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迎春花(散文)
童年到青年,这是我一直在做的一件事,除了上学外,从未间断过。
17.
“全体村民注意啦,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晚上7点在六组李福根家的稻场免费看电影,请大家相互转告。”小时候,听到这样的喜讯,比吃顿肉还要幸福。
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是在一年秋天。太阳还挂在西山上,我和小伙伴们连晚饭都顾不上吃,火急火燎地来到李伯伯家,只见李伯伯在清扫稻场,搬出椅子和板凳。
过了大约半个小时后,几个小哥哥背着几样新奇的东西,到达李伯伯家。虽然只有半个小时,我们仿佛等了半个世纪。
小哥哥们稍事休息,便开始工作了。
他们拿一张又宽又长的白色大布挂在墙上,然后在幕布的正前方几米处,摆放着一大一小连在一起的两个轮子,两个小音响摆放幕布的左右两侧。
这就是电影呀!我和小伙伴不眨眼地盯着,嘴角里啃着小指头,涎水三丈呀。
天色渐渐暗淡下来。李伯伯稻场上越来越热闹。大家都选择与自己关系最好的人坐在一块,说着笑着,欢天喜地等待电影的播放。有的人提着一个大方便袋,弯着腰在人群里穿来穿去,向大家介绍着袋子的优质产品。
天色黑了,月亮从云层里现身,星星眨巴着迷人的眼睛。小哥哥打开机器,在灯光的照射下,两个轮子带动影带转动起来,紧接着,大幕布上有了图像和声音。一场痛快的武术较量,让现场所有人都看得目瞪口呆。侠骨柔情,美女英雄,正义与邪恶,让整部影片剧情高潮迭起。
近两个小时的电影放完,我已经进入了电影角色,立志今后要好好习武,打遍天下无敌手。
到现在还深刻地记得电影的名字叫《刀剑笑》。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我知道了两个转动的轮子叫放映机,白色的大幕布叫银屏。
小时候的露天电影,让我回味无穷。
18.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邻村都通了电,唯独就是我们村还是使用煤油灯。村民们对通电的愿望一天比一天强烈。
94年秋天,电站的工作人员和村干部到家里逐一开展工作,告诉大家,我们村有通电的计划,但是通电的材料和设备,要靠我们村的男人用肩膀合力把水泥杆子、变压器等重型器材抬运到村里。
从集镇上到村子,有15多公里的山路,崎岖陡峭的上坡路就长达9公里。平日到集镇上办事,空手去,空手回,来回半天的功夫,就已经很累了。每根水泥杆长8米,重量1000多斤,变压器虽然轻一些,但体形较大,不好抬。这两样器材经过狭窄的上坡抬运犹如山羊过钢丝,举步维艰。
村里的男人们,一个个都是响当当的汉子。他们表示,再苦再难,也要把通电的设备抬运回来,让山里的老人、妇女和孩子把日子过好起来,把村里的贫根摘掉。
男人们说干就干,他们花了两天的时间,把抬水泥杆子和变压器所需要的木杠和绳子都准备好。几人一组,哪几个抬前面,哪几个抬后面,分工很明确。
他们一直生活在大山,他们拥有大山一般雄厚的智慧。
抬水泥杆子的当天,大家很早就吃过早饭,在月光的陪伴下,他们扛着杠子,匆忙地往集镇上飞奔。
中午,我跟着妈妈去给爸爸送午饭。我们翻过两座山后,才听到“嘿呀哟,嘿哟……”的号子声。当我们来到他们的身边,他们每一个都汗透了衣服。
汉子们吃完饭后,一支烟的时间都舍不得休息,拿起木杠,继续起程。
我和妈妈,以及送饭的婶婶和小伙伴们,也加入到运输水泥杆子的队伍当中来。我们在前面用力拉扯着拴在水泥杆子上的粗绳,这样爸爸和叔叔们抬运的时候会轻松一些。
傍晚时分,水泥杆子终于抵达目的地。我和妈妈的手被绳子勒得红肿,爸爸的一双肩膀被压得血泡好几个。
妈妈很心疼爸爸,爸爸却说:现在短暂的辛苦,换回的是一辈子的光明,值得!
19.
二十多年过去了,第一次吃米饭的情景,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93年秋天的一天,爸爸从集镇上办事回来,带回几斤大米。
我们姐弟三人早就听说过米饭太好吃了,就是从来没有吃过,肚子里的馋虫排江倒海,我们吵着闹着要妈妈做给我们吃。
妈妈的表情很为难。她告诉我们,她以前也只吃过一顿米饭,就是她出嫁的那天,外婆为她做了一顿米饭。现在大米摆放在她的面前,她不会做。
这真是遇到了难题。妈妈想了很久,决定还是学着做给我们吃。
她把两碗米洗干净,放在锅里煮。煮了半个小时,米粒膨胀了好几倍,锅里的水还没干。
她用锅铲在锅里翻了翻,然后连汤带米盛到碗里,对我们说:吃吧,米饭应该煮熟了。
我们三姐弟拿起筷子,囫囵吞枣地吃起来。我从米汤里夹起几颗米饭,喂进嘴里,软软的,黏黏的,淡而无味,与想象中的美味相差甚远。
我们三姐弟都只吃了几口,就都放了筷子。
她连忙问:你们怎么不吃?
我们异口同声地说:不好吃。
从那天起,我对米饭再也没有很浓的好奇。
几天后,妈妈从外婆家回来,很兴奋地对我们说:今天我要给你们露一手。说完,她开始淘米了。
白米倒进锅里后,她用文火慢慢煮。大约10分钟之后,她夹起一颗米,用两根手指捏了捏。是时候把米控起来了,她找来筲箕和洋瓷盆,把米中的汤滴干。
她把甑子放在水里煮。甑子里冒了热气,她把米放在甑子里蒸。不一会儿,屋里散发出香喷喷的米饭味道。
她炒了几碟菜,我们一家人把她做的白米饭吃得一粒都不剩。
20.
几只调皮的公鸡,在凌晨三更天搞起了唱歌大比赛,把整个村庄当成了他们表演的舞台。
有一个习惯早起的男子,他穿着一身运动装,在幽静的月光下,把村庄的“之”字小路当成了马拉松赛场,向前跑,带着赤子的骄傲。
一个刚出生的婴孩被一阵狗叫声惊醒,“哇、哇”地哭个不停。躺在一旁的母亲急忙睁开眼睛,双手端起孩子,嘴里吹着“嘘、嘘、嘘”的声音。婴孩尿完了。她又匆忙地找来奶瓶、奶粉、开水,给孩子准备口粮。
天色渐渐亮了。
村庄的上空陆续升起了袅袅炊烟。女人们穿着罩衣,跑到菜园里摘一些新鲜的蔬果,上面还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她们很麻利地把蔬果清洗干净和切好,放进锅里烧、炒、蒸、炖。不一会儿,桌上就摆放了好几样家常风味菜。
此时的男人们也没闲着,他们找来农具,看哪个农具损坏了,找出修理工具,像个专家似的,敲打几下,农具便修理好了。女人们的饭还没有做熟,他们拿起桶,舀半桶水,和着玉米面,带上猪草,提到猪圈喂猪去了。
孩子们吃完饭,背着书包,系着红领巾,行走在去学校的小路上。他们一边唱着儿歌,一边闻着芬芳,他们是最美丽的一朵朵小花。
男人和女人吃完饭,扛着农具,戴着草帽,手提茶壶,大步去往田地里。他们迎着太阳,流着汗水,创造着美好生活。希望,在家乡的田野上飞扬。
老大爷和老奶奶们,眼睛瞄准了一个阳光充足的地方。他们搬着椅子,在一个宽敞的地方集合。大家笑谈村庄的古今历史,奇异怪事,哪一寸土地长着什么样草,他们都清楚得很。
一群鸡在树下刨食,几只狗在相互追逐,猪儿在圈里打着呼噜,鸟儿在林间唱歌,花儿静悄悄地绽放。
这就是村庄的早晨。
21.
太阳和西山打了一个照面,村庄的傍晚也就静悄悄地来临了。
金色的云彩依偎在天空的怀抱。它就像是调皮的孩子,时而变成骏马,时而变成山羊,时而变成雄鹰,时而变成小矮人。
炊烟又袅袅升起了,只不过这次炊烟的舞蹈悠闲了许多。
孩子们放学回家了,从书包里拿出书本和练习册,在八仙桌上安静地做着作业。
男人回到家里,拍拍身上的尘泥。坐着休息片刻后,拿着毛巾,端起洗脸盆,倒一盆热水,洗澡去了。他们哼着歌,汗珠和皱纹从他们的身上被水冲走。他们,还是最年轻的模样。
女人回到家里,洗了洗手,往灶边走去。她们打开锅盖,把早晨的碗碟清洗干净,烧一锅开水,给男人和年迈的父母泡一杯热茶,给孩子冲一杯糖水。然后穿上罩衣,取出一块上好的猪肉,做一顿美食给家人们吃。她们望望温和的男人,看看懂事的孩子,脸上生出会心笑容。
老爷爷老奶奶们回家了。他们一进门,嘴里就说个不停,今天谁家来了客人,对面山上哪家过喜事,邻村的哪个老同志走了。一件件事情被他们的语言加工,成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天黑了,点燃煤油灯,一家人坐在桌子上吃晚饭。煤油灯的光芒,把这家人的生活、欢笑、不易都记录下来。
鸡群回到笼子里,狗儿们都回到自家的门前,猪儿们的呼噜声很酣熟。
22.
那天傍晚,父亲从外面回来,带回小白。
小白虽然刚满月,却很活泼,在我腿边转来转去,还摆着欢乐的尾巴。
我欢喜看着这个可爱的小精灵,在我望向他的那一刻,他两只眼睛里装的全部都是我。我们眉目传情,结拜成了兄弟。
小白比我机灵多了,他踏进我家门槛的那一刻起,就把自己当成了这个家里的一份子,用他那清澈的目光向四周一打量,是家人还是外人,一眼就能分辨出来。我比他虚长几十个月,自幼受父母的谆谆教诲,习礼仪,明善爱,可真正与家人相处时,高兴了,做一个乖巧的好孩子,生气了,就大哭大闹,甚至跑出家门,让父母四处寻找。他超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让我深深地折服。
父亲见我特别喜欢小白,就对我说:以后你就是小白的主人了。小白听懂了父亲的话,从那天起,只要我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寸步不离。
我们去田地帮奶奶割过麦子。在一望无际的麦林里,我和奶奶弯着腰干活,他则像个欢乐的孩子,在田埂上跑来跑去。或者去到别人家,找他的同类,结朋谈友去了。就算他溜出去玩,过一会儿,他准气喘吁吁地回到我的身边,用他柔软的毛发蹭了蹭我的腿,然后又跑了。后来我才明白,他是怕打扰我劳动,所以自己寻找快乐去了。
我们去林间挖过中草药。在杂草盛长的林间,无路可寻,左脚踩在一块石头上,右脚找不到安身之处,行走困难重重。路况不好,一点也难不到小白,他像一个无敌的战士,在草丛间勇往直前,为我在前面带路。当他走远了,发现我还没有跟上,他又原路返回,耐心地跟着我的速度,一起缓缓前行。一路上,我们采着连翘、柴胡、金银花、木通、岩姜,挖出党参、黄芪、何首乌、天花粉、野天麻。一半有我的功劳,一半有他的功劳。
小白个子长得很快,几个月就长成了一个大小伙子。他和邻家的小黄结了婚,生了几个小小白。他每天很忙碌地训练小小白生活的技巧,还不忘记我才是他真正的主人。每天晚上,他都准时回来,守在我家的门口,护我家一个个安稳的夜晚。
23.
作为一种小朋友最普通的玩具,做工也非常简单,一根上了锈的中号铁丝经过一个圆圈的设计,你就换了一个形象,小朋友对你追得乐此不疲,爱不释手。
一个小朋友把你用钩子钩住,他以为他完全征服了你,其实是你征服了他,你的方向决定着他的方向。你可以慢慢行走,因为一路你可以结识无数朋友。路过草丛,它送你一个芬芳的亲吻;路过水沟,它为你洗一个清爽的凉澡;路过十字路口,你可以欣赏到四个方向不同的美景;经过稻场,你会看见无数小朋友在操纵着你的伙伴,其实是你的伙伴们操纵着他们。而小朋友的眼睛里,除了你,还是你。
小朋友用多种方式来展现你的舞姿。一般情况下,你会引导他们走直路。走直路不会很累,脚步不停地奔跑,很少遇到难走的路段,一路基本是平坦大道。小朋友们大概自己也知道跟着你的脚步需要多少时间。从起点到终点,遇到的大多数是和自己一样的伙伴,他们也在不停地奔跑。他们只拼了热情,只拼了速度,往往忘记为什么要出发,为什么要奔跑?可能到达终点时,只留下一身黑汗。
有时,你会引导一个小朋友走向一条幽静的小道。这条小路弯弯曲曲,行走的速度会很缓慢。但你步入其中时,会遇见一片花海,盛开着各色花。花上不止是蜜蜂和蝴蝶的栖处,各种鸟类也在此聚会。你会踏入一条盈盈的水流,水流的上半边是绿肥的树木,水沟的下半边是嶙峋的石头。山中的一片落叶充满了诗意画情,一株小草也充满了灵气。这条路颇为难走,你选择的小朋友,相信他一定可以走到终点,而且你坚信,他会经常回来走一走。
只是小朋友们很难悟到,他们手中的铁环,其实是将来的人生。
24.
人生如果有三部曲,童年则是来到人世间的第一部曲。
如今回想童年,原来还有这么多的画面深映在骨子里。我的童年,一草一木都是我的长辈,都是我的朋友,他们比我更加忠诚家乡。在他们面前,说起家乡,实在惭愧,与他们比起来,我只是一个过客而已。他们生生世世都住在家乡,迎阳光而生,迎月光而眠。
他们把最美的笑容与我分享,却忍受着人类难以想象的孤寂,做村庄铁心的守候者。每次我走出村头,回头凝望的时候,他们在微风中向我挥挥手,是在为我送行吗?不是的,他们也想起步与我同行,谁不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呢?谁不想把自己的独特文化在更大的世界分享呢?可是,可是,可是,都走了,当一个个游子回家时,他们能记清楚家的方向吗?我想带他们走,这怕是他们不肯走的原因吧。
我的童年,正好是父亲母亲的青春年华。他们在人生中最好的阶段,抚育着我成长。童年对他们的记忆,他们对我都是百依百顺。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们都为我解决好。我不管什么时候看他们,他们都是一副乐呵呵的表情。如今我长大了,到了他们当年的样子,他们头上开始生出银发,却还是对我百依百顺,还是一副乐呵呵的表情。我偷走了他们的心血,偷走了他们的岁月,可惜我没有学到他们的智慧,做事时常冲动,遇事时而不冷静,肩膀稚嫩,扛不起一个家庭的重担。
自以为出生年代比他们好,可以读到自己喜欢的书籍。到头来,才发现自己是一个隐形的精神贫困者。
童年的天地,与之后我走过的许多地方相比,是一个尺树寸泓的地方,尽管外面的世界八街九陌,我还是向往我的家乡。
小时候,母亲就带我走进玉米地,指着大片大片的玉米地对我说,伢子,这就是养活你的粮食。她在路边摘下几朵小花,编织了一个小小的花环,戴在我的头上,她对我说,伢子,村庄里万紫千红的花,不管你摘哪一朵,都是免费的,也只有在村庄,你才会拥有如此好的待遇。
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村庄对我的恩情,远远不止于此。村庄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口清泉,他们和母亲一样,滋养着我的成长。林间的鸟儿唱着动人歌曲,每一棵绿树摇动着火辣身姿,他们是村庄的诗人和画家,在我一天天成长的时光里,他们把一些技巧教给我,让我免费学习自然奥妙,掌握生存法则。
我的童年,感恩村庄的每一个父老乡亲。他们的质朴,做事的智慧,遇事的处理方式,每个人不同的性格,都在村庄这个大舞台上演绎成精彩的节目。我是他们忠实的小粉丝,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纯朴与善良,大度与小气,是非与对错。他们对村庄的热爱,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是村庄最美丽的风景。
我的童年,正处于世纪相连之际,我在村庄里步入21世纪。落后的小村庄,在政府的英明领导下,在乡亲们的齐心建设中,旧貌换了新颜,村庄的精神文明建设迈上了新台阶,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滋润起来,文化素养也一年比一年提升。
此文献给我的童年,献给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朋友,这是我们共同的记忆。
文字中多有不足之处,寒风老师多斧正!
今早,做完了该做的事儿,瞅着电脑,接上读完。故乡和童年,一个说不完也写不完的话题,有童真,有渴望,有青涩的片段,有欢声笑语的时光。人到中年,故乡更是精神的归宿。不解的乡愁,像条袋子,一头牵着自己,一头牵着故乡。
一篇文风很成熟的散文,拜读了。
问好,夏安!
从一字一句的叙述里,读到的是老师对村庄,对生活深切的爱。那个喜欢坐在石头上望远方的儿童,那个穿梭于田野间山坡上的少年,他的身边都是风景与关爱的,他的眼中尽是乐观与豁达。
“村庄里万紫千红的花,不管你摘哪一朵,都是免费的,也只有在村庄,你才会拥有如此好的待遇。”村庄与故乡带给我们的都是博大而无私的财富,还有铭记于心的回忆。
祝福蓝明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