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韵】襄阳纪行(散文)

精品 【柳岸•韵】襄阳纪行(散文)


作者:鸿鲲 举人,3476.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99发表时间:2019-08-02 06:54:39

【柳岸•韵】襄阳纪行(散文) 从山东去常德探亲,行经襄阳,我们决定停留一日,去感受襄阳的古文化之美。
   晚上八点多才赶到襄阳,在宾馆放下东西,就近找地方吃饭。驴蹄,从来没吃过,因为好奇,就点了一份。辣,知道南方的菜辣,没想到这么辣,虽用着空调,汗水还是被逼了出来。青椒和红椒都是鲜的,不同于在北方吃到的菜椒,襄阳鲜椒的辣实实在在。辣,却有滋味,让人停不下嘴。见我们满身汗透,老板笑了,给我们解释,川辣是麻辣,湘辣是猛辣,我们湖北是鲜辣。吃辣还有这么多名堂,真是出乎意外,更增添了我探究襄阳文化的好奇心。
   吃饭的地方离汉江很近,虽然时间已晚,我们仍决定去看汉江的夜景。汉江自西而东,奔流而来。正是雨季,一年中的丰水季节。河面宽阔,水流汤汤,站在岸边,就能感受到汉江的博大。南北两岸沿江道路上的车灯前后衔接,汇成了两条灯光的河流,夹汉江川流不息,和路边的路灯一起照亮了汉江。临江高楼的霓虹灯倒影在水中,应和着江里船上的灯光。古老的汉江在襄阳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我被汉江动态的美深深震撼、吸引了。
   江、汉、河、淮,古人把汉江和长江、黄河放在平等的地位,足见其历史地位之重,也足见其对流域经济文化的影响力之大。
   襄阳历史名人很多,被称为“襄阳”的就有孟浩然“孟襄阳”,米芾“米襄阳”。孟浩然的老家在鹿门山,具体地址难考。我们决定先就近探看米芾的米公祠,再去诸葛亮的古隆中。
    
   一、米公祠
   次日早起吃完饭,我们赶往米公祠。
   时间还早,米公祠还没开门。坐北朝南的米公祠,大门古朴,建筑气派。门虽关着,但院内高大的银杏树苍郁挺拔,昂然向天,似是向远来的我们昭示着米公祠的历史,也像是在展示米芾对后世巨大的影响力。
   门口的简介上有苏轼的评价:“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需鞭勒,无不尽人意。”
   对字我是外行,但能感觉到苏轼对米芾的欣赏。米公祠前边,隔道就是汉江。顺江而下,汉江在武汉汇入长江,完成了自己作为长江最长支流的使命。东去武汉不远,长江边上的黄州,正是苏轼遭贬的地方。
   年长米芾十五岁的苏轼,是宋时文人的典范,也是米芾崇拜的对象。苏轼在黄州做官时,米芾曾到雪堂拜望苏轼。以后二人交往较多,米芾任职于江淮之间时,苏轼生病,米芾多次送去了药物,“一枕清风直万钱,无人肯买北窗眠。开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这首苏轼的《睡起闻米元章冒热到东园送麦门冬饮子》,充分体现了二人的友谊。
   同为宋时的书法大家,苏轼的字自成一体,全由心出,洒脱自在,是米芾小时临帖的对象之一。当时米芾已习学二王和唐代各书法家的名帖,尤得王献之之笔意,已经名声大噪。苏轼劝米芾练习晋之古体,米芾听从了苏轼的建议,在练习的过程中意识到唐代的楷书过于程式化,约束太多。米芾是追求洒脱自然之趣的,晋书的风格与米芾极为接近,于是以古体为师,米芾丰富了自己的书写风格。
   米公祠并不太大,大门后依次是拜殿,宝晋堂,仰高殿。“宝晋堂”,原是米芾的书房的名字,房内所藏都是晋代书画。以晋之古体为宝,正体现了苏轼对米芾的影响。
   米公祠的拜殿是后人祭拜米芾的地方,正中的北墙上,是米芾的画像,“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画像两边的对联正是米芾性格的真实写照。宋时的人,却喜欢穿着唐时风格的衣服招摇过市,崇尚的却是晋代的书画创作风格。画像上方的横批是“颠不可及”,这真是恰如其分的评价,似贬实褒。
   米芾在生活中确实是不合时宜的,当了官也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只把精力放在自己的爱好上,这看似不随流的做法,却正是他自我保护的法宝。他的祖上曾为宋初勋官,父亲官至武卫将军,母亲是宋英宗皇后高氏的乳娘。以典型的官二代身份,年纪轻轻的米芾就做了官。虽有济世救民的愿望,却秉承君子群而不党的古训,米芾没有加入导致宋朝衰弱的的朋党之争。不加入派系,也就没人提拔,米芾只能把精力转移到爱好上。在安徽无为做知州时,一块造型奇特的石头,引起了米芾的注意,他把石头弄回家,摆好供桌,上好供品,口称石兄,磕头便拜。
   米芾的注意力全在书画创作和收藏上,不入官场的流,终于被罢了官。然而米芾并不以此为意,欣然回归自己喜欢的无拘无束的生活。字画之余,米芾还是收藏鉴定大家。南唐后主李煜的“三十六峰砚”和“七十二峰砚”,流落民间,他不惜花五百两金子买到手。
   对艺术的颠狂,终于让米芾走上了“不可及”的高度。米芾的字用笔迅疾劲健,心、势、力都能尽情发挥,自称“刷”字。苏轼称之为“超逸入神”,“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墙阵马,沉着痛快”。米芾的画,用繁密的墨点堆叠成山峰,云雨中的山峰润泽沉厚,是文人山水画的鼻祖,被称为“米点山水”,可惜无真迹流传于世。
   “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米芾的成就,来自专心致志,来自后天的苦练。像赵孟頫一样,他们出身官宦,衣食无虞,天生具有实现爱好的条件。心无旁骛,米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交给了书画。言为心声,书为心画。米芾的字,是他心境的自然流露。出身于官宦家庭,自己也是官员,不为生计担忧,又不醉心官场的迎来送往,米芾保留了独立的人格。人格独立,写字作画就会“心无挂碍”。“无挂碍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米芾终于成了宋代书画第一人。
   米公祠拜殿和宝晋堂之间的碑廊墙壁上,共有米芾后人摹刻的米芾书法精华贴四十五碣。之外还有苏轼、蔡襄、黄庭坚书法摹刻一百四十五碣,宋时四大书法家的经典之作全摹刻于此,共同组成了一个宋代书法艺术大观集成。
   淡泊名利,艰辛付出,终于换来巨大的成功。“柴几延毛子,明窗馆墨卿,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米芾写给自己的诗,道出了他对自己选择的无怨无悔。
   为纪念自己这位杰出的先人,自元代开始,米芾的后人就开始修建米家庵,后改名米公祠。米公祠在明代被毁,清康熙年间又被修复,后清朝廷一直增修米公祠。建国后,国家更是一直关注米公祠的修建和保护。米襄阳,用自己的努力让襄阳、让祖国的书画文化艺术更加熠熠生辉,国家也没忘记他,通过对米公祠的保护承认米芾的成就,传承着米芾的书画艺术。
   站在汉江岸边,我回望米公祠,庭院深深,幽静古朴。院内树冠如盖,荫翳蔽日。祠内的银杏树,已有五百多岁,其它树木也有几百年树龄。它们用自己的挺拔和年轮证明着米芾的伟大成就,也彰显、守护着襄阳城的古老和文明。
    
   二、古隆中
   后人对历史上出名的人物的评价,多是毁誉参半,诸葛亮却不同,不管是正史、野史,小说、诗歌还是戏剧,他一直是被赞誉的人物。他是智慧,正义的化身,报答知遇之恩的楷模,对其生活的时代及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就连他住过的地方,都受到后人的关注,修庙建祠,以示纪念,隆中就是一处。
   进入景区,下了摆渡车就被景区内高大茂密的树木吸引了。要探访的是一千七百年前的古人故居,感觉入眼的所有景物也好像都是古老的。“松篁交翠”,“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罗贯中一定到过隆中,用几句话就写尽了隆中的自然景色之美。
   最先看到的是石牌坊。“古隆中”三个红色大字端坐上下枋之间的石碑上,像是在替诸葛亮迎接客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被当做对联刻进牌坊的两根竖石柱。杜甫为成都武侯祠而写的《蜀相》中的这两句,很好概括了诸葛亮的成就以及他对蜀国、对刘备父子的忠贞。“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是带着遗憾离世的,当然不会知道后人会对他如此敬仰,对他生活过的地方给与了极大的关注。
   转过牌坊就是躬耕田,田地平整,并不太大,以当时的生产能力,不知能不能让诸葛亮过上好日子。也许诸葛亮并不会完全依田为生吧,父亲和叔父都曾是太守,诸葛亮出身仕宦之家,还不至于穷到完全以种地维持生活。中国的文人,遇贤明之主则仕,无可佑之君则隐。躬耕陇亩,半耕半读,静观时局,待时而动才是诸葛亮的真意思。
   “南船北马”,襄阳是中国南北方的交汇地,南通江汉,东接汉口,北上洛阳,西达长安。方便的交通,优雅的环境,云集的人才,灵通的消息,正适合一边潜心学问,一边观察时局。选择这样的地方隐居待时,正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
   身居陋室,心忧天下,“自比于管仲乐毅”,好像有点狂,难以被普通人认可,可他的好友崔州平、徐庶却完全相信。
   三顾堂修的古朴,门前的三棵古柏苍郁,刘、关、张飞应在树身上栓过马。为了把诸葛亮延揽到手,刘备跑了三次,可谓求贤若渴。手下都是中等之才,不能帮自己制定大的战略方针,刘备一直疲于奔命,还没有自己的地盘。在徐庶的帮助才取得了一点小胜,可惜徐庶又被曹操骗走,好在徐庶推荐了诸葛亮,可诸葛亮有徐庶说的那么神吗?
   跑了三次,终于见到了。诸葛亮高瞻远瞩,思路清晰,一番分析成就了陈寿的《隆中对》。曹操势重,不可与争锋;孙权地位巩固,可以为援却不可图。荆州北据汉、沔,是可用武之国;益州险塞,国富民强,将军就是要跨有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机会成熟之时,出秦川,兴汉室。清晰可行的战略分析,无疑是一盏指路明灯,让刘备看到了方向。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站在三顾堂前,你可以想见一个儒雅俊逸的青年,正眨这一双聪慧的眼睛,向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规划未来世界的版图的样子。
   不光战略方针,诸葛亮还为刘备延揽了人才。当时的荆襄地区,庞德公是地方豪强,刘表是地方长官。诸葛亮被与庞德公侄子庞统交好,自己的丈人黄承颜和刘表连襟,是蔡瑁的亲戚,诸葛亮还是刘表之子刘琦的幕宾。“臣本布衣”,谦虚罢了。诸葛亮利用自己庞大的人脉和号召力,帮刘备做到了使“荆楚群士从之如云”。
   诸葛亮跟随刘备去了,没有了《梁父吟》的吟咏,只剩下夏日里蛭蟟嘹亮的长鸣。隆中山的草木依然葱茏,老龙洞内的游鱼不时弄出泼剌的声响。草芦左前方的六角井井水依然清澈,不过长期无人使用,泥沙逐渐沉积,井身越来越浅了。草芦无人看管,也慢慢凋敝下去,只剩一片断壁残垣。只有那激越的汉江水,仍一如既往,绕隆中山奔流向东,去携手长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刘备的事业却因为诸葛亮的加盟而兴盛起来。舌战群儒,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赤壁之战,打败曹操;取荆州,进益州,建蜀国,完全按诸葛亮的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既有对诸葛亮政治家地位的肯定,也有对其聪明才智的敬仰。
   何止是八阵图,“木牛”、“流马”,独轮车、四轮车,都是他的发明,极大改善了运输;“连弩”,一弩十发,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诸葛亮是真正的发明家。
   用三个月时间平定云贵之乱,活捉孟获,安抚南方;六出祁山,向强敌挑战,以弱敌强,使自己立于不败,诸葛亮是杰出的军事家。
   《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数不清的表、对、答文章,情真意切,语言朴实,虽没有专研文学,诸葛亮也是难得的文学家。
   制定“蜀科”,执法严明,使百姓安居乐业;任人唯贤,量才适用,让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从善如流,把各项事业向前推进,诸葛亮是百姓敬仰的丞相。
   隆中的草庐,听到的清晰透彻的草庐对,没想到多数想法都变成了现实吧。所有成就的取得,皆基础于在隆中十年的读书、交友。耕种、吟咏、操琴,情操得到了陶冶;拜师、交友,成家立业,人脉逐渐建立,思想逐渐成熟;以其天纵聪明,熟透历史与现实,诸葛亮是不会把自己立于危险之中的,于是多谋善断,严谨细致的性格形成了。十七岁至二十七岁,隆中的山水、草芦,见证了诸葛亮琴棋书画、智谋文章、经世济用的成长过程。
   可惜,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独断败夷陵,使诸葛亮最后的计划落了空。独自支撑三国国力最弱的蜀国,诸葛亮最终累坏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建立起一个国家,治理好一个国家,造福千百万大众,诸葛亮用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报答了刘备的知遇之恩。
   游览完毕,要走出诸葛亮故居了,我再次把目光投向石牌坊上的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嘱托,也是诸葛亮对自己的要求吧,既有世界观,又有方法论,一下就要把人的思想带入清明的世界。诸葛亮既能忠贞侍君,勤于政事,又能廉洁自守,甘于淡泊,有着异于常人的高尚情怀。情怀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诸葛亮注定要成为“三代下一人”了。“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在杜甫的心中,诸葛亮是夏、商、周以来,最伟大、最高尚的人。
   西晋统一全国后,武帝司马炎多次询问诸葛亮的事。晋永兴年间,西晋镇南将军刘弘驻守襄阳,来到隆中,给这位已死去七十年的前朝敌国丞相写下祭文,刻碑纪念,表达了人们对诸葛亮的尊敬。
   对智慧忠贞的诸葛亮给以祭奠,修祠、立碑、建庙、筑堂,以后历朝都有修建,寂寥的隆中又逐渐热闹起来。建国前蒋介石修建的三义堂、立的碑文还在。建国后,国家领导人胡耀邦、李先念、赵紫阳、李鹏等都到过隆中,以题名题词或撰写楹联的方式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
   虽然年代相差久远,我心里总是愿意把诸葛亮和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放在一起,“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用你的眼睛诉说,用你的微笑回答,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不用多想,不用多问,你就是这样的人。”虽固囿于忠君思想的束缚,也没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和博爱,但诸葛亮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确实为治下人民做了贡献,我把人们对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歌咏,也送给诸葛亮吧。

共 538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去常德,襄阳罢行,弄出两个重要人物。襄阳的辣,是鲜辣,没品过,辣的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了,那米芾是什么辣,诸葛是哪样辣,读者去读文寻辣吧,有意思。米公祠里藏着书法大家。米芾狂草“进退裕如”,这个评价如今在书法界依然不可篡改。惺惺相惜,米芾与苏轼,俱是一代巨擘,两个人的故事,为这座米芾祠注入了永不褪色的故事。相信作者的眼光,这次南行,让我们了解了米芾其人,唐时衣冠,晋代风骨。米芾政治上的失意落魄,恰好成就了他艺术上的成功,是一代不可抹掉的书法大家,也是收藏家。汉江岸边,多少驻足的人,文化的足迹,刻在襄阳,作者不虚此行。相对地说,诸葛亮则几乎是尽人皆知的人物,但所知并不一定具体,作者在本节里所写与众不同,很多感悟令人去俗。一个几乎没有污点的人物,尽管也有错误失误,可后代人因崇拜而文过饰非?隐居之地并非越是偏僻越好,进退可裕如,何等智慧!还有,如诸葛亮这等人物,本就是恃才傲物的角色,可没有想到诸葛亮的朋友太多,与我们今天所见给某些人写的评语实在大相径庭,不会是说“因本人才智过人,周遭敌视甚多而无友”,看来,智者应该是各方面都优秀的人。那么多的人,都来凭吊一位传奇人物,并非是要沾光,应了“智者无虞”的话吧。襄阳纪行,文笔老道,因襄阳古迹古人留住了作者的脚步,故不可行了,只能是缅怀。作者文笔凝练,提汲精当,要言不烦,见解新颖,写祠庙牌坊故居等建筑用笔省而又简,主要是面对人物,追述生平功绩,感怀他们的人格与成就,这样,这篇游记的内涵就放出丰厚了。作者这篇游记,别具特色,史料丰富,感悟深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缅怀是为了汲取故人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我们正是站在这些伟大人物的肩膀伤才变得更加强大,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深厚的文化自信。特别赞赏作者的眼光,如一幅对联,可以读透其中的哲学韵味,人生价值观,方法论,这个高度不是谁都有的,因此,本篇值得认真揣摩,韵味沉厚,是辣眼,更是入髓走心。推荐赏读,感受不一样的文笔文情。【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90808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8-02 07:01:29
  当年杜甫很仓皇,给襄阳只留一句:便下襄阳向洛阳。仿佛时光从她的时空一掠而过,遗憾吧?作者鸿鲲驻足襄阳一日,颇有收获,也让我们有了认识古人的机会,请欣赏底蕴深厚的纪行散文。感谢投稿柳岸,希望精彩继续,襄阳之旅之后还要“常德德山山有德”之妙吧?期待……问候作者夏祺,谨祝笔健。
怀才抱器
回复1 楼        文友:鸿鲲        2019-08-02 07:58:25
  感谢怀总编按。米公祠和隆重景区,不是以自然景色取胜,或者说,游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朝圣胜过了观景之心,所以自己也着重写感悟。感悟肤浅,当不得大论。老师辛苦。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8-02 08:00:43
  历史,也是一道绝美而不可重复颠覆的人文风景。自然风景的底蕴往往来自历史的沉淀,否则就轻浮了啊。甚美的风景。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鸿鲲        2019-08-02 08:05:05
  更深层的风景。有感悟,有思索,才不至于走马观花。
3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19-08-02 11:40:10
  襄阳是个好地方,我几年前也经过一次,当时是单位出差开车住了一晚,那里的菜确实狠辣,一般人吃不了。老师游记非常特色,不同其他游记平白直叙,非常有味道,情景交融,不仅介绍当地风景风貌,人文域特色,且引出有历史材料,老师有深厚文学功底突出,我学习欣赏,祝好八月吉祥!
回复3 楼        文友:鸿鲲        2019-08-02 17:31:01
  感谢老师关注小文,陌生的东西让人感到新鲜,记下来和大家分享。
回复3 楼        文友:鸿鲲        2019-08-02 17:57:34
  感谢老师关注留评,这篇文章是零散写出的,自己感觉有点乱。
4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19-08-02 11:53:33
  一篇精美的游记。把襄阳的古今之美呈现,感谢作者笔尖引领神游此地。问安
浩渺若尘
回复4 楼        文友:鸿鲲        2019-08-03 06:05:32
  很高兴浩渺若尘老师关注留评,零星时间写的,思绪杂乱,还需加工。
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8-02 18:22:21
  文章提及米芾,想啰嗦几句。在我临摹学习草书上,第一怀素,第二米芾。怀素是用心底游龙的灵性来运笔成字,着笔无羁,放纵无度,却又能够收缩自如,非达到一定程度不可临摹,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影子太怪。雪米芾,可先看秋山枯枝落,看竹枝摇风,雪可成型,脱贴可生趣。米芾草书意在心头,趣成笔端,效仿自然,学书得随,可忘米芾字形。一代书家,自成格调,苏轼点评,说,唯有米芾。看鸿鲲文有感,写点题外的话吧。
怀才抱器
回复5 楼        文友:鸿鲲        2019-08-03 06:09:58
  记得怀总说过也在练字,看来老师对字的理解,应是深有所得,也是高手啊。
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8-08 15:57:25
  本篇纪行富于特色,文采可观。祝贺鸿鲲老师佳作摘精!
怀才抱器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