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野征文”风雨七十年“】理解了父亲(随笔)
母亲去世前,我写了一篇赞美母亲的随笔《母亲的怨恨》,母亲去世后,也写过一篇怀念母亲的随笔。父亲去世已经快四年了,我也曾写过几次父亲,但每次都是写到一半就写不下去了。其主要原因是我不想说违心的话,我不能心里不认同父亲的观念,还违心的称赞父亲伟大啊。所以,我今天写父亲,还是将标题定为《理解了父亲》。
父亲是我从小到大最怕的人。小学四年级前,父亲在县城工作,他差不多一个月才回家一次,每次听说父亲要回家了,我真有“老鼠见猫”的感觉。其实在我的印象里,父亲并没有动手打过我一次。后来,父亲回到了本公社任秘书,大家都叫他罗秘书。我上初时,父亲是稠溪大队的蹲点干部。虽然不象小时候一样怕,但每次见到父亲心里还是有点发怵。
初中开始要写作文,当时的语文老师叫李怀壁。李老师一年前,刚从稠溪小学调到沙坊中学教语文,据说是某名牌大学毕业。李老师出的第一道作文题是《我的父亲》,写我的父亲,写什么,我根本就开不了笔。班上同学都交了作文,我记忆里好象没交作文。第二天上语文课,李怀壁老师特意点了我的名,李老师在课堂上讲我父亲在稠溪蹲点的几个故事。他说到,我与你爸爸很熟,我们晚上常一起去散步,你父亲是一个最能吃苦的干部,割禾时与村里的后生比挑谷,每个人挑四萝谷回村。还有一年冬天出塘泥,村里人都不愿意脱鞋下去,你父亲先打赤足下塘带头干起来。后来我根据老师说的我的父亲完成了人生第一篇作文。李老师还特意把我写的哪篇《我的父亲》刻成范文发给大家,虽然如此,后来我还是不会写作文。但几年后高考时,我想起李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初中同学的同名作文《在雨中》,让我当年高考作文得了比较高的分。
父亲一直说自己大公无私。但他的大公无私却让大哥怨恨他一生。到晚年,父亲还说自己一生大公无私,又搞得我们夫妻吵得快要到闹离婚的程度。甚至父亲去世几年后,我都有点怨父亲没把家庭关系处理好。年青时,没处理好长子(大哥)与小弟(三叔)的关系,晚年又没处理好自己、儿子、孙子、曾孙之间和利益关系。
我爷爷1957年就去世,那年我父亲28岁,我二叔26岁,手下还几个姑姑,最小的三叔只有9岁,我大哥大5岁,我大姐两岁,二叔已结婚但还没生小孩。爷爷临终前对我父亲交待一定要让“胖子(三叔)”读书。所以三兄弟就没分家,在我三叔考上市高中后,我大哥也考入初中。大哥刚去初中读了一个星期,二叔闹分家,为了让三叔继续读书,为了维持这个大家庭,父亲恨心将我大哥从学校叫回家与二叔一起种田。后来常听大哥说“我十四岁被叫回家挣工分”。最后这个家一直吃到1978年才一次性分成五个小家。晚年我与父亲的矛盾,应该是父亲大家庭家长制思想的延续。
通过这些年的认真思考,如果夫妻不想离婚,想把日子过好,夫妻关系应该是第一关系,即在利益上应该把夫妻利益放首位。其次是父子关系,然后才是兄弟姐妹之间关系。兄弟姐姐之间应该是亲情加往尚往来关系。当然,如果夫妻感情破裂,夫妻关系是可解除的,而父子关系却不可解除,从这个意义讲,血亲重于姻亲。中国人可能都或多或少存在血缘亲情而影响夫妻关系,甚至很多因利益原因,与导致夫妻感情破裂。
我是比较相信人的能量定律,每个人都有自己能量,伟人们能量大,但为了国家民族利益,可能就要牺牲家庭利益。普通人能量小,为了大家庭利益,可能就要牺牲小家庭和自身利益。父亲一生就牺牲了小家庭利益,尤其是自己个人利益,正如他自己所讲,我一生没乱用一分钱,他心干情愿的将钱全部用于子孙后代们,也许这就是中国老人共同特点吧。
当一个人的牺牲和付出换来的后人不和,尤其是后人一代不如一代。这种牺牲和付出肯定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