹰去抓羊,结果被羊毛卷住了爪子,最后被牧羊人活活地摔死了。不是每一种鸟都叫鹰,认清自己才能活下去。有哲学头脑的人,总是在对象上发现可以关照人生的看点,获得深切的认知。这篇散文作者也善于从观察中发现生活的智慧,具有朴素的哲学思辨精神,给人的不是表象的认知,而是“超越载体”的精神和艺术的力量。
尤其是让我们更加肯定哲学都是鲜活,不是刻板的,文学可以激发哲学在生活细节里散发人性的光辉,不再是光鲜的妙语警句。
二、难能可贵:他的散文考验我们是否具有哲学的眼光
散文最基本的任务是表现人对生活的审美,而再进一步应该是使我们获得哲学精神,这种哲学精神如果是拾人牙慧,就没有格调和意义了,关键是靠读者发现,这也应该是作者创作这篇散文的基本考虑。正如德国文学家汤马斯.曼所言,文学艺术家追求的,是“使思想闪烁着感情的火花,而情感却如思想一样精确与集中”的创作境界。我们可以试着从作者的散文里去捕捉这样的“火花”。
1、以自己的方式获得最可靠。“昆虫在夜晚侧身飞过蛛网,有一两只触网,蜘蛛悻悻地奔过去,紧紧地攥在手里。”蜘蛛的哲学就是“守网待虫”,我们可能会联想到“守株待兔”,但褒贬有别,学会织网,总比临渊羡鱼来得实用而有所得。蜘蛛结网,于树之枝;大风忽起,吹落其丝;慢行不惰,一再营之。人而不勉,不如网虫。若腾空捕虫,或许成为寓言里的一段笑话。一个人等待着别人的救急与相助,是很无聊的,“自获”才是蜘蛛告诉我们的人生答案。
或许蜘蛛也有诗意的“虫生”,“蜘蛛也解留春住,宛转抽丝网落红”,(清诗人席佩兰句)但它在实用与浪漫之间深知取其轻重。
2、自救才是人生泅河的渡船。“被风吹过的蛛网剧烈摇动,那只蜘蛛使足了力气”,“迅速钻进墙缝里”,蜘蛛是弱者,面对风雨,也有恐惧,但在残破的家园面前,是沉落还是自救?它不忘残垣曾经给它的温暖,选择了无言无怨,依然不放弃“修复被风雨击碎的网”。正如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发现的一样:“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如此,我们可能要颠覆一些蹈入误区的成见了,而新的哲学总是从这里产生。螳螂只是挡车不自量力?蚂蚱只有一个可怕的秋后?青蛙只配坐在井底?萤火虫只是一颗流星?兔子的尾巴总是长不了?因蜘蛛,我们可以推而广之,产生更多的新意,这是作者的哲学发现给我们的启发。人生,泅渡长河,渡船自备,世上真无救世主一说,此时的蛛网也是蜘蛛的莲座,不然,无网之蛛,何以立足!
3、低调地“活着”并非消极的人生。蜘蛛是什么状态?“爬在网上以静制动,像死去一样活着”,“布下天罗地网是想抓住”飞虫,风雨来了,“迅速钻进墙缝里”。如果按照进取的人生哲学看,蜘蛛是消极的,但弱者要避险的情绪和行为,恰恰说明还有重振的梦想,低调,是对目前状态的现实把握,活着去等待,才是可以让我们称许的态度。
4、挣扎和哀嚎,对生活毫无意义。挣扎宣泄是为了释放负面情绪,从心理学解读看,无可厚非。但面对风雨破坏家园,“一场风雨就把人的雄心吹散了”,“褐色的蜘蛛不慌不急”“从容不迫”,它明白挣扎是没有意义的。在灾难面前,它选择了正视和修复。也许它是懂得“生活不相信眼泪”的道理。这个表达,是作者深沉思考的结论,显示了作者冷静的人生态度,也是贴近生活的哲学,不怜悯才是对人的最大慈爱。这样画面的文学意义都在其次了。
5、躲避并非怯懦而是智慧。面对无法抗拒的情形,蜘蛛“以最快的速度仓皇逃进墙缝里”,“风走了就出来修补蛛网”,智慧,有时候很简单,在一个时间里避险是为了下一个时间里有所作为。蜘蛛是会观察的,它在看“风从哪里来,雨从哪里来,这样才能把日子留住”,而不是硬拼来战胜风雨。智慧首先来自选择时机。这些哲思的获得并非作者直言传达,而是促使阅读者联系人生做有益的思考的获得。
6、可能危险来临时机会会更多。作者这样特写了一个画面:一只年长的蜘蛛“站在网上呼喊:‘不要惊慌,捕猎的时刻到了。’”时机对于人的意义正如风雨袭来虽破坏了蛛网但也同时吹来飞虫,机不可失。蜘蛛这段振臂高呼的话,我想,应该是作者在他的哲学思想下的刻意表达,隐含了作者的人生经验。
7、一切存在都为迎接风雨而准备。作者写到蜘蛛的反思:“八只手脚能用来做什么?”结论是“八只手脚是为风准备的”,“不能沉落”。八只手脚的存在,是为修复风雨中的残破蛛网而生长。蜘蛛思考“为什么自己没有硕大的肚皮?”是为看开风雨“虫生”而臌胀,应该装得下容纳生活里的一切的肚量。表达直观,意蕴贴切,寄寓尤其深厚。
8、学会“蛰伏”,明白修复的意义最适合人生与家园。文章说,蜘蛛的一生就两件事:修复和蛰伏。在现实里,人的大部分状态不是在奔跑,而是“蛰伏”,作者给与了全新的解释,蛰伏是用来回忆、思考和捕食。回忆曾经,温暖情感;面对现状,思考生活;捕获机会,维系生命。蛰伏也是一种胆气,正如杜牧的诗句所言,“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从来未可知”。人生只有一次,不可能颠覆重来,更多的不是逆转。以蜘蛛的忍耐精神,面对家园残破只能靠修复,推倒重建,未必可以做到,于是,修复就有了充分的意义。我们在人生中都有受伤的经历,选择修复疤痕,应该是最可行的办法。这一点也是作者反复强调的哲学思想,是经验是教训,更是理智。当然,这种“修复观”也是本于蜘蛛辽远的“宇宙观”:“天下没有一堵不透风的墙”,“没有一座不漏雨的房子”。于是,修复成为清醒的眼光,并非是无奈之举。
9、从观望到融入的历程是人生的常规轨迹。蜘蛛的生活处于阴暗破败的角落,土路,土屋,破墙,旮旯,它必须视为温暖的旅途与巢穴,正如作者所言,“它并不是一个偷渡者,它在某个早晨结成一张网”,身份没有确定,甚至不光彩,从观望到融入村庄,是很多人当下经历的人生路线,这种状态怎样改变,或许蜘蛛可以给我们哲学答案。无论是否接纳,是否举行一个让人兴奋的仪式,都不重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底层,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靠智慧捕捉时机。适应陌生环境的智慧,是“像死了一样地活着”,千万别妄想自己一开始就是上帝的宠儿。
10、为了每一个“结点”的开始而蛰伏。作者对“结点”的理解是,蜘蛛每一次系住两根丝线,形成一个“结点”,都是新的开始,而不是终结,在不满足人生的人看来,行百里,依然是半九十。于是,我们就会对每一次小小的完成,赋予开始的含义,这是一种哲学的人生态度,生活的含义被一个“结点”言中了。人生为了每一个结点而蛰伏,就不是因每一个结点而松懈。
11、改变与恪守,哪一个更有意义?风,在村子里左冲右突,富于变化,但久而久之人们对风不敏感了,也麻木了,只知道随风改变,跟风,并不能摸透风的脾性,风从北方吹来,我在南边开门;风从南面席卷,我又北首开洞,跟风而不能避风,人陷入了风的围城。而蜘蛛恪守着自己的一角,风对它的侵害就属于一时了。这样简单的思维或许为人不屑,但恪守也是意志的精明,据说蜘蛛就是这样才成为延续亿年的不死物种。我想,还是哲学家康德参透了蜘蛛的心理:“痛苦就是被迫离开原地。”蜘蛛恪守土墙角落,享受的是安居的情调,没有了惶惶改变匆匆迁徙的烦恼。
12、在每一个角落里都有梦,谁最容易发现那个梦?人常常在熟视无睹时丧失了获得哲学感悟的机会,也失去了人生行进的力量。人天天从织网下经过,却没有发现蜘蛛的梦想。作者严肃地说:“应该在一场残暴的风雨后,去看看蜘蛛是如何重新编织它们的梦。”我们没有梦,就变得眼界局促了,也不会发现蜘蛛是一个梦想家。而这一切恰恰被孩子们发现了,“背靠着墙根儿,……爬在半截土墙上”,孩子选择了梦的偶像,想去编织自己的人生之网。梦的起始原本都在荒芜处,在不起眼不为人注目的旮旯里,可以理解,蝶梦也并非生于画栋雕梁之上,也是庄周在草窠里与彩蝶翩翩起舞的神交。梦境是美妙的,但从来不是奢华的。
如此具有丰富的哲思还有很多,诸如,是风驯服了蜘蛛,还是蜘蛛征服了风雨?是云气幻化成彩虹,还是蛛网给了风雨之后一个彩图?在这篇散文里,只要读者敢于面对蜘蛛的作为发问,就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哲理启迪。
作者给我们的“乡村哲学”,是基于蜘蛛这样不能入眼的动物,在生活的角落和底层,是不被人宠的动物,不被人看好的空间。人们可以把猪狗猫甚至鳄鱼蜥蜴蟒蛇作为宠物豢养着,基本上没有听说还有以蜘蛛为宠物的,它丑陋而不待见,正如不被人关注关怀的底层人物,拯救他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状态,在别人看来,它“把日子过死了”,能够懂得他们的,还是他们自己。当下正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这种力量也应从蜘蛛织网得到启示,作者的文题是“乡村哲学”,更是平民哲学,但却充满了质地上的华彩丰韵,同样也是给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一个哲学向导。
读了作者这篇散文,我更相信哲学的生活来源,而非象牙塔的咿呀学舌。生活的土壤,才是哲学的根基,即使是破败的蛛网,也会在剩下的“结点”上跳跃着哲学的灵魂。生命的哲学家,从来属于每一个生命的本体,而非写出巨著的哲学家,哲学家只是给了我们怎样获得哲学的启发和默化,从这个意义上看,作者醉里清风应该也是哲学家,起码是一个合格的“乡村哲学”家。
文/悬壶
旌旗蔽空红柳岸,
独占鳌头怀才篇。
泼墨处处蝇头秀,
抽丝条条绣江山。
出师一表有孔明,
怀才数句文武天。
语处多有涓涓诱,
笔尖数点今昔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