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回归线上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回归】半幅亭小品十九(随笔)

编辑推荐 【回归】半幅亭小品十九(随笔)


作者:梦羽 秀才,1164.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536发表时间:2019-07-26 18:38:42

【回归】半幅亭小品十九(随笔) 一、需则有待
   需卦之上六:“入之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古人因为明白而简单,与《圣经》“要爱你的敌人”同旨,以之用世,虽劫难可度,所以卦曰:利涉大川。
  
   二、知人
   不知人最好,以自家的心地观人观世,正所谓佛眼看人众生是佛。但如果是鬼眼是魔眼,我心即宇宙,将奈之何?
   所以,既然在世还是要知人的。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近视远观并祥察其心其性情,孔夫子说这个人不再可藏匿了。孟子进一步发挥为听其言观其眸子而知人之说。因此洪迈说:“孔圣既以发之于前,孟子知言之要,续为之说,故简亮如此。”不过,我觉得“听其言观其行”更简亮。
   但是,知人并不是为了毁人誉人,亦非为了责备人。否则,这种观人之法不如不要。知人的意义在于为己,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桃花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所以桃花是人世的。胡兰成《今生今世》开篇即说:“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它静。”传统人世简静,尤其乡村,即使艺术如桃花,不当它是现代所谓的艺术与艺术品,都在人世的日常日用中。这种艺术与日常日用的不分不二,生活与艺术无隔而不自觉的浑然一体,方为生活的艺术,艺术的生活,因要画得它静。可比之书法,古代都作日常日用,所以有好书好字;而今不在日常日用中了,皆有意为之而美其名曰创作曰艺术,尤其执着于技法之一端者,首先人与书有隔了。我觉得那一大片的桃花林,决没有山野之村的篱边那一树两树的桃花好看。
  
   四、《乞食》诗
    读书人很是奇怪,有孤独有寂寞有穷途,往往从古人中找寻朋友晤对,从而得慰籍甚而得解脱。“不知弄笔东窗下,正和渊明乞食诗。”放翁晚景穷愁窘迫,一次家中无米可炊了,他却“东窗事发”,与陶渊明调侃“我大概不至于到乞食地步也”,这种五十步笑百步的诙谐,活色生香的穷快活相,恰恰是陆游的达人大观。陶渊明有《乞食》诗:“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渊明凛凛有生气,尽管千数百年后依然活生生在人世。他乞食却寻来淮阴侯韩信为伴:“我无韩信之能,漂母之恩,惟来世再报。”亦算是自我慰籍了一番。
   但是,靖节先生并不以乞食为耻,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不管处哪种境地,心中应有所持守。
  
   五、半幅亭
   我书房有独立阳台,造形宛然极简单的四角亭。阳台北通书房,西倚隔墙,东南两面无墙遮拦,仰俯凭栏皆可,如果当它是亭,亦是半幅。素喜清人廖燕《半幅亭试茗记》,与他晤对曾聊表心意,廖燕慷慨,许我用半幅亭名,算是附庸风雅了,但自有我的趣味。几盆小植物稍作装点,尤其一株紫藤葱茏我阳台一角,清风徐来,婆娑作响,其下读书,最是清欢,便是吃茶、静坐,无不适宜。时而闭目养神,鸟鸣在耳,遐想自在。当夕阳满树,吟廉南湖“夕阳穿树补花红”,夫复何虑又有何求。
  
   六、啮雪
   石涛说:“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啮雪典出《汉书》,“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说苏武卧于雪地嚼雪吞毡毛充饥,数日不死。呕血是技巧上的,啮雪是人格是精神是境界的提升与超拔,石涛所谈在画,其实又何止在画?我觉得文学艺术都涵盖其中。技巧在于练习,而精神境界惟有涵养之。传统有心印之说,艺术的创作都是心灵的显现,所以不只限于技艺,由技而进于道才是正途,否则陷于工艺。现代有称之为"工艺美术大师"的,从“啮雪"层面说我不敢苟同。
  
   七、自己的命题
   "汤汤川流,中有行舟。”人生如寄,命中的渡船啊,将度我去哪里?“策我良马,被我轻裘”,即使鲜衣怒马,又怎能聊以忘忧?
  
   八、诗性的生活
   我们的生活,但要它是美的。宗白华先生说生活的美学:“生如蚁,美如神。”就其生活的客观,即生物性,为生存而碌碌终生与蝼蚁无二,故有“蝼蚁尚且偷生,为人何不惜命。”此语最早出自马致远杂剧《荐福碑》。传荐福碑在鄱阳荐福寺,北宋年间毁于雷击,如今荐福寺也荡然无存了。就其生活的主观,超越了生物性,所以成人所以有人,故知丛林法则是人性的退步文明的退步。我们所说的生活其实在主观生活层面,即对外种种联系与行为以及内在心灵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心态决定生活,惟心向真向善向美,我们的行住坐卧接人待物都是美的,这人世也都美好。生活可以表现为雄浑、冲淡、典雅、旷远、自然、含蓄等等形式,如二十四诗品诸般诗性的生活。可以说诗性的生活比诗更美,也许这就是意思上的真神了。
  
   九、昨日风景
   从来谈“自大"都贬义。而《孔丛子》有言:“自大而不修其所以大,不大矣。”其说自大很是中肯。
   初唐文章四友之杜审言一生自大,读《新唐书》、《唐才子传》,他的故事每每令人会心而击节。特别是他临命终忏悔他的自大:“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云云,虽千余年却历历如眼前的生动,犹为自大的可爱,真才子也。
   杜审言传下来的诗文不多,而他的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晚明胡应麟称许为初唐五律第一,其实毋须言多,这一首诗足以让他自大了。而初唐盛唐自大的人尤其多,但他们自大而修其大,故有大唐气象。
   杜审言的孙子杜甫更成其大了,只是他不在其时。我想他在地下,肯定更为自大的了。
  
   十、檀郎
   “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檀郎,女子对心仪男子的妮称,“笑向檀郎唾”。最早的檀郎是貌比潘安的潘岳潘安仁,檀奴、檀郎是他的小名,魏晋人物大都美风仪,玉树临风。《世说新语》载有“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并投之以果,满车而归,场面堪比现代的追星一族了。看来潘安仁倒成了大众女子的檀郎,可是此檀郎有名的专情到如今依然如故。又有卫玠,亦美男子也,传说是被女子看死的,千百眼聚焦,热度过高,故有“看杀卫玠”词。那个时代很有意思,男人都有个性,而女人是集体的自由的爱美,所以魏晋人物不单男性,亦是女性的,她们以集体的形式。她们的爱美鲜明,故而《世说新语》又载有:“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东施效颦必唾之,有味。
  

共 265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如易经,如论语,如诗经,如书法,如国画。这里有观天察地,有识人辩物,有行善报恩,有守节知礼,有鲜衣怒马,有附庸风雅,还有诗性生活里的精神境界。昨日的风景,是为国风民情,那份好好神情恰似玉树临风的魏晋遗韵,从来处来,到去处去,让人心驰神往。佳作,特此推荐!【编辑:策马南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策马南山        2019-07-26 18:40:45
  梦羽君能一直写,我就能一直编,直到大家都喜欢。问好朋友了!
人生如梦
回复1 楼        文友:梦羽        2019-07-26 20:09:06
  大家喜欢不喜欢,是文化取向。南山先生即可。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